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姑还保存着一张小学三年级上学期结束时的成绩单,应该也不是是特意保留的,基于什么原因已经无法考证了。当年拿到了这份成绩单,老师的评语里有这样的一段话“学习聪明,一学就会,但一知半解”。春姑的爸爸妈妈看到老师夸奖春姑学习聪明,并且是一学就会,自然是非常高兴。至于后面的一知半解,夫妇俩有点疑惑,但是有学习聪明在前面了,对于一知半解也就没有多在意,毕竟孩子还小,什么一知半解?或许也深奥了一些。
春姑见到老师的评语“学习聪明,一学就会”也很高兴,因此也并没有对“一知半解”多在意。但老师的评语一定是有所指向的,否则对三年级的孩子用一知半解或许也不恰当。春姑后来回忆起来,或许是因为渐渐长大了,对老师给予自己的评语“一知半解”做了深刻的思考,认为老师说的确实是对的,而理由是春姑对新事物的反应很快,这体现了他的聪明,然而接下来又不愿意花时间,或者是用功夫继续深入理解,因此往往就是一知半解。
一知半解应该也是一个致命的弱点,认识一件事物的初期阶段或许不难,然而想要透彻,或者是稍许透彻,但深入认识或许比初期认识的难度大得多。于是有一种惰性驱使不想再花力气与时间深一步的了解事物,但或许又是高智商的体现,己欲不为,何必操刀?
春姑后来解释说,某些事物与己无关,或者是不值得花大力气去进一步了解,还有就是难度极大,显然无法深入了解,或许也是甘愿一知半解的原因。事实也是,当不值得花大力气去弄清楚一件事,一个问题时,一知半解未必不是好事。然而当必须要弄清楚某事,例如学习,再例如……一知半解就是致命的了,而老师所说的一知半解或许就是针对春姑在学习中的一些致命缺点。
村姑和良文都收到了成绩单,而且都有老师中肯的评语,而这些评语一是指明了孩子的目前状况,还有一点对孩子的未来或许都有影响。春姑力图改掉一知半解,但是他觉得太难了,因为一知半解是人的认知的一种常态,所有的问题都不一知半解显然是不可能,因而不是个案。但春姑又竭力把一知半解作为一种警示,不该一知半解的时候,尽可能地做到不一知半解。
老师给村姑的评语是“认真完成作业,积极参加班级活动,富有同情心”而给良文的评语则是“学习态度端正,善于帮助他人,助人为乐”相信老师对每一位学生的评语都是认真且负责任,甚至是实事求是。只是不知道是否每一位学生,包括每一位学生家长是否都认真理会到了老师的用心良苦,及老师教书育人的真正能力。
良文新学期就去外地读书了,不知道是否会带着老师的评语去新的学校?或者是城里的学校,乃至于老师不需要。也不知道良文是否和春姑一样保存下来了这份成绩单,包括老师的评语。更不知道就是这条评语是否对良文的未来产生影响?
村姑和春姑很少见到面了,姐姐回来了,村姑和姐姐一起的时间多了,毕竟姐姐春节后就要离开,并且要带走了良文,即便再见面也不知道什么时候。而村姑与春姑至少还有几年的同窗,甚至是同桌,即便都不是,还是邻居。
晨光熹微,云蒸霞蔚,村口通往学校的土埂路上,两个孩子一前一后,或者是并排,默默无言,又或是说说笑笑。一条曾经是三个孩子走过的路,现在是两个孩子需要继续行走的路了。无论是酷暑,抑或是严冬,甚至是雾雨雷电,村民们总会看到有两个背着书包的孩子。时光荏苒,若干年后,故事的主人翁春姑与村姑倘若记忆起往事,尤其是两人在这条土埂路上的岁月,不知有何感想?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