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的村子里基本没有了农活,庄稼地都在养着呢,收割完的水稻田里只见一茬茬的稻草梗立在了黄土地上,显得荒凉,但有雀儿在田里盘旋,那是在觅食。收割后的稻田里遗留并散落着零碎的稻谷,这可不是专门为雀儿们留下的,而是手工作业后的产物,而现在看来即便是机械化操作,遗留下来的稻谷应该也不会没有。看似荒凉的黄土地上实则上已经撒下了红花草种子,来年春天,红花草开花不仅美丽,关键还是一种肥料。沤烂的红花草给或许有点透支的黄土地补给营养。
生产队还会接到大队通知,安排一些闲赋在家的村民参加兴修水利的工程,当地人称之为“挑圩”。也就是对现存的农田水利灌溉设施的大坝进行加实,或者是加厚,尤其是被认定有薄弱环节,甚至是可能在来年汛期到来有溃堤的危险处填土。为了早日完成指派的任务,往往全队的人都会参加,甚至包括小孩。但小孩绝对不参加重体力劳动,只是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小扁担,小簸箕,可千万别说是童工,那或许就是一部情景剧的场面。
划分好的区域,插上了小红旗,那人如潮的场面往往会令人兴奋不已,那不是在劳作,而是一个热火朝天的震撼场面。春姑的回忆里是这样写的;“尽管是寒冬腊月,然而那火热的场面令人沸腾,大人们甚至身着单薄的衣服,穿梭于大坝与取土处,人人争先恐后”春姑参加过挑圩,因而在他的回忆录里就有了记载,否则这就是一段空白。春姑或许只是挑着小簸箕即可,因为没有谁会计较一个是否会偷懒,“淳朴的村民们”春姑补充写到。
村姑那年没有去坝上,之后也没有去过坝上,这或许是农村孩子的人生的一个小小的缺憾,至少是没有这方面的经历。那年的冬天村姑经历了她一生中难忘的一件事,她的一位远房亲戚去世了,远房亲戚年纪大了,而且在生产队里是五保户。什么是五保户?这得从国家政策说起,五保户是国家对农村特殊困难群体提供的一种社会保障措施,旨在保障他们的基本生活需求。保吃,保穿,保住,保医,保葬,即便涵盖了一个农村特殊困难人员的基本生活需要。
生产队留下了部分村民继续挑圩,其他人则回村给老人举办了葬礼,春姑也回来了。这里的民俗有一种说法老人去世叫“黄金入库”究竟什么意思?但应该是好意思。村姑和春姑目睹了老人下葬的全过程。回忆录中春姑写到;“一口暗红色的棺木被放在两条长椅上,老人被安放在棺木里,脸上盖着黄色的草纸,没有看见老人的脸,或许是能够看见我也不敢看。棺木是老人死去多年的老伴为老人准备的,据说这也是一种风俗,到了一定的年龄,或者是家庭条件好的,即便年龄不到也会早早的备好棺木”。春姑还写到;参加安葬的人,以及围观群众没有哭泣的,因为这应该是一件喜事。村姑和她的爸爸妈妈也来了,或许还不是直系亲属的原因,尽管身上有戴孝的标识,显然也是没有一点儿悲伤的表现“。
或许这长篇累牍的描写是否与春姑与村姑的意境不符,然而这就是两人的家乡。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