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般淄花
般淄花
博客十周年地图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3309积分
  • 博客访问:6,712
  • 关注人气:144
  • 获赠金笔:62
  • 赠出金笔:2
  • 荣誉徽章:点亮荣誉勋章兑换图片博主服务私密博文兑换金笔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中国古人名与字关系规律初探

(2014-04-09 17:52:45)
标签:

转载

中国古人名与字关系规律初探

    俗语云:“赐予千金不如授予一艺,授予一艺不如赐予好名。”名字,人人皆有,它是自古以来最为普遍通行的记录并区分不同个体且标志个体取得社会存在的称谓方式和语言符号。在中国古代,人的名与字有明显的分际,它们分别为人际交往中代表同一个个体的两种不同形式的称谓标识。不过,时有古今,词有差异,彼名字非此名字。现代所谓名字,是意义不可再分的单纯词,仅仅相当于古人所谓“名”。现代人只有一个名字,而中国古人有名且有字。《仪礼·丧服传》称:“子生三月,则父名之”,又《礼记·曲礼上》:“父前,子名;君前,臣名。”由此可见,古人之名是由父辈所起,以供长辈或尊者称呼,而字则不同。《仪礼·士冠礼》记:“冠而字之,敬其名也。君父之前称名,他人则称字也。”《礼记·曲礼上》又载:“男子二十,冠而字;女子许嫁,笄而字。”即说,字是男子二十、女子许嫁时由主持冠礼和婚礼的宾客或长辈所起(秦汉以后,也常自命其字),以供平辈、晚辈或他人称呼。二者相较,不难揣度,古代名与字所蕴涵的意义是有明显区别的。然,名与字的功能与作用却无本质不同,有章丙麟《国故论衡》证:“人生而有名,冠而为之字,名、字者,一言之殊号。”[i]谓名与字具有指向的一致性与确定性。

    鲁迅在《阿Q正传》开篇解说阿Q名字如何写的时候,大致这样幽默而风趣的说:如果他有位令兄叫阿富,他可能叫阿贵,如果他曾在八月间做过生日,或者字叫月亭什么的,这名就该叫阿桂。“月亭”对应桂树而来。传说月亮里边的阴影就是棵桂树,八月中秋,对着月亮起名“阿桂”,所以叫“月亭”。鲁迅的这段话形象地说明中国古人的名与字之间存在着种种密切的联系与规律。因此我们不揣简陋,参阅典籍,广收资料,并效法论文的专用术语与科学论证方式,从《论语》、《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新五代史》、《旧五代史》、《南史》、《北史》、《宋史》、《明史》与《清史稿》中随机抽取5700例名字,在参照并继承前人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对中国古人的名与字间的关系及类型进行简易的分析、归纳与探究。

 

    以名字是否具有意义关联为标准,将古代名与字分作名、字间有意义联系和名、字间有非意义联系两大类。

一、名与字间有意义联系

    名与字之间有意义的相关性是古人名字关系的重要特征,也是古人依名起字最为常用的思维方式。清代学者王引之认为“名、字者,自昔相承之诂言也……盖名之与字,义相比附。”[ii]“义相比附”的意思就是意义相关,意义相关是古人取字的一条基本原则。再者,从《说文》把“字”解释成“字,乳也”,可以知道,“字”的本义是孳乳、孳生,引申为增多、繁衍,因此可以理解成古人的字是由名衍生而来,所以,大部分古人的名与字之间都存在紧密的意义联系。此大类又可分为以下四类:

   (一)名与字意义相同或相近

    1、名与字完全相同

名与字完全相同并非此人无字,古书如是记“某某,字某某”,即说名就是字,字就是名,字是名的重复,名与字用相同的字表示。这种情况十分少见,在对5700人的调查中,仅有7人属于此种名字关系类别,出现几率为0.12%。例:

    田承嗣,字承嗣;江德藻,字德藻;师觉授,字觉授;冯子琮,字子琮;魏兰根,字兰根;崔彦穆,字彦穆;慕容绍宗,字绍宗。

   、在保留名中一字的基础上增字

保留名中一字的基础上增字即采用字重复名中的一字,此类虽然在名中另加一字,但字与名的实际意义完全相同,与上一类名字关系无本质区别,只是取字形式与方式有所改变,以示字与名在称谓上的差异。古人往往在原名的字中或加衬字,或添敬语,或示排行,或增美辞。

 (1)加衬字

加衬字所形成的表字表面看来是二字“字”,实则为一字“字”,因为衬字无实际意义,它附加在名中正字的前后以起到使名字的语音、声调、节奏更加和谐充实、完整动听的作用。充当衬字的通常有语助词,如“太”、“之”、“维”,例:李白,字太白;雷简夫,字太简;杜牧,字牧之;曹利用,字用之;王祯,字维祯等;数词,例:侯景,字万景;顾锡畴,字九畴;林鹗,字一鹗等;人称代词,例:辛庆之,字余庆;杨砺,字汝砺;张弼,字汝弼等。      

 (2)添敬语

在礼仪之邦的古代中国,以什么名字称呼别人以表尊重与自重,不仅反映着相互的辈分、等级、身份、轻慢关系,同时也能体现一个的文化素养、礼节、礼貌、道德观念等方面的人格水准。所以在名字中经常添加表示尊敬与敬重的词语,比如“子”、“长”、“父”、“甫”、“生”、“君”、“士”等。例:

欧阳重,字子重;硃据,字子据;裴宽,字长宽;王述,字长述;王叔承,字承父;徐曰德,字德甫;刘丰,字丰生;任谓,字谓生;李信圭,字君圭:李彦,字彦士;杨达,字士达。

(3)示排行

  古人常以原名为基础,在字的前面或字尾附以“伯(孟)”、“仲”、“叔”、“季”等字,代表排行次序。“伯(孟)”是老大,“仲”为老二,“叔”是老三,而“季”表最小。例:

关承信,字伯信;曾朴,字孟朴;夏允彝,字彝仲;尔畅,字叔畅;长孙晟,字季晟。

(4)增美辞

   北齐的颜之推在《颜氏家训》中说:“古者,名以正体,字以表德。”[iii]指明名有谱系宗族的作用,而字能起到彰表德操、崇尚美德的作用,故多在名字中增美辞,譬如“孝”、“德”、“景”、“文”、 “元”、“敬”、“崇”、“显”、“宣”、“徽”、“令”、“兴”、“善”、“宗”等等。例:

李庆绪,字孝绪;章懋,字德懋;宋濂,字景濂;樊深,字文深;孙登,字元登;韩兴,字敬兴;周述,字崇述;刘孜,字显孜;崔猷,字宣猷;张纂,字徽纂;苏绰,字令绰;王庆,字兴庆;于三达,字三善;张宗之,字益宗。

 3、名与字意义相近

   名与字意义相近是古人取字时比较普遍也最为容易理解的一种思维。它主要利用训诂学中同义互训原理来依名取字。名与字相互呼应,严密扣合,自然连贯,共同表示一个深刻的内容或揭示意义。这种名字关系类型中的名与字通常可以构成现代汉语的联合词语。例:

(1)名词性并列结构

陈道规,字道则;裴仁基,字德本;高勋,字懋功;张弘范,字仲畴;孙权,字仲谋;董贤,字圣卿;孔闻礼,字知节。

(2)动词性并列结构

陈季连,字惠续;蓝继宗,字承祖;赵贺,字余庆;陈贯,字仲通;赵辅,字良佐;薛论道,字谈道;陈束,字约之;黄盖,字公覆;王引之,字伯申。

(3)形容词性并列结构

许慎,只叔重;管宁,字幼安;庾易,字幼简;陈从易,字简夫;高居简,字仲略;任忠,字奉诚;毛忠,字允诚;杜之伟,字子大;胡广,字光大;邢谐,字虔和;许谦,字无逊;刁柔,字子温;薛善,字仲良;符坚,字永固;柳俭,字道约;年富,字大有;郭敦,字仲厚;曲端,字正甫;李仕衡,字天均。

    这些人的名与字合在一起就组成了规则、基本、功勋、范畴、权谋、圣贤、礼节、继续、继承、庆贺、贯通、辅佐、谈论、约束、覆盖、引申、慎重、安宁、简易、忠诚、伟大、和谐、谦逊、温柔、善良、坚固、俭约、富有、敦厚、端正、均衡等现代汉语中的并列式词语。

    用现代汉语双音词的词头和词尾分别做名与字的类型在古代名字中普遍存在,却不过为名与字意义相近名字关系中的沧海一粟,还有许多无法构成并列式结构,因时代相隔,词义晦暗,只能引征字书词典或众籍原文作解方可昭显名字意义相近的名字类型。例:

1)王旦,字子明。“旦”的本义为太阳升起,《诗经·邶风·匏有苦叶》:“雍雍鸣雁,旭日始旦。”太阳升起就意味着光明的来临,故《说文》训其引申义为“旦,明也。”

2)滕胤,字承嗣。《说文》:“胤,子孙相承继也。” 《左传·隐公十一年》:“夫许(许国国君),大岳之胤也。”后引申为子孙后代,《诗经·大雅· 既醉》:“君子万年,永锡祚胤。”毛传:“胤,嗣也。” 如《晋书·王浚传》:“恩宠之号,坠于近嗣”,故胤与嗣意义相近。

3)袁术,字公路。《说文》:“术,邑中道也”,“术”的本义是道路。

    4)张元,字孝始。《尔雅》:“元,始也”,如《公羊传·隐公十年》:“元年者何?君之始年也。”元,始同义。

5)张蕴,字积之。《说文》:“蕴”,积也。”

6)张亢,字子高。《说文》:“亢,人颈也。”而从“亢”得声的古字如“ ”《说文》“境也”,“炕” 《说文》“干也”,本义为烤干、烤熟;“ ”《说文》“方舟也”;“沆”,  《说文》“莽沆,大水也”。因为田  比田高,过河时船比水高,烤肉时肉比火高,大水横流时水比陆地高,所以亢引申为“高” 。《庄子·人间世》:“故解之以牛之自颡者与豚之亢鼻者与人有痔病者不可以适河。”成玄莫疏:“亢,高也。”所以亢与高意近。

7)荀朗,字深明。《说文》:“朗,明也。”

    8)楚臣仲归,字子家。《说文》:“归,嫁也。”如《诗经·周南·桃夭》:“之子于归,宜其家人。”又《项脊轩志》:“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古代谓女子出嫁为“归”,而“家”是“嫁”的古字,所以“归”与“家”同义。

    9)王彰,字文昭。“彰”、“昭”都表示明显、显著。如《诗经·小雅·鹿鸣》:“我有嘉宾,德音孔昭”,荀子《劝学》:“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10)荀彧,字文若。《广雅》“彧,文也。”

11)周邦彦,字美成。《说文》:“彦,美士有文,人所言也。”“彦”在古代指才学广博、品德高尚的人,古人以这样的人为尚美的标准,所以彦与美相通。

12)高适,字达夫。《说文》:“适,之也。”“之”有动词“到……去”之义,如《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送孟浩然之广陵》等,故“适”、“达”、“之”通。

13)刘景远,字叔遐。《说文》:“遐,远也。”现代汉语中保留成语“遐迩闻名”一词,其中“遐”的意思就是“远”。

14)范晔,字蔚宗。马融《长笛赋》:“奄忽灭没,晔然复扬。”李善注:“晔,盛貌。”班固《西都赋》:“茂树荫蔚”,李善注引《苍颉篇》曰:“蔚,草木盛貌。”故“晔”与“蔚”意近。

15)曹植,字子建。《玉篇》:“植,树也。”《广韵》:“建,树也。”故“树”、“植”、“建”义通。

(二)名与字意义相关相成

    名与字意义相关相成是名与字意义相同相近的扩展与延伸,名与字在意义上由此及彼、相互关联、前后呼应、相得益彰。例:

 1)陈铎,字大声;唐铎,字振之;孙镗,字振远;万镗,字仕鸣。铎是古代乐器之一,为大铃的一种,演奏时乐声浑厚振耳若熊咆龙吟铛铛作响,故铎与大声相关联;镗乃拟声词,是钟鼓或敲锣的声音,所以镗与振、鸣相关。

2)唐庚,字子西。《说文》:“庚,位西方,象秋时万物庚庚有实也。”《诗经·大雅·大东》:“东有启明,西有长庚。”毛传:“日旦出谓明星为启明,日既入谓明星为长庚。”庚是日没月出时出现的星星,因其位于西方天空,故庚与西相匹。

3)王良,字天性。中国传统文化以儒家为宗,主张“人之初,性本善”,罄竹难书流恶不尽之徒与好善乐施九济九区之贤均以善良为本性,只是“习相远”而已。所以,名良字天性揭示的是人性善的哲学思考,反映的是中国的儒家思想。

    4)张旭,字伯高。旭,《说文》“日旦出儿”,即旭乃初升的太阳,旭日冉冉蒸蒸而上,会越来越高,名“旭”与字“高”可以在语法上构成主谓关系。

    5)唐寅,字伯虎。按地支与生肖相配,当如“子鼠”、“丑牛”、“寅虎”,寅年出生的人属虎,故虎寅相匹。再如冯延巳,字正中。古人常用地支计时,把9—11点叫巳时,11—13点叫午时,根据“辰巳午末”时辰排列顺序,巳时之后即延巳为午时,午时恰为一天时段之中,也就是正中。这种以天干地支来取名的方式一直延传至今,笔者有一竹马名叫刘子申,公元1984甲子鼠年申时生,因之取名。

6)彭程,字万里。取“鹏程万里”的谐音,寄寓远大的理想。

    7)子禽,姓陈,名亢,字子禽。《尔雅》:“亢,鸟喉”,《说文》:“禽,走兽总名”,鸟喉“亢”与飞禽鸟婉转相关。子禽是孔子的学生,为春秋时人,此阶段是我国名字的初创时期,与后世相比显示出质朴无华的原始性与随意自然的无序性,通常以飞禽走兽为名,不求高雅,不避粗俗。

     8)李绅,字公垂;宋绶,字公垂。《论语》:“子张书诸绅。”《疏》云:“以带束腰,垂其余以为饰,谓之绅。”绶,《说文》:“维也”,是一种丝织带子。绅、绶均为腰间的装饰丝带,徐行生风,垂丝飘荡,由绅、绶固然会联想到它“垂”的状态。

     9)高柴,字子羔。《说文》:“柴,烧柴以祭天神”,又“羔,羊子也。”表面看来“柴”与“羔”风马牛不相及,但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便能通晓其意。古代祭品有太牢与少牢两种。太牢指牛、羊、猪各一头,少牢为猪、羊各一头。也就是说羊是祭祀的必备品,所以柴与羔相关。另外,从“羔”的字型来看,上作“羊”,下为“火”,林羲光曰:“羔小可炮,象羊在火上形。”[iv]桂馥《说文解字义证》:“《月令》:‘食麦与羊。’注云:‘羊,火畜也。’”古代用火烧烤小羊而食,味美可口,《楚辞·招魂》:“ 腼鳖炮羔,有木石浆些。”而“柴”正是炮羔时所用的引火材料。

10)范百禄,字子功。有功而受禄,受禄就要努力贡献,名与字互为条件,表现出浓重的功利色彩。

11)高岱,字鲁瞻;张岱,字宗子。“岱”是泰山的别称,此山地处山东境内,而山东在古代的区域称谓中就是“鲁”。到鲁必登岱,登岱能瞻鲁,所以岱与鲁瞻相关。岱乃五岳之首,从孟子“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之语中,足见岱岳的高伟。“宗”的意思是“首”“大”,杜甫有诗:“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因此“岱”又与“宗”相连。

12)崔桐,字来凤。传说凤凰非梧桐不止,只有梧桐才能得到百鸟之王的“临幸”。凤栖梧桐是吉祥的象征。

13) 文天祥,字宋瑞。文天祥是南宋的重臣,在他“死生,昼夜事也,死而死矣”的坦荡胸怀与“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英雄襟抱中,他的祖国大宋就是天,如果天祥能使宋瑞,纵使辛苦遭逢身世浮沉亦不惶恐与零丁。

14)岳飞,字鹏举。这位怀抱“精忠报国”、“还我河山”之伟志的民族英雄“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却无奈十二道金牌的催逼,而他“振翮万里,奋举高飞”的英名一如他独撑赵家半壁江山的壮举一样永垂青史,后人至今朝天而阙满江红,摇琴抚唱小重山。

15)吴明彻,字通照。字与名形成语法中的因果关系,因照而明,尤其在通宵统照的前提下,才会达到彻夜通明的效果。

16)叶颙,字子昂。《说文》:“ 颙,大头也。《诗》:‘其大有颙。’”古人有时依据自身身体特征命名取字,如老子,名耳,字聃。聃,“耳曼也”,相传老子耳朵很大。而名颙者,有可能记录自己头很大这一身体状况。头是身体之首,处上位,只有高昂向上才能体现个人的精神面貌。

17)王之涣,字季陵。《玉篇》:“涣,水盛貌。”《诗经·小雅·十月之交》:“高岸为谷,深谷为陵。”水盛若有深谷限制,才不致肆为害。

18)杨津,字罗汉。佛家讲求“普渡众生,指点迷津”,“津”乃佛教术语,而罗汉是佛尊。此人是北朝人(《北史·列传第二十九》),他的名字带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佛教自汉代传入我国,在南北朝时达到鼎盛,因此南北朝时期的人的名字的一大特色就是广泛使用佛家用语,如薛法隆字法僧、若干凤字达摩、胡僧估字愿果、赵善字僧庆、杨范字法僧、姚僧垣字法卫等。

19)吕布,字奉先。《广雅》:“布,帛也。”古代致送礼物时有先送轻物为引,而后致送重物的习俗,所以“布”要先送,故名为布而字奉先。

20)蒲松龄,字留仙;杨鹤,字修龄。松与鹤都是长寿的代表。《尔雅》:“留,久也。”名与字结合起来,表示希望自己“寿比南山不老松,长留人间胜神仙”。修,《说文》:“水长也”,后引申为时间与空间的“长”,修龄就是长龄。

 

阅读(599) 收藏(1) 转载原文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