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食住行,柴米油盐酱醋茶,七情六欲,人生相伴,或许远不止这些,然而上述皆达也不枉是人生赢家了。人人都是凡夫俗子,没有不食人间烟火的,又都是世俗的,市井的,任何人光鲜亮丽的外表背后都无法没有不登大雅之堂,明白了就好。
有人说村姑姐姐不应该只是扮演着一个小店主的角色,她应该再高大上一些,怎样才叫高大上?没有讲明白,也是讲不明白。村姑姐姐只是一个普通的女人,和所有的女人一样,只是一个女人。或许是她的光鲜的外表与她相对优越的形象,让人们觉得她是否应该如此这般。但又有谁知道,光鲜的外表背后或许是邋遢,或许是不拘小节,或许家里很乱,甚至连被褥都不整理,洗碗池里堆放着用后的碗筷?但村姑姐姐不是,村姑姐姐家精致的小院,弥漫着淡淡香味的卧室,家中是窗明几净,家中透露出一种优雅与知性,试想这样的氛围与女主人的默契,即便不是登峰造极,至少也是一种情调。至于是怎样的情调?或许煽情,或许是温馨与细腻,又或许仅仅是一种生活态度。
每个人的生活习惯的逐渐形成,往往是受其所处的环境影响息息相关,或许是村姑姐姐自小就受家庭的熏陶,待到自己有了家一定要和曾经生活过的家一样整齐及儒雅。当然也有一种叛逆型的,即原来自己生活的环境是不拘小节,甚至是凌乱无序的,那么在有了自己的小家之后,就刻意不想让自己的小家也是如此。有人没有办法与能力改变先前的环境,但是其有愿望让自家的小环境适合自己,因为有些改变不是很难,况且自己有能力改变,就更不成问题了,这就是叛逆型的改变。
村姑姐姐曾经住过的家,显然不是有那种令人有非常愉快的场景。裸露的房梁,一口大锅一个灶台,还有或许是漏风的茅屋。她没有能力改变这些,这些也未必就不是生活,就不能生活,这些至少还能给予她深刻的回忆。现在村姑姐姐有自己的小家了,有能力,又愿意怎么样的去营造一个自己理想中的环境,也是顺理成章,人之常情。
文明文具店准时在上午十点开门营业,至于是否有人在等候着小店开门,还是几乎都没有顾客,甚至是有点忙碌,其实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文具店开门营业了。
村姑姐姐坐在了柜台后面,她等着有顾客上门,抑或是在打发时间?或许是兼而有之。一个约三十几平米的文具店,林林总总的文具商品琳琅满目,这些商品需要的人有。即便销售期会很长,但这些商品没有保质期临近或过期的烦恼,且资金的积压亦不是很多,这也是当初村姑姐姐决定开一家文具店的初衷。
招聘店员迟迟没有着落,不是没有人应聘,结果还是没有招聘到店员。通过一个阶段的运行,村姑姐姐发现没有招聘到店员,文具店也还可以正常营业,貌似有没有店员影响不大,她也就不再心念念的着急招聘店员了,当然有合适的她也不会拒绝。尽管小店营业时间不长,每天也有六个小时,没有店员就意味着她至少每天呆在店里六小时。村姑姐姐自然不愿意这样,如果开文具店是以占有自己的时间为代价,真的还不如不开这文具店呢。
这也不是着急就管用的,总得要有人来应聘,也总得要知根知底的了解对方,凭这两点信息量就够大了。究竟是男性店员,还是女性店员,年龄大小,受教育程度,包括颜值等等,是否符合想法?但还得考虑应聘者的心理,是否与小店的价值匹配?招聘与应聘毕竟是双向的选择,凡此种种,不一而足,招聘一个店员确实非易事。那么就自己干了吧,毕竟每天的营业时间不是很长,想到这里村姑姐姐反倒是不着急了,顺其自然吧。商品销售与开店营业与是否有店员的关系不是很大,只要店门开着,有需要商品的顾客自然会来,反之则相反。
前几天来过店里的貌似是医院的顾客今天又来店里了,医院需要一些文具用品,包括办公用品,而绝大多数的商品文具店里都是有的。或许也是货比三家了,或许也因为这是一家新开的店,总之是顾客又上门了,这自然就是一个好机会。村姑姐姐热情接待了人家,顾客似乎也挺满意,即便没有什么签约,但还是明显感觉到这是一笔不小的销售量。送走了顾客后,村姑姐姐意识到经营模式的重要性与自己的诚信非常重要,尤其是大宗采购,抑或是大的客户更注重诚信。
零售与大宗商品的销售都属于零售,只是量多少的问题,既然如此就坚持零售,加发展与巩固大客户,营业时间未必要增加,包括营业员的招聘都可以不要。可前提是所有事都必须是亲力亲为,这对村姑姐姐应该没有问题。放学后及上课前,来店里学生模样的顾客明显多一些,也是文具店里最忙碌的时候,但都是小件商品,纸墨笔张的倒也不是很累。
良明答应妈妈周日来文具店,包括村姑也是,反正是不上学,在家闲着也是闲着。店里各式各样的文具用品琳琅满目的也让两位女孩子看花了眼,与其来店里说是帮助妈妈,或者是姐姐,或许也是两个女孩见多识广的机会。
良明在学校吃午饭,晚上才回家吃饭,而村姑姐姐下午四点钟就关了店门,回家做饭应该是主要的。中午她不会回家的,尽管文具店离家很近,早餐吃的迟,中午肚子饿了可以吃点零食充饥,毕竟饭量还不是很大。中午不回家,充分利用了时间,毕竟中午来文具店的顾客会多一些。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