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案例评析

(2012-04-09 20:36:01)
标签:

教育

分类: 案例评析

学以致用,以用促学

          执教:吴仙 评析:赵俊涛

 

一、情境引入,激发兴趣

师: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枣阳市第十二届中小学生田径运动会(以下简称:市运会)即将开幕,同学们想和老师一起去参观吗?(播放枣阳市第十一届运动会的录像片)

生:(兴趣高涨)想!

师:(故意卖关子)可市运会的主办方有几个问题想考考你们,只要你们答对了,我们就可以去参观,你们有信心吗?(屏幕依次出示口算题,以开火车的形式回答,其它同学用手势判断正误)

30×2    12×2    40×7    24×4    600×2    80×3    50×3    90×4

师适时评价,并提问40×780×390×4是怎样口算的。

生答先算47,再在结果后加一个0

师:同学们的表现真棒!市运会主办方的问题都被我们顺利解决了,我们可以去参观市运会了,首先我们一起去会场看一看。(出示市运会场地图片)

【评析:设计这节课时,吴老师考虑到教材中的素材离孩子们的生活较远,不利于激发兴趣,于是结合即将开幕的市运会这一热门话题,创设了参观场馆的情境,将一个个枯燥、单一的计算教学与参观活动有机结合,寓静于动,使整个课堂教学节奏明快、思路清晰、线条流畅。更为可贵的是,参观活动这一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情境,激发了学生较强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使新课的教学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二、精设进程,探究算理

师:(课件出示运动场上运动员200米短跑训练图片)瞧,运动员们为备战市运会,已经开始进行200米短跑训练了。大家知道什么是200米短跑吗?

生:跑一次的距离是200米。

师:你们知道的可真不少啊!这位运动员想请大家帮忙算算,200米短跑,如果跑10次,一共跑多少米?(出示题目)

1200×10(师板书:200×10

2:这道算式和我们刚才算的40×780×390×4这些算式不同,200×10是整百数乘整十数的口算。

师:同学们观察的真仔细啊!这就是我们今天一起学习的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的口算乘法。(板书课题)你们能口算这道题吗?

生:我会算,我的方法是:2×1=2200×10=2000

……

生汇报,师板书(用红色将0区分开)

方法一:2×1=2200×10=2000

方法二:200×1=200200×10=2000

方法三:2×10=20200×10=2000

方法四:200+200++200=2000

方法五:200×9=18001×200=2001800+200=2000

师:200×10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新知识,同学们开动脑筋想出了这么多不同的计算方法,真了不起!市运会要求运动员赛出友谊、赛出成绩,我们口算是不是也要算出效率呢?

生:(纷纷抢答)第一种方法最简便。(师疑惑地看着大家)

师:喜欢第一种算法的同学请举手?(全班都举手)

师:咦,其余的方法也是你们想出来的,你们为什么不喜欢自己的方法呢?

生:(齐答)太麻烦了。

师:你们太棒了!不仅能想出自己的方法,而且会学习别人的好方法。我们就是要学会多中选优,择优而用。

师:(课件出示题目:200米短跑,运动员跑30次是多少米呢?)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法一口算一下,看谁算的最快?

生:200×30=6000,先算2×3=6,再在积的末尾加30

师:果然算得快,看来方法一确实简便。(故意设疑)你们直接在后面添0的道理是什么?比如200×10=2000,为什么可以在2后面添30 呢?

生:2002后面的20表示2个百,10后面的10表示1个十,2个百乘以1个十就是21000,所以后面添30

师:回答的很有条理,我听明白了,大家听明白了吗?来,同座之间互相交流。

(同座交流)

生:我明白了添0的道理,我给口算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的乘法编写了“三部曲”

1、乘。就是将0前面的数相乘。

2、数。就是数两个因数共有几个0

3、添。就是在前两个因数乘积的末尾添上我们数的0

师:(师生齐鼓掌)你的“三部曲”(师重复“三部曲”)总结的太好了,大家听明白了吗?下面,我们一起来回顾程伟同学为我们总结的“三部曲”。(全班齐说)

师:只要开动脑筋,总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小窍门儿。所以,计算,计算,我们要会用“计”来算。让我们再次为自己的表现鼓掌。(师生齐鼓掌)

【评析:本环节吴老师将原本单一、枯燥的计算教学进行了充分的整合、挖掘,精心设计的学习进程,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以生为本,让学生自主探索新知识、自发合作交流、自觉习得能力。她非常注重“为学生提供积极思考和合作交流的空间”,让每个学生都积极动脑去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发现、分析得出各种口算的方法,让学生通过动脑、动口深刻领悟新知识。事实证明,学生虽未正式学过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的口算,可绝大多数学生都各有“高招”。吴老师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对算理的探讨和对算法的归纳到位而不拖沓,“三部曲”的提炼让学生在理解中能更好地记忆和运用。】

三、开放探究,以理推法

师:(课件出示:50米短跑运动员在训练。)刚才我们观看了200米短跑的训练过程,大家从中学会了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的口算乘法,接下来我们口算,这名运动员训练40次,他一共跑了多少米?

生:(齐答)50×40=2000。(师板书:50×40=2000。)

师:(装傻设疑)咦,我认为是200呀,按照我们的“三部曲”,因数后面共有两个0,为什么你们算的积的后面有三个0

生:(着急)54等于20就得到了一个0呀!老师丢了一个0

师:(疑惑)你们听明白了吗?我还是不明白啊!

生:……

生:(信心十足)添0时要注意,如果0前面的数相乘的积是整十数,不能把整十数里的0丢了。

生:像算20×5050×8050×60等等都要注意。

师:(感激)我终于明白我错在哪儿了,谢谢大家!

【评析:本环节吴老师敏锐地捕捉住学生的各种想法,利用装傻的艺术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使学习活动收放自如、张弛有度,让学生以此类推,举一反三,达到“活学”的目的,也使难点的突破水到渠成。】

四、巧设关卡,凭“坡”促“效”

师:谢谢大家帮老师纠正了错误,为了奖励你们刚才的出色表现,老师准备带大家一起去篮球馆参观,可篮球馆管理员听说大家很聪明,在放钥匙的地方故意给大家设了一个难关,要求我们闯关成功才能拿到场馆钥匙,想试试吗?

生:(跃跃欲试)想。

师:很好,我们就要像运动员一样不怕困难,敢于挑战自己。一起来试试吧。

1、课件出示第一关:智慧钥匙。

师:若能在1分钟内正确完成口算题卡,就能拿到场馆钥匙,开始!

(生在答题卡上快速完成)

师:大家的速度可真快啊!我们以开火车的形式来对答案,其它同学用手势表示对错。

……

师:算式“23×10”和“12×200”与其它算式有区别吗?

生:这两道都是两位数乘整十整百数。

生:这两道题还是用我们的“三部曲”来完成。

师:很好,看来只要掌握了正确的方法,再难的题目也不用怕。来,全对的同学给自己打上100分,鼓励鼓励自己。(师生鼓掌)

师:恭喜大家成功闯过第一关,老师拿到了钥匙,我们一起去篮球馆吧。

2、课件出示第二关:灌篮高手。

师:大家想当灌篮高手吗?想体验篮球运动的风采吗?若能快速答对篮球上的题,你就是灌篮高手,还有机会一试身手噢!(生争先恐后地抢答)

师:感谢这几位灌篮高手帮我们成功闯过第二关,没抢到篮球的同学不要灰心,还有机会。

3、课件出示第三关:智慧小参谋。

师:我们来看看能否运用刚学的口算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瞧,管理员收到了一封第二实验小学寄来的求助信,信上的内容把他难住了,大家愿意帮帮他吗?(课件出示问题:第二实验小学在市运会开幕式上有一个1200名的学生方阵表演,要求排出横队、纵队的人数都是整十数的方阵,你能设计出几种队形?)

生交流探讨后汇报,师板书汇总:

方案一:(10)×(120=1200

方案二:(20)×(60=1200

方案三:(30)×(40=1200

师:同学们很有创意,想出了三种方案,请你们想象一下,每种方案各是怎样的队形,你认为那种方案最美?(先独立思考想象,再课件展示相应队形)

师:管理员一定会把大家的意见转达给第二实验小学。恭喜大家闯关成功!大家不仅爱好学习,而且乐于助人,老师真为你们感到骄傲!

【评析:闯关练习中呈现“23×10”和“12×200”的单独安排,既让学生切身体会探究算法的普遍意义,又在适度变化中注入了新的内涵,培养了学生对知识的迁移类推能力,体现了吴老师对闯关练习设计的深度思考和别具匠心。整个闯关练习设计由易到难、循序渐进,遵循了从基础到拓展,从巩固到活用的的联系规律,“排方阵”的问题,有较好的开放性和挑战性,能有效激发学生的思维,开阔学生的视野,让学生感悟到数学既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并适时渗透了德育和美育。这样的练习,既能激活学习气氛,又能提升口算速度,达到“学以致用,以用促学”,凭“坡度”促“效度”的设计目的。】

五、全课小结,畅谈收获

时间过的真快啊!今天的参观活动就要结束了,我们一起回顾一下今天在活动中学会了什么,有哪些收获呢?

(学生自由发言)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