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人性是不确定的,嫉妒—人性的弱点则是确定的。在了解了嫉妒的定义之后,或许就明白了为什么说嫉妒是人性的弱点,甚至是最大的弱点。但依然是嫉妒,甚至是一点也不夸张,亦不过分,甚至是恰如其分。
嫉妒是一种因他人拥有自身缺乏的优势或资源而产生的复杂心理状态,源于社会比较。当个体感知到他人在才能、地位、成就等方面优于自己时,会产生包含焦虑、怨恨,甚至有诋毁他人的复合心理状态。尤其与自己密切相关的他人,所产生的嫉妒心理更强烈。
人们往往在产生嫉妒心的时候,或许并没有意识到是嫉妒,也没有意识到嫉妒或许对被嫉妒人藏有隐形的伤害,甚至是直接的伤害。嫉妒心是人性自然而然生成的,也就是与生俱来的。一个眼神,一个动作,抑或是一句话都有可能是嫉妒的表现。嫉妒是个体行为,若不对他人形成伤害,无论是直接的,还是隐形的,包括对自己的伤害,嫉妒与否也就无所谓了。但若是相反则嫉妒就是一种病毒,既会伤害到他人,亦会伤害到自己。
嫉妒是一把双刃剑,嫉妒心产生的时候一般来说人体的肾上腺素含量会增加,情绪有大起大落,且极不稳定。因而心脏负担会加重,甚至会使脑供氧不足,进而会做出疯狂举动,从而导致伤害与悲剧发生。
嫉妒的
诱因并不复杂,想要杜绝嫉妒的心理又是不可能的。当嫉妒的因子触击到了大脑里嫉妒的触点,嫉妒心便会立即生成,而且会经久不衰。除非嫉妒的诱因不复存在,嫉妒心才会自然及自己的消失。
有人做过相关的试验,有人尝试过不会产生嫉妒,甚至是减少,抑或是减轻嫉妒的发生率与强度,但都是收效微乎其微,因为那违背了人的本性。嫉妒更像是一个敏感的触点,且会自动的收集哪怕是微弱的信号,因而赋予身体迅速的做出反应,即嫉妒心产生。而唯一能与嫉妒心抗衡的则是人性之后的一种后天的自控能力。这种能力的大小与强度决定了一个人在嫉妒心产生的情况下可以做出相适应的反应,但不是伤害程度最大的反应。这里牵涉到的可能就是社会学与心理学了,而与生理学没有关系。
嫉妒的案例比比皆是,嫉妒心的产生可以是瞬间的事,又可以是转瞬即逝。人类不可能杜绝嫉妒,但可以杜绝因嫉妒而对他人产生的伤害,并使之降到最小的程度。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