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悲情,大谈特烦悲情,却不悲情?是否有点欲盖弥彰?此地无银三百两?几乎是满骨子里都是悲情,又信誓旦旦的说未必悲情,或许连笔者自己都不信。反正是我信,至少不是满骨子里悲情,甚至也只是说说而已。
正因为知道是悲情,而且是非常的悲情,却又无法避开悲情而不悲情,于是选择不悲情,只是说说悲情,这些都不是笔者一定是悲情的理由。
悲情或许也没有什么不妥,但悲情天生的一副标签就引起了诸多的非议。悲情主义者默许,乐观主义者则认为不宜悲情的成分过多。或许乐观主义者也并不否认悲情,可总觉得悲情替代了乐观?不符合人生及生命存在的意义。这些应该是有道理的,然而又不是绝对的,试图通过写悲情,却并不悲情,甚至是乐观也是可能,而笔者恰恰属于此列。
正因为知道是悲情,而又不愿意悲情蔓延。深刻了解悲情,或许才知道如何不悲情,至少笔者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并且获得效果。
就在《兴衰即悲情》落笔,接着就是《未必悲情》或许是笔者至少意识到了一个问题,读者是否认为笔者是否是具有浓郁色彩的悲情主义者?实际的是笔者完全无心成为悲情主义者,因为没有谁比自己更了解自己,恰恰相反的是笔者就是一个乐观主义者,而且是非常的乐观,反正我信。
笔者不否认自己的言语中诸多的悲情色彩,因此令人不得不怀疑笔者就是一名悲情主义者。诸多的悲情色彩渲染着笔者的言语,悲情主义作风一目了然?
如此看来,本文的题目不应该是《未必悲情》,而改为《不是悲情》是否更好?或许是因为我还不想直截了当,含蓄一点或许更好?“未必”与“不是”应该是有区别的,至少笔者这么认为。
请关注这样的一种现象,越是着力某一类现象,或许正是极力远离某一类现象。例如写悲情,然而却不悲情,甚至是……。越是渲染乐观的人或许越是不乐观,此情此景此类现象应该并不少见。心理学往往教导人们逆向思维,诠释某一类现象。
笔者无法远离《兴衰即悲情》因为这太震撼了,震撼的令人窒息。《兴衰即悲情》或许才只是轻描淡写。因为不想因为悲情而悲情。如果一味的悲情,人生与生命还有一点意义吗?不想有确切的答案。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