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亲眼目睹土楼之前,对土楼的印象是清晰又模糊的。根据图片资料显示,圆形的土楼印象是特别的深刻,觉得土楼神秘且始终想着亲眼目睹也是情有可原。
福建土楼有龙岩永定土楼,漳州南靖土楼最为人们津津乐道。有火车到南靖站,应该距南靖土楼也不会太远了。据说永定也有火车站,但火车站的功能已经丧失了,不知道为何?也没有做深入了解。即便如此还是选择了前往永定土楼,从口碑及媒体的报道来看,似乎永定土楼更值得一赌观看。
龙岩市老车站乘坐大巴车将近两个小时到达永定土楼景区,单程90公里的路程,着实令人吃惊,如果是出发前知道这么远的距离或许真的会打退堂鼓。
即便公路是所谓的县道,行车的舒适度也是挺好的,于是我就想到了在土楼的鼎盛时代一定没有这么好的交通条件,至少不会有像样的公路,或许还得翻山越岭。那么在偏远地区,或者是大山深处土楼的防御功能有必要吗?土楼的建筑风格真的与防御有关?为什么毗邻的许多建筑也是所谓的大户人家所建,人力与财力应该不亚于圆形土楼建筑,难道这些大户人家就不害怕有外来侵略?既然都是为了防御,也是一样的人力财力的消耗,何不也建成类似于圆形的土楼?
根据圆形或方形的土楼规模,即便是非同寻常的大户人家单独建一座土楼也不现实。群住性圆形土楼的人家与毗邻的非圆形土楼的人家为了防御完全可以并入圆形土楼,然而却没有。
亲眼目睹了土楼,才有了这般的想法,或许这些都不是重要的,重要的是亲眼目睹了土楼,而且确实为幸存的土楼震撼。于是又产生了一个想法,如果这样的土楼出现在都市,该是怎样的一幅情景?如果建筑内部的功能满足现代人的生存需求,这样的土楼受欢迎的程度?土楼里居民的生存环境,心理感受?
圆形土楼里一层层,一间间相邻的屋子,推开窗户,或是走出家门,环顾四周,那种感觉就是真正生活在人群中,这与现代都市里人们的居住与交流该有多大的差别?
神奇的土楼,神秘的土楼,土楼是一部厚重的书,读懂了不容易。土楼更是一曲抒情的音乐,且余音袅袅。土楼毕竟是土楼,土楼的利弊与今天不可同日而语。欣喜终于亲眼目睹了土楼,也好奇有了点遐想。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