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明清崂山全真教

(2012-01-26 12:24:54)
标签:

杂谈

明清崂山全真教
 

 

 

全真教产生于金代,金末元朝最为鼎盛。明清两朝,全真教陷入低谷,地位日趋下降,一步步走向衰落,尽管在明清之际也曾有过短暂的中兴。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崂山全真教在明清两朝也经历了一个由中衰到中兴、直至最终衰落的历史过程。

 

 

明清全真教的衰落,当然有其自身的原因,如元朝时,教内就出现了末流贵盛、高层腐化等现象,对后来全真教的发展造成了不良影响;但更主要的原因,还是在于两朝统治者对全真教的态度及其所采取的道教政策。有明一代,统治者对道教还是相当尊崇的,其中尤以明世宗为甚,形成了宋徽宗以来的又一个崇道高峰。不过,明朝统治者尊崇的是正一教,全真教则处于受压制的地位。

一种宗教的产生和发展,固然有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必然性,但在现实中,封建王朝甚至皇帝个人的崇尚或抑制,也是一种宗教兴盛或衰落的一个重要原因。全真教在元初盛极一时,缘于成吉思汗对丘处机的赏识和尊崇。后来,全真教虽然受到一定的抑制,但是终元之世,一直得到蒙古王室的礼遇,所以全真教能够在元朝持续发展,与正一、玄教鼎足而立,三分道教之天下。全真教的命运与蒙古帝国的兴衰可谓息息相关,所以当元朝灭亡的时候,全真教也就风光难再了。

朱元璋虽然是和尚出身,却非常重视道教的作用。在打天下的时候,他深知要尽量取得各种势力的支持,尤其是道教的支持。他在率军攻打江南的时候,就积极寻求道教的帮助,命人访求招聘当时的正一教主四十二代天师张正常,让张正常继续统领三山符箓。明王朝建立后,朱元璋封张正常为“护国阐祖通诚崇道弘德大真人”,让他掌管天下道教事物。[1]朱元璋选择正一教,是因为正一教世居江南,源远流长,并且统领三山符箓,影响巨大。全真教发源于北方,也主要在北方传播,虽然在元朝时曾经渡江南传,但在江南的影响并不大,而且它与蒙古帝国有着特殊的渊源,朱元璋要推翻元朝统治,自然不会选择全真教了。

明朝建立以后,朱元璋采取三教并用的政策,但是以儒学为主,以佛道为辅。从儒家思想的立场出发,朱元璋认为佛道都有助于教化,“其仙佛之幽灵,暗助王纲,益世无穷,惟常是吉”[2]。他不欣赏与儒家的入世主张相悖的宗教出世主义,所以他对佛教禅宗与全真教自了生死的出世宗旨表示不满,而对正一教与佛教教宗顺应民俗的伦理教化加以肯定。他说:“朕观释道之教各有二等徒,僧有禅有教,道有正一有全真。禅与全真,务以修身养性,独为自己而已;教与正一,专以超脱,特为孝子慈亲之设,益人伦,厚风俗,其功大矣哉!”[3]比较之下,朱元璋认为正一教以神道设教,有其独特的社会教化功能,而全真教只为自己,不具备社会教化的功能。由于正一教比全真教更有利于维持社会秩序的稳定,所以朱元璋扬正一而抑全真就是理所当然的了。

朱元璋对道教的态度,奠定了整个明王朝道教政策的基调。有明一代,正一教偏得统治者的青睐,地位远在全真教之上,而全真教门庭冷落,与正一教有天壤之别。全真道士们或隐居山野修炼,或学正一道士兼行斋醮,就连其活动中心北京白云观,住持者也变成了正一道士,在白云观举行的斋醮活动自然也由正一道士主持。

时至清代,满洲贵族素无道教信仰,入关之前奉喇嘛教,入关之后为了稳定政权,效仿明朝提倡尊孔重儒,以理学来治世,对道教远不如明朝重视。清朝诸帝中,没有深信道教的,朝廷也极少任用道士来举行斋醮祈禳,对符箓道士的跳神驱鬼等等更是严加禁止。道教失去了统治者的扶植,更加衰落了。

不过具体说来,清初的统治者为了笼络汉人,对道教还是有所重视的,尤其是为全真教的授戒传度大开方便之门。正是利用这一时机,全真高道王常月以振宗兴教、恢复祖风为己任,开始传戒。王常月的活动得到了清廷的许可。顺治十三年(1656),王常月“奉旨主讲白云观,赐紫衣,凡三次登坛说戒,度弟子千余人,道风大振”[4],实现了全真龙门派的一次中兴。于是南北道流纷纷来京受戒,归于门下,全真龙门派的祖庭白云观也重新回到全真教的手中。后来,王常月率弟子南下说戒,使龙门派教团大盛,弟子遍布天下。

这次中兴使龙门派成了当时的第一道派,其盛况与佛教禅宗中的临济宗相似,所以有“龙门、临济半天下”的说法。不过鉴于当时道教整体衰落的现实,这次中兴与全盛时期的全真教相比还是相差甚远,而且也没有从根本上挽救全真教,乃至整个道教的日趋衰落。此后,清朝诸帝对道教都没有兴趣,道教的地位也更为下降。至清末民初,全真教随着整个道教一起失去了对民众的吸引力,最终衰落下去。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山东全真教在明清两朝也经历了一个由中衰到中兴、直至最终衰落的历史过程。这在崂山全真教体现得最为明显,可以说是明清山东全真教的代表。

 

 

早期全真教以昆嵛山为中心,而此时崂山道教依然是正一教的天下,直到金末,崂山也不是全真教的主要活动地区。不过,崂山与昆嵛山同处山东沿海,崂山道教不可避免要受到全真教的影响,而且随着全真教的不断发展壮大,全真教对崂山道教的影响也在逐渐加强,并最终取代了正一教在崂山的位置。入元之后,崂山道教逐渐全部皈依于全真教,于是此后崂山道教的历史,也就成了崂山全真教的历史。

元朝崂山全真教一直很兴盛,但由于缺少能够弘扬宗风的人才,所以并没有取得突破性进展。元末,崂山全真教由盛转衰。而由明朝直到清末,由于受到统治者道教政策的影响,崂山全真教经历了一个一波三折的发展过程。

(一)中衰

明朝中前期,由于受统治者扬正一而抑全真的道教政策的影响,崂山全真教进入中衰期。其间崂山全真教的具体状况不可尽知,不过据明黄宗昌《崂山志》记载,到万历年间,崂山最著名的道教宫观、属于全真随山派的太清宫已经“倾圮甚,羽流窜亡”,只有“一二香火守废基”,以至于“举地属之”,卖给了憨山和尚,可见当时崂山全真教之衰落。

不过在这期间,著名的武当全真道士张三丰,为崂山全真教史增添了新的内容。据说张三丰自幼即出家入道,十几岁时就曾来崂山刹居数载。离开武当山后,张三丰再次来到崂山隐修,数年后去青州云门山。永乐初年,他三次从青州来崂山传道法、教武术,崂山道士所习的武当拳艺即是此时由张三丰所传。青岛原来没有山茶耐冬,是张三丰从近海的千里岩岛上移植而来,使之遍布崂山。[5]

关于张三丰和崂山的关系,其中多有传说的因素,不过说他明初曾经活动于山东并到过崂山,还是有可能的,这也使崂山全真教的历史更加丰富,也更具有传奇色彩。

(二)中兴

在经过了一个漫长的中衰期后,到明朝后期的嘉靖、万历年间,崂山全真教迎来了一个高潮。其间有两个重要的事件:一是全真龙门三大支派的创立,一是全真道士在太清宫的佛道之争中取得了重大胜利。

1.龙门三大支派的创立

全真龙门派在崂山的三大支派是鹤山派、金山派和金辉派,创立者分别是徐复阳、孙玄清和齐本守。

徐复阳(1476-1556),字太和,号通灵子,山东掖县人。自幼双目失明,后流落到即墨鹤山,被遇真庵龙门派道士李灵仙所收养,于是拜李为师,师事多年。传说李灵仙把十二个铜钱撒于山涧内的杂草丛中,让徐复阳去摸,以锻炼他的静心修性之功。李灵仙以秘方为徐复阳治疗眼疾,终于使其双目复明。徐复阳曾在鹤山遇真庵的仙鹤洞中面壁九年,为全真鹤山派始祖。嘉靖三十五年(1556),敕封“中元永寿太和真君”。[6]

孙玄清(1497-1569),字金山,号海岳山人,山东寿光人。清人梁教无《玄门必读》载,孙玄清自幼于崂山明霞洞出家,师事李显陀。后游铁槎山云光洞,遇通源子授以升降天门运筹之法。十九岁时,即墨县太和真人携住黄石宫,隐居苦练二十余年,道法大进。后又遇张斗蓬真人,共谈修真口诀,豁然贯通。嘉靖三十七年(1558),至京师白云观坐钵堂,时值京师大旱,孙玄清求雨有验,于是赐号“护国天师左赞教主紫阳真人”。孙玄清本是龙门派四代孙,后别立法派为全真金山派,又名崂山派。[7]

齐本守(?-1602),字养真,号金辉,又号逍遥子,浙江钱塘人。万历年间,随其师阎不夜(全真龙门派道士)自寿光来崂山,在先天庵潜居修道,静修三十余年。师徒二人垦荒种地,自食糠秕,而供他人米粮。齐本守还亲手增修殿宇三间及配殿两间,为他人所不能及。齐本守是全真金辉派始祖,晚年居太清宫,故太清宫内曾有随山和金辉两派。万历三十年(1602),齐本守被封为“上元普济宏道真君”。[8]

鹤山、金山、金辉三派,是全真丘祖龙门派在明代的主要支派,均见于《诸真宗派总簿》。三派中以金山派最有影响,三位创始人中也是孙玄清的名气最大。三派共同为崂山赢得了“全真天下第二丛林”的称号,使当时的崂山全真教可以与此前的兴盛期相媲美。

2.佛道之争的重大胜利

就在全真龙门派蓬勃发展的时候,全真随山派却每况愈下,并于万历年间卷入了一场旷日持久的佛道官司。在此之前,崂山虽然道教兴盛,但是佛道两家一直和睦相处。崂山有不少庙宫是僧道两院同居共处,道皈依为僧或僧蓄发为道的情况屡见不鲜。但万历年间憨山和尚的到来,却打破了这种局面。

憨山(1546-1623)是明末的四大高僧之一,因曾建道场为皇家“祈嗣”而深得太后宠信。万历十一年(1583),憨山来到崂山,在一处名为“那罗延窟”的石洞中禅修。万历十三年(1585),憨山来到太清宫前,于树下掩片席为居,后来当地人为之结庐安居。万历十四年(1586),明神宗印大藏经十五部颁赐全国各地名山,太后特地赐一部给东海崂山。但是憨山却无处放置,于是太后又赐钱建寺,并亲自赐额“海印寺”。万历十八年(1590),海印寺在太清宫三清殿前建成,一时香火大盛。

不过,海印寺毕竟是建在崂山道教的核心区域,必将触犯道教利益。万历十三年(1585),太清宫道士因与憨山争庙址而发生纠纷,又因太清宫住持之死而引起官司。此时,全真道士耿义兰挺身而出,多次带领太清宫道士到官府告状。但是由于憨山有太后做靠山,地方官吏不敢冒险处理,所以多次上告均无结果,反被打得遍体鳞伤。后来,太清宫道士又数次上告,均未获准,反以诬告而被治罪。无奈之下,耿义兰破釜沉舟,于万历二十三年(1595)进京告“御状”。

对于佛道两教,明神宗本来并没有偏好,但随着与笃信佛教的太后矛盾的加深,逐渐嫌其佛事太烦,而迁怒于憨山。为了打击太后一派,明神宗便积极支持道士,而将憨山逮捕进京问罪,最终以私创寺院之罪充军去广东雷州。[9]万历二十八年(1600),明神宗下旨毁寺复宫,同时为嘉奖耿义兰护教有功,敕封他为“扶教真人”,并颁赐新版本道藏一部,钦赐御伞御棍、金冠紫袍,永镇山宫庙场。[10]今太清宫三皇殿西侧有“耿真人祠”,以记其功。

耿义兰赢得与憨山的佛道官司后,海印寺变成废墟,而太清宫在经过二十多年的重修之后,由凋蔽而基本恢复原状,一时声名远播,呈现一派繁荣景象。崂山道士声威大振,来自各地的出家者、挂单者、朝宗者日益增多,不仅太清宫的道众增加,其它庵观也是如此。同时,崂山也增修了一些庙庵。这一场佛道斗争的胜利,不仅使太清宫焕然一新,而且大大促进了整个崂山全真教的发展。

明亡以后,清朝统治者更加不重视道教,但在清初,崂山全真教仍然处于兴盛之中,这其中除了崂山全真教自身的原因之外,也与当时王常月所掀起的龙门中兴有着密切的关系。虽然王常月及其弟子并没有在崂山活动,但崂山全真教还是受到了这宗门大盛的热潮的鼓舞,依然继续着旺盛的发展势头,出现了一些著名的道士,如擅长崂山道乐的蒋清山、文武双全的于一泰、兴修庵观的禇守恃、精通医药的叶泰恩等等。而蒲松龄、王渔洋等大文豪屡次来到崂山旅居,对崂山全真教道乐经曲的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全真七子在世时,都是各自传教的,因而各有传法系统。到了明代,他们的后人分别以他们为祖师创立门派,于是就有了著名的全真七大派别,即以马钰为祖师的遇仙派、以谭处端为祖师的南无派、以刘处玄为祖师的随山派、以丘处机为祖师的龙门派、以王处一为祖师的嵛山派、以郝大通为祖师的华山派和以孙不二为祖师的清静派。这七派在崂山全真教中都有发展,明朝后期又从龙门派中分出鹤山、金山和金辉三派,这样一来崂山全真教总共有十个派别,它们各有自己的宫观。这一时期,崂山全真教道派林立,道观遍布,对外号称“九宫八观七十二庵”,是崂山全真教历史上的一座高峰。

(三)衰落

从明末到清初的约一百年间,崂山全真教处于一个持续的兴盛过程中,是崂山全真教的中兴期。不过康熙以后,崂山全真教就又陷入了一个衰落期。此时,崂山的道观不再有增加,道众们以太清宫为中心,多以抚琴习武和朝拜星斗为主。

这一时期,崂山道乐中又出现了两位杰出的人物:一位是嘉庆年间的古琴演奏名师、太清宫道长薛一了,一位是同治年间的清代北方山东派古琴代表人物之一韩谦让道长,为崂山道乐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清末太清宫的全真道士王良辉,是继张三丰之后又一位武当武术名师,来拜师习武者甚多。咸丰初年的太清宫道长王裕恒,在拜斗台上朝拜星斗四十年如一日坚持不懈,是崂山全真教的一个忠实信徒。[11]

不过这些都已经于事无补了,至清末,崂山全真教无可挽回地衰落下去了。

 

 

综观明清崂山全真教的发展,可以看出是在整个全真教逐步衰落的大背景下进行的,其发展的节奏,也是与整个全真教发展的节奏相一致的。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明清崂山全真教的发展,也是整个全真教在明清时期发展的缩影。不过具体说来,明清崂山全真教的发展也有其突出的特点,那就是:在整个全真教普遍衰落的明朝后期,崂山全真教新崛起了龙门三大支派,并且在佛道斗争中取得了重大胜利。这种创新和胜利不仅促进了崂山全真教的发展,使其较其它地方的全真教提前进入了中兴,也为整个处于低潮中的全真教注入了生机和活力。尽管这并不能挽救整个全真教发展的颓势,却是值得崂山全真教引以为荣的,也是值得人们去关注的。

不过,崂山全真教也有其致命的弱点,那就是在理论建设上的不足。总的来说,全真道士的文化素养比较高,尤其是早期的著名道士更是如此,留下了很多很有影响的著作。相比之下,崂山全真道士在这方面就要逊色得多,元朝著名的刘志坚甚至不通文墨,这对崂山全真教的理论建设非常不利。明清时期,这种状况有所改变。如丁本无,原为浙江举人,后弃家入白云庵为道,属金辉派,常年潜居诵经写书,著有《金辉录》、《戒杀文》、《群仙要语》等传于世。清初的蒋清山曾中进士,工书能文。于一泰出身于诗书之家,文化素养也很高。不过这些道士仍然差得很远,不仅著述绝少,而且没有什么影响。有论者说:“崂山道教普遍重视的是实践修行,在道教的理论建设上,基本上是一个空白。”[12]就崂山全真教来说是如此,就整个崂山道教来说也是如此。

理论上的贫乏,使崂山全真教无法真正地走出去影响崂山以外的世界。即使在崂山全真教最为兴盛的时候,它的影响也基本上局限于山东半岛。在历任教首中,只有孙玄清一人被列入全真龙门派的传法系统,与周玄朴并列为第四代祖师。但周玄朴的弟子和后学中颇有一些在全真教史上占有一席之地的杰出人才,而孙玄清的金山派却只在崂山世代传授,没有一个人能到崂山之外去将本门派发扬光大。其它门派更是默默无闻,仅能使本门派得以维持而已。[13]这不能不说是崂山全真教的悲哀。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崂山派
后一篇:金山派辈份表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