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秦始皇陵“丽山飤官”

(2014-06-18 16:38:29)
标签:

股票

秦始皇陵“丽山飤官”建筑遗址窥探

 

   沧海变迁还相念,徒留青冢向黄昏!在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政府东1.5公里的地方,坐落着千古一帝秦始皇的陵墓。2222年前这里曾是亭台楼榭,器宇轩昂,高台华屋,鳞次栉比,一派辉煌壮丽景象,并不因其是为陵墓而布满阴霾色彩;2222年后的今天,当我们再次邂逅这辉煌浩大的工程时,已没有了当初的迷离情怀,只留下偌大一个坟茔陪伴日出,翘首着日落,接来每个人,送走每一个过客。

 

秦始皇陵“丽山飤官”建筑遗址窥探(一)


 

历史,从来不向一切伟大的人物吝惜笔墨!“秦皇扫六合,虎视何雄哉”[1],这位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皇帝,从他13岁即位的那一刻,就开始修建自己的陵墓,时达38年之久。在没有对秦陵进行系统的考古工作以前,历朝历代对陵园的认识,大都局限于历史文献。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始皇初即位,穿治郦山,及并天下,天下徒送诣七十余万人,穿三泉,下铜而致椁,宫观百官奇器珍怪徒藏满之。令将做机弩矢,有所穿近者辄射之。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鱼膏为烛,度不灭者久之。”[2]另有《汉书·刘向传》:“秦始皇帝葬于骊山,下锢三泉,上崇山坟……石棺为游馆,人膏为灯烛,水银为江海,黄金为袅雁。珍宝之藏,机械之变,棺椁之丽,宫馆之盛,不可胜原。又多杀宫人,生理工匠,计以万数。”[3]《汉书·贾山传》:“始皇葬骊山……被以珠玉,饰以翡翠,中成观游,上成山林。为葬埋之侈至于此。”[4]《汉书》中对秦始皇陵的描述大抵同于《史记》的相关记载。另据《水经·渭水注》:“秦始皇帝大兴厚葬,营建冢圹于骊戎之山。……上画天文星宿之象,下以水银为四渎、百川、五岳、九州,具地理之势。宫观百官奇器珍宝充其中。”[5]《三辅故事》载:“始皇葬骊山……下锢三泉,周逥七百步,以明月为珠,鱼膏为脂烛,金银为袅雁。金蚕三十箱,四门施徽,奢侈太过”[6]。可见,后世对秦陵的记载大体与《史记》如出一辙,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秦始皇陵在历史上并未进行过大规模的发掘,依然保持了它的历史原貌。

通过对历史文献的解读以及借助大量考古资料证据,近年来学界已经初步确定:历史上的秦公帝王陵以埋葬时间先后顺序分布在四个大的陵区,即西垂陵区、雍城陵区、栎阳陵区和咸阳陵区。而最晚的咸阳陵区又分为秦咸阳西北的秦惠文王秦武王陵墓、秦东陵(埋葬秦昭王、孝文王、庄襄王等的王陵)、秦始皇陵三部分。始皇帝没有葬于秦东陵,而是另辟新陵,后人对此多有分析,目前一致的观点是:秦始皇自恃“徳兼三皇,功过五帝”,为显示其高贵的身份,力求一墓独尊。对此,笔者略有异议,理由是秦始皇即位之初年仅13岁,尚未成就万世之功,而与此同时陵寝修建工程已纳入正轨。若之后为彰显功勋而重塑陵寝,那么在东陵之内必然留有始皇帝废弃的陵寝遗迹,但目前考古状况并未予以证实,尚不足为信。综合考虑,笔者认为风水学的解释似乎更加中肯,《大汉原陵秘葬经》曾记载:立冢安坟,须藉来山去水,择地斩草,冢穴高深[7]。从始皇陵的方位来看,南有骊山,北有渭水,地形高敞,正符合古代人所讲求的风水之学。据调研,今天的关中地区埋葬逝者仍然延续着“头枕秦岭、脚蹬渭水”的习俗[8]

随着秦始皇陵考古的发轫及其不断深入,世人对它的认识也不断取得新的进展。目前,始皇陵墓虽未发掘,但已在它的周围发现了震惊世界的兵马俑坑、铜车马等珍贵遗迹和遗物。秦始皇陵,这座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规模庞大、设计完善的帝王陵寝,它既是中国古代陵墓建筑的典范,为后世陵寝制度开创了新的模式,也是秦朝历史的一个缩影,为后人了解秦代社会提供了难得的实物资料。

在众多的考古遗迹中,有一处“丽山飤官”建筑遗址,19819月,陕西省秦始皇陵考古队对其实施了抢救性发掘,出土了大量陶器、瓦当等珍贵文物。本文即以“丽山飤官”建筑遗址为中心,选取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问题展开论述,以期在该遗址的研究上能有所突破。

(一)“丽山飤官”建筑遗址及“丽山飤官”名称的由来

“丽山飤官”建筑遗址,位于秦始皇陵西侧内外城墙之间,东南距陵冢约126.4米,北距晏寨办事处机架厂前临马公路约73.5米。该遗址范围较大,东端距内城墙约8米,西端距外城墙约10米,考古人员在发掘时共计开方19个,每方的面积为10×10(个别方有所扩大),合计总面积约为1863平方米。“丽山飤官”建筑遗址位置平面图如图一所示。

 

秦始皇陵“丽山飤官”建筑遗址窥探(一)


图一[9]:秦始皇陵西侧“丽山飤官”建筑遗址位置平面图

 “丽山飤官”中的“飤”,现在有的书中写作“饣人”,即通常所说的“饲”字。“飤官”在《汉书》中亦称作“食官”。“飤”、“食”、“饲”为同音同意字。遗址在发掘之前并不确定其归属问题,直到以“丽山”冠首陶文的出现,才最终将其定名为“丽山飤官”。出土“丽山”陶文共8块。如下表所示:

        

陶文内容

出土位置

依附器物

备注

“丽山飤官右”

T3出土

一陶器盖上

 

均阴刻在相同的圆形陶器盖上,盖面所刻字迹清晰

“丽山飤官左”

采集于遗址内

一残陶器盖上

“丽山飤官”

T3出土

一残陶器盖上

“丽山飤官右”

T2出土

一陶器盖上

“丽……”

T3出土

一残陶片上

刻记阴文

“丽山反”

采集于遗址内

陶鸭蛋壶残片

刻记阴文

“ 山厨”

T3出土

一残陶片上

刻划阴文

“ 六厨”

T5出土

一残陶片上

刻字阴文

 

关于“丽山飤官”,历史文献中未见记载,最终,考古学家根据陶文记载及其对遗址功能职能的推断将其命名为“丽山飤官”建筑遗址,此类陶文的出现,可以弥补史书记载的不足,从而也为我们研究秦始皇陵的飤官制度提供了第一手的实物资料。

(二)“丽山飤官”遗址研究现状分析

从秦始皇陵周边遗址的勘探发掘肇始至今,每年有关秦始皇陵的研究性工作均鱼贯有序地进行着,相关的研究文章更是层出不穷,屡屡见诸报端,大到对秦始皇陵宏观布局的探讨,中到对秦陵兵马俑意义的阐释,小到对出土铜车马上一个小小部件的分析研究。可以说秦始皇陵的研究,以秦陵为中心无所不包,角度也标新立异,见的分歧世人各抒己见,莫衷一是。

在众多的研究论述中,笔者注意到:目前还没有对秦始皇陵“丽山飤官”建筑遗址进行探讨的研究性文章。秦始皇陵“丽山飤官”遗址清理发掘工作自19811119日开始,一直延续到19825月。由秦始皇陵考古队王玉清、刘占成、屈鸿钧、李钢成等同志撰写的《秦始皇陵西侧“丽山飤官”建筑遗址清理简报》已于1982年发表在《考古与文物》的第4期上。31年过去了,直至今天,尚未出现对始皇陵飤官遗址的研究性文章,对于该遗址的探讨也只是作为通识材料散见于各类秦始皇陵的普及书目之中。这不能不引起笔者的注意、反思,尤其是在这个秦陵研究的勃兴时代,更加找不出飤官遗址“门可罗雀”的些许理由。我们不禁要问,是不是“丽山飤官”遗址不具备研究的价值呢?不会,考古学研究从来就没有纯粹的禁区,只有尚待填充的一个个空白!那么,是不是有关飤官遗址研究的问题都一一予以解决了呢?也不是。直到现在,连同“丽山飤官”遗址是不是始皇帝的奉食之所这样最简单却又最合乎遗址职能的问题依然尚存争议,其他诸如园寺吏舍与飤官遗址的从属关系问题、乐府钟的意义价值问题、始皇陵的飤官礼制的特点问题等等,依然无人去涉足探寻。诚然,“丽山飤官”建筑遗址发掘的单一性限制了对它研究的进程,与其它皇陵对照缺乏可比较性,但这并不能掩盖对遗址研究角度选取的狭隘心理。



[1]  李白:《关山月》;

[2] 【西汉】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8211月版第311页;

[3] 【东汉】班固:《汉书》卷三十六,中华书局,1962年版393页;

[4] 【东汉】班固:《汉书》卷二十一,中华书局,1962年版213页;

[5]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6月版第264页;

[6] 【汉】王褒:《三辅故事》,三秦出版社,20061月版第148页;

[7] 张敏、张文立著:《秦始皇帝陵》,三秦出版社200311月第一版第24页;

[8] 注:关于秦始皇在地宫中的头向问题,学术界一直存在着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是袁仲一等学者所持的“坐西向东”说,见其《秦始皇陵考古发现与研究》一书,陕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一种观点是王学理等学者所持的“坐南向北”说,见其《秦始皇陵研究》一书,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综合上述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我个人比较主张“做南向北”之说,理由也即出自于此。

[9] 图一,引自《秦始皇陵西侧“丽山飤官”建筑遗址清理简报》,《考古与文物》1982年第四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