姐姐征求村姑的意见,晚上和良明住一间房,还是住在为良文准备的房间里,春姑没有犹豫的回答了就住在给良文准备的房间里。不是她不愿意和良明睡一个房间,甚至是睡一张床,因为她一直都是一个人睡一张床,即便现在是住校生,不可能是一个人拥有一个房间,但至少还是一人一张床。她完全可以想象在姐姐家就是自己的家,而有一间独立的小屋也是正常的,尽管说房间是为良文准备的,可良文不是没有在家吗?村姑住了又有什么不可以呢?
习惯了一个人一间屋一张床的村姑自然不会放弃任何有这种机会的,她从良明房间里出来,就来到了今晚自己居住的房间时,夜已经很深了。两个小女孩,小姨和侄女丢下了饭碗就去了良明的小房间,都说了些什么连村姑姐姐都不知道,甚至连姐姐想和妹妹说话的机会都没有。
村姑与良明虽是两辈人,亦都是懵懂少女,这样说应该不过分。新事物在两人的生活中层出不穷,或许她们就会眼花缭乱,也就在眼花缭乱中逐渐摆正自己在人群中的位置,这才是最重要的,也是必须的。这世界不论你是否懵懂,抑或是知性,都由不得个人意志,只有不断的适应,包括村姑和良明,亦有村姑的姐姐。
村姑姐姐没有加入到两个女孩中间,亦没有关心两人究竟是说了什么,或者是什么没有说。女孩大了有自己的想法了,莫说是自己的妹妹,就是自己的女儿,她做母亲的又真正知晓女儿的心里是如何想的吗?
老家回了,女儿也如愿以偿的转学并且已经去新学校报到了,妹妹第一次来到了自己的新家……。尽管如此,村姑姐姐仍然觉得还是有许多事要做,例如是否要接爸妈来城里,而老人家又是否愿意来城里?记得曾经和爸妈说过,但老人家没有明确态度,或许两老人还真的不舍老家的三间小屋呢。
还有一件事村姑姐姐来说觉得是立即就要办到,且是当务之急。就是那位在都市里认识的热心人,他是答应过帮助自己的,现在女儿转学成功了,是否就有他在暗中帮忙呢?在收到县教育局的通知后,她便打了几次先前留存的他电话,但都是“你拨打的电话已停机”。她有点莫名其妙,就这样更激发了她一定要找到这个好心人的念头
,她要当面谢谢他,因为她确信他一定是在女儿转学的事情上帮了忙的。前一段时期太忙了,现在应该有时间了,但是该如何才能找到这位手机已经停机了的热心人呢?她想到了教育局的李科长
,他或许能够帮助自己。
自从领导岗位上退下来,李璐的外公就把原先的手机号停用了,这应该是很明智,但也很常见的事情。真的要找自己的人即便没有了手机号码,总会想方设法的。而不想找自己,抑或是不需要再找自己的,即便有手机号也是空号。停掉了原先的手机号码,老人果然安静多了,有事没事的真的找不到他了,时间久了也就习惯了。老人还有一个亲情手机号,那只局限于最亲近的人,例如自己的家人,当然也包括自己的女婿。
每个人或许都有这么一个过程,但对某些人来说这个过程或许有点难熬,甚至是非常不适应,但迟早都是要适应的。正是出于这样的考虑,也就导致了村姑姐姐苦苦要寻找的人迟迟未果。
村姑姐姐找到了李科长帮忙就是找对了人,这或许又是令村姑姐姐始料未及,甚至有些目瞪口呆的是,当她给了李科长那个已经停机的手机号码后,李科长一眼就认出了这是自己已经退休了的岳父的电话号码。但李科长当时还是不动声色,因为他不知道这究竟是怎么回事,但是他答应了村姑姐姐的帮忙请求,这是后话,说起来话又长了。
知恩图报,这是做人的底线,如果只想着贪图既得利益,托人办事,而事情过后则翻脸不认人,或者是即便没有成功,这不是村姑姐姐的作风。莫说是否是热心人帮了忙,万一真的是帮助了自己,却又无动于衷,装作什么都没有发生过一样,她的良心也是说不过去的。自己之所以有今天不就是因为自己遇见过好人,热心人,但自己也一定不是负心人。所以她一定要找到那位热心人,当面感谢他。她想找一个适当的时间和李科长见一面,希望他能够帮助到自己,而且她认为他一定能帮助到自己,她真的就这么自信。
或许有人会说,如果村姑姐姐知道了她所寻找的热心人,现在已经退了下来,她还会继续坚持着要当面谢谢他?答案是一定会,毋庸置疑。人与人之间肯定是有利益关系,也确实是以利益关系为基础的人际关系,但不等于当利益关系不再平衡时就不存在了和谐的人际关系。往往还是良心发现,更何况人的善良本性使然,村姑姐姐就属于此类。
不知道妹妹和女儿两人还在一起吗,更不知道两人到底聊了些什么?听听外面没有什么动静,估计村姑还在良明的房间里。这时她又想起了妹妹,不愿意和良明一个房间,幸好她还为良文准备了一间房,妹妹的性格有时候连她这个做姐姐的也摸不透。她也知道说是给良文准备的房间,但良文用得着吗?以后父母过来,包括妹妹来家里都是可以住的。若是父母与妹妹同时都来家了,村姑或许仍然得和良明住同一间房。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