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秦郡县封泥的历史地理学意义  庞任隆

(2012-01-15 16:13:49)
标签:

杂谈


http://www.dfsc.com.cn/uploadfile/200808/20080822044623490.jpg 庞任隆" />
http://www.chcoin.com/bbs/attachment/Mon_0901/47_44612_9b6e895ace118a6.jpg 庞任隆" />
 
 
http://www.chcoin.com/bbs/attachment/Mon_0901/47_44612_48295f703f13362.jpg 庞任隆" />
 
http://www.chcoin.com/bbs/attachment/Mon_0901/47_44612_50b86b1eeb4c773.jpg 庞任隆" />
 
http://www.chcoin.com/bbs/attachment/Mon_0901/47_44612_d545a80e8623a2d.jpg 庞任隆" />
http://www.chcoin.com/bbs/attachment/Mon_0901/47_44612_2e83abe3fcbac1c.jpg 庞任隆" />
http://www.chcoin.com/bbs/attachment/Mon_0901/47_44612_1add2c64b598531.jpg 庞任隆" />


http://www.chcoin.com/bbs/attachment/Mon_0901/47_44612_7e2ff46956c06fb.jpg 庞任隆" />


http://www.chcoin.com/bbs/attachment/thumb/Mon_0901/47_44612_07b350d184b8fc9.jpg 庞任隆" />


http://www.chcoin.com/bbs/attachment/Mon_0901/47_44612_49d269887e0b565.jpg 庞任隆" />


http://www.chcoin.com/bbs/attachment/Mon_0901/47_44612_c73f6ff7f096e10.jpg 庞任隆" />


       秦郡县封泥的历史地理学意义

 
                       庞任隆 (西安中国书法艺术博物馆  副研究馆员)

 
    摘要: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西安北郊汉长安城遗址先后发现和出土了大量的秦代封泥,引起海内外广泛关注。西安中国书法艺术博物馆(简称“书博”)收藏了其中的600多枚,谓之“品相好,种类多,反映内容最为完整,最具代表性。”[1]经疏理有100余枚与秦郡县有关,这些封泥来自哪些郡县?对中国历史有何作用?其丸泥是否出自当地?名山封泥的出现与旅游的关系?通过对其文字、质地、颜色等方面详细分析,进一步揭示了这批封泥的历史地理学意义,为深化秦封泥的研究提供积极地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郡县封泥  历史  地理  意义

 
2008年9月,西安唐皇城墙含光门遗址博物馆和西安书法艺术博物馆新馆落成开馆。在中国书法史展厅里100枚秦封泥精品,格外引人注目,成为“书博”创建20年来陈列文物藏品的一大亮点。对陕西秦封泥的出土,正如考古学家袁仲一先生说的:“这是中国古代职官、地理研究的一次里程碑式的极其重大的发现,其中大量问题需要一代人甚至几代人的好好消化研究。”笔者从1996年始有幸参与了这一课题,十多年来先后有20多篇文论见刊,受益良多。本文以“书博”新近公布的秦郡县封泥藏品为例,就其历史地理学意义,综述如下,以飨读者。
                         
                           一、秦郡县封泥对中国历史的佐证与补充

2007年8月,上海书店出版社出版了傅嘉仪先生的《秦封泥汇考》,使“书博”馆藏的350多个品种的633枚秦封泥(其中220品为原拓),得以全部亮相。[2]笔者经过一年多的学习研考,发现有102个品种153枚均为秦郡县名(或地名、山名),并分布在全国近30个郡中,其中73个品种的101枚为“书博”独有;29个品种“书博”有,古陶等地藏品中也有所见(见图录1-80)。为了研究的系统性和条理性,我制作了详细地考释表(见附表1-4)。
根据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简称《图集》),[3]在秦全图的四大区域中,秦封泥分布与《图集》标注郡县地望相合的有73品,其中(一)关中诸郡25品,属内史轄有咸阳、咸阳亭,频阳、重泉、宁秦、下邽、蓝田、杜、芷阳、高陵、栎阳、临晋、云阳、怀德、废丘、犛、戏、雍、美阳、漆、虢、商、好畤23品;属北地郡有长武、阴密2品。(二)山东南部诸郡36品,属泗水郡有四川(泗水)、徐、僮、相、城父、符离、下相、彭城8品;属东海郡有晦(海)陵、堂邑、郯、东阳4品;属东郡的有东阿1品;属山川郡的有女(汝)阳、卢氏、缑氏、雒阳、安丰5品;属砀郡有酂、芒、下邑、薄(溥)道4品;属颖川郡的有长社、阳城、颖阳3品;属陈郡有阳夏、女(汝)阴、新蔡、南顿、慎、淮阳6品;属南阳郡有鲁阳1品;属薛郡的有薛、任城、鲁3品;属济北郡的有卢1品;(三)山东北部诸郡8品,属巨鹿郡的有河间1品;属邯郸郡的有邯郸1品;属雁门郡的有平城1品;属恒山(常山)郡恒山1品;属河东郡的有蒲反、安邑2品;属河内郡的有温1品;属代郡的有代1品。(四)淮汉以南诸郡4品,属九江郡有寿春1品;属汉中郡的有南郑1品;属巴郡的有阆中1品;属会稽郡的有吴1品。比西北大学周伟洲先生10多年前的考文多50个品种(已减去了重复的22品)[4];况且咸阳,蓝田,高陵,长武,云阳,南郑,阆中,阳城,泗水,卢氏,汝阳,洛阳,新蔡,淮阳等郡县名,今天还一直延用。
《中国历史地图集》没有标注,而“书博”秦封泥所见的郡县地名有29品;其中(一)关中诸郡10品,属内史辖的有丰、上雒2品;属陇西郡的有略阳1品;属北地郡的有安武、彭阳、西共、昫衍道、方渠除(道)5品;属上郡的有洛都、翟道2品。(二)山东南部诸郡12品,属泗水郡的有晦(海)陵、虹2品;属东海郡的有游阳、承2品;属东郡的有东武阳、济阴2品;属南阳郡的有西陵、吕2品;属琅邪郡的有邞、阳2品;属薛郡的有蕃1品;属济北郡的有般阳1品;(三)山东北部诸郡4品,属巨鹿郡的有浮阳1品;属上谷郡的有夷輿1品;属右北平郡的有徐无1品;属恒山郡的寿陵1品;(四)淮汉以南诸郡3品,属九江郡的有历阳、虖(雩)娄2品;汉中郡的有旱1品。也就是说,“书博”馆藏秦封泥可补正的秦县名(或地名、山名)有29品,比周伟洲先生考文又多25个品种(已减去了重复的4品),[5] 这又是一大收获。
郡县制,是从春秋、战国到秦代逐渐形成的地方政权组织。春秋时,秦、晋、楚等国初在边地设县,后渐在内地推行。春秋末年以后,各国开始在边地设郡,面积较县为大;但因地广人稀,地位要比县低。战国时在边郡设县,渐形成县统于郡的两级制。秦统一后,分全国为三十六郡,后增加到四十郡,下设县。由于郡、县长官均由中央政府任免,所以上报文书是直接报中央的;又因“典文书及仓狱”的“丞”,(县令辅佐)为直接责任人,故在陕西出土的大量的秦郡县封泥中,“xx丞印”、“xx之丞”,占总数的百分之九十八以上。这即是对秦中央集权政权组织文书程序的明证。

                          二、秦郡县封泥的丸泥应来之各郡所属地

在西安中国书法艺术博物馆里,当人们看到这些五颜六色的“泥坨坨”,都十分惊叹!除上面秦小篆印文优美的书法线条外,再就是作为封泥载体的泥丸了,颜色有的深黄、有的浅黄、有的粉绿、有的淡紫,还有不少黄中有绿,黄中含着黑(见图录1-72)。
戊子年秋月,“西泠印社·西湖风”国际篆刻主题创作西北赛区评选活动,在我馆举行期间,西泠印社理事、上海博物馆研究员孙慰祖先生,仔细观赏了“书博”陈列展出的百枚秦封泥精品,我们不约而同地探讨起了秦封泥的泥丸来源问题,一致认为各郡县封泥所用的泥丸,应是来自那个郡县(经过一定的审批程序),用的就是那个地方的粘性好的土丸制的,并在这一大家普遍关注的学术问题上达到了共识。之后,我又查阅了大量的资料,并反复进行了对比分析。
《东观汉纪》有记载,如云(某人)“好以青泥封书”;汉卫宏《汉旧仪》有“皇帝玺,皆以武都紫泥封”的记载,以色紫而得名,汉时曾作为“贡品”,专作皇帝封玺之用,且有“泥诏”之谓。看来使用泥丸还有一定的讲究,除一般要粘性好之外,耐侵蚀能力也是至关重要的。从“书博”这些藏品中可以看到,那些似圆非圆,似方非方的泥块以及不规则的边栏,均呈现出千姿百态、虚弥烂漫的艺术风貌,让秦代的印章艺术的再创造达到了巅峰。[6]细观这些“泥坨坨”,虽然没有“烧制”,但硬度很强;经过两千多年来的侵蚀、削剥,大部分泥块出土时比较完整,印文凸起并依旧清晰可辨。诸如:“云阳丞印”(图5)、“美阳丞印”(图11)“废丘丞印”(图18)、“西共丞印”(图44)“好畤丞印(图56)”、“阆中丞印”(图69)等。有些虽然棱角或边沿不同程度的破损,但是依然可以识别。如:“彭阳丞印”(图7)、“四川太守”(图35)、“蕃丞之印”(图62)、“济阴丞印”(图72)等。
《管子·地员篇》中提出“地者政之本也,辩于土而民可富”。泥来源于土。“书博”馆藏百枚秦郡县封泥用的土,应该说来自全国四大区域的30多个郡,并且集中在关中,山东南、北以及淮汉以南地区,对照丁登山主编《自然地理学基础》中“世界土壤分布概图”[7]并经过疏理,其主要来源有以下八个类型的土:一是分布于燕山、太行山、吕梁山与秦岭等山地的“褐土”,二是分布于山东半岛的“棕壤”,三是分布于秦淮以南的“黄棕壤”,四是分布于东南部各省的“红壤”和“黄壤”,五是分布于西北地区的“灰钙土”,六是分布于甘肃、宁夏的“荒漠土”,七是分布于亚热带地区的“紫色土”,八是分布于秦岭——淮河以南的“水稻土”。     
这些土质由于形成的环境因素和成份的不同,所以作成丸泥后也自然的表现出不同的颜色,如紫色土,尤以四川盆地及周围分布最广。《汉旧仪》里说的“紫泥”,产于阶州武都。这个阶州武都,秦时就有郡治;有陇南市以前就叫武都,或直肃州,武都地区武都县,自有了陇南市之后,就成了陇南市的武都区,现在称武都县,其地恰好位于四川盆地西北部,也是对这个地名的补正。
又如“褐土”(即黄黑色),主要分布于暖温带半温润和半干旱山地和丘陵地区,褐土最大的特点是有明显的“粘化”现象,表层为灰褐色,是作封泥的上等原料。从来自这一地区置县封泥的形状均可以看出,其品相的完好率较高。诸如“浮阳丞印”(图15)“夷舆丞印”(图27)、“蒲反丞印”(图54)、“河间尉印”(图63)、“平城丞印”(图64)、“徐无丞印”(图65)等。

                            三、名山封泥的出现标志着秦旅游地理的形成

旅游是一种古老的社会活动,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易经·系辞》中出现了“地理”和“观国之光”之词,但在经济落后,交通闭塞的岁月里,旅游却只有帝王将相、达官贵人、富贾巨商等少数上层人物才能享受。《论语·雍也》记载了孔子周游列国的情况,观礼观风,游览名山大川,还总结出高山与流水的不同美景效果。《穆天子传》则记述了公元前十一世纪周穆王西游时沿途所见,及其会见西王母的情景。[8]
到了秦代,随着郡县制在各地的实行,对旅游地理的形成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秦始皇推行五德,自封为真人。“及秦并天下,令祠官所常奉天地名山大川鬼神可得而序也”(《史记·封禅书》)。而与前代帝王不同的是,秦始皇从二十七年开始的四次全国巡游,[9]虽说是为自己“歌功颂德”,却为我们后代留下了丰富宝贵的文化遗产,如泰山刻石,琅邪台刻石,峄山刻石等,以至于我们今天的人们去朝奉,去膜拜,并成为学习秦小篆书法艺术的范本。据史载,自殽以东,名山五,大川祠二。自华以西,名山七,名川四。仅在陕西界内的有华山、薄山(在潼关北)、岳山(在武功县),岐山(在岐山县)、吴岳(在千阳县)、鸿冢(在凤翔县),占了六个。[10]
值得关注的是,在“书博”馆藏秦封泥中,有一枚“旱丞之印”(图68、81),细考,“旱”既不是郡名,也不是县名,而是一个被誉为“古代汉中人们的神山”。[11] “旱山”位于今陕西省汉中市南郑县(周家坪)南10里,海拔1743.3米,故“汉、旱”通用,至民国二十七年(1938),因讳天旱,始由南郑县政府明令公布,改为“汉山”。《诗经·大雅》云“瞻彼旱麓”即指此,汉中也由此得名。汉山是汉中盆地的晴雨表,《南郑县志》载:“(汉山)顶上有云即雨”;汉中人谚语云:“汉山顶亮,晒得够呛;汉山戴帽(起云),大雨即到”。
汉山,又被誉为“汉中明珠”,清代楚文暻咏《汉山樵歌》诗:“汉山耸地立,云内闻樵歌。伐木同声应,求仙未烂柯。乐从苦里出,曲自靖中和。蹊径行还住,听余清音多。”是对昔日旱山美景的真实写照。“旱丞”当是管理旱山祠礼之佐官。当时能为一个小山设立专门的管理机构,况且级别似乎与一个县级别相对应,应视为我们今天诸如“云台山管理委员会”、“华山管理委员会”和“太白山管理委员会”等专门管理机构的发端。《中国历史地图集》中未有标注,应该认为是对秦代名山大川地名的补充。[12]
 
 
 
     图81  旱丞之印          图82 底柱丞印  

同时出土于西安北郊汉长安城相家巷村的秦封泥中,还有一品“底柱丞印”(图82),特别引人注目。虽然不为“书博”所藏,但在伏海翔同志主编的《陕西新出土的古代玺印》一书中收录,[13]笔者与《中国历史地图集》对读,发现在山川郡三门峡市北黄河中标注有“底柱”二字,即让我眼前为之一亮。[14]
细查《辞海》,[15]的确为一山名,也称“砥柱山”,治今在山西平陆县东50里大河中流,南与河南省陕县接界。《书禹贡》“底柱析城”,亦作砥柱;《水经》“河水又东过磔柱间,”注云:“山名也,昔禹治洪水,山陵当水者凿之,故破山以通河,河水分流,包山而过,山见水中,若柱然,故曰底柱也,亦谓之三门,《赵冬曦山门赋序》砥柱六峰,皆在大河中流,其北有两柱相对,距岸而立,所谓三门也,此于其南,有孤峰突起,峰顶平阔,禹庙在焉;复此南有三峰,东曰金门,中曰三堆,西曰天柱。”
《陕州志》记载“三门,中神门,南鬼门,北人门,惟人门修广可行舟,鬼门尤险,舟筏入者,罕得脱,三门之广,约三十丈。”说明在2000多年的秦代,这个底柱山就很有名气了,否则不会专门设立管理机构的。由此可知,秦代在各地设立郡县的同时,对一些名山也设立了管理机构,以适应人们的游览和祠礼。

 

注释:
[1]  傅嘉仪、罗小红、倪志俊《汉长安城新出土秦封泥——西安中国书法艺术博物馆馆藏封泥初探》,《收  藏》1997年第6期(总第54期。
[2]  傅嘉仪《秦封泥汇考》,上海书店出版社出版,2007年8月。
[3] [10] [12] [14]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中国地图出版社,1996年6月。
[4] [5]  周伟洲《新发现的秦封泥与秦代郡县制》,《西北大学学  报》,1997年2月第1期(总第27卷第94   期)。
[6]  庞任隆《西安北郊出土秦封泥的印学意义》,《中国书法》,1998年12月第6期(总第68期)。
[7]  丁登山《自然地理学基础》,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年7月。
[8]  李家骏《中国旅游地理》,陕西旅游出版社,2001年6月。
[9]  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中华书局,1962年出版。
[10]  陈全方、李登弟《陕西古代简史》,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10月,第224页。
[11]  王东泽《汉中城市规划之取名趣谈》,2006年6月13日。
[13]  伏海翔《陕西新出土的古代玺印》,上海书店出版社,2005年1月,第18页。
[15]  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0年12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