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青岛、胶州的财神增福庙

(2013-12-22 11:18:14)
青岛作为港口,在清代末年才开始建埠。青岛建埠之前,当地的经济文化中心在胶州。胶州自宋代开始,历经元、明、清以至民国,都是本地区对外贸易的重要口岸之一。凭借濒临少海(胶州湾古称)的优越地理位置,海运便利,南通江浙闽粤,北达辽东平津,东渡可去朝鲜、日本,进出货物多由此吞吐,胶州成为我国北方惟一大港,故而商贾云集,形成商业兴盛,市肆繁荣的景象。当时《胶州志·艺文篇》中曾有“去往帆樯日几回,潮声人语竞喧。试从沽客闲相问,可是船从返照来”的诗句。“少海连樯”被列为胶州八景之一,当时胶州的兴盛概况即可见一斑,故有“金胶州”之美称。

五六十年前的老胶城住户,都知道当时胶城有“三多”,即庙宇寺院多、桥多、石头牌坊多,向有“五步三座桥、三步两座庙”之说。其中财神庙就是当时最著名的庙宇之一。财神庙所在的街道就叫财神庙街,又因为街上钱庄当铺较多,是商业中心,所以也叫钱市街。
财神庙街周边有铁市街、驴市街、粮食市街、山货市街等,周边市场的交易所需款项都在钱市街进行汇兑和存、放款,所以被誉为胶州城的“华尔街”。而财神庙街上的财神庙更是香火鼎盛,清代《重修胶州志》上记载,参拜财神庙的多是商贾和百姓,财神庙遇到大小节日,特别是春节和财神节,“香客接踵而至,人头攒动,易入难出”。

自唐宋以来,胶州就有正月十五观灯的习俗。人们说这夜火树银花,金吾不禁,就是说这一晚上,尽情玩乐取消宵禁。太阳还没下山的时候,各寺院庙宇就已挂满了灯,天一黑即点上蜡烛。灯多的庙宇座落在市中心的百子庙(原坊子街中段)、财神庙(钱市街)、东关天老爷庙、施不全庙、药王庙、辛街庙、菩萨庙等都扎有松棚。只要是庙宇不管大小都有灯。规模最大的当属百子庙和财神庙挂的灯最吸引游客。

由于年代久远,对于胶州的财神庙的来历,史料上无记载。听当地老人讲,清代胶州文人法伟堂曾经看到过财神庙的碑记,也讲过一个民间故事。说北宋时期板桥镇有一孙姓商贩,往来于板桥镇和淄川之间,从淄川贩来瓷器,批发给海外来的客商。每次他到淄川贩瓷器,都要到当地的增福庙上香,并且给增福财神许下心愿,一旦发迹,必定要在自己的家乡为财神爷盖庙宇,塑金身。他的诚心感动了财神爷,不几年就发了迹,挣下了万贯家财。他没有忘记当年许下的心愿,出资建造了财神庙,并亲自到淄川增福庙请来了财神爷。财神爷有求必应,影响越来越大,逐渐传播到青岛和即墨等地,后来才有了青岛天后宫和即墨财神庙。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