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乡与返城似乎不是必然的,又似乎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不是下乡就一定要返城,但返城却是确确实实存在。下乡有情结,有故事,返城也是同样有情结,有故事。或许当初上山下乡的策划者也没有想到过随之而来的就是有组织的返城,上山下乡的参与者更不会有想到,然而事实就是如此,且理所当然。甚至没有人提出,不是说好了扎根在农村的嘛,怎么又返城了?有组织的老三届的三批大规模的上山下乡后,又几乎是紧锣密鼓地三批返城活动发生在1970底到1971年之间。
到农村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最早的到农村去称之为下放,由城市去农村,后续有没有所谓的返城不曾关心过。而与自己有关联的轰轰烈烈的上山下乡那几年,尽管也是在意,毕竟因为年龄还小,关注度也是不够。但周边发生的事情还是有印象。
老三届的上山下乡运动最终以返城,回城逐渐画上句号。绝大多数的下乡知青返城了,一些知青留在了农村,扎根在了广阔天地,还有极少的知青永远留在了那片土地上。每个知青人的人生轨迹没有重写,只是继续,或者是续写,也许一开始就是注定了如此。
毕竟在农村的时间还不是挺长,也受限于年龄还小,绝大多数的知青没有到了该谈婚论嫁的时候,因此对今后怎样?或许都很懵懂。更或许人们一开始就在隐隐约约的等待着什么?(返城,但绝没有想过会去学校,甚至是大学)或许是国家意识到了什么?或许也是形势的需要?总之,随之而来的返城,开辟了一条新的上山下乡的后续之路。
处于利益的考量,围绕着返城(回城,还有进城)人们开始了博弈,虽然很多情况并不针对他人(或特定的人),但是利益的获得必定是以损害别人的利益为代价的。于是原本和气一团的人群中有了猜疑,有了不和谐。招工,上学都是由推荐产生,而推荐的环节也折射出了人心,人性及本能,甚至是欲望。
处于利益的边缘,得到与失去仅仅是一步之遥。选择争取,选择放弃,选择漠不关心,甚至选择冷漠,更有甚者,比比皆是,真所谓是人心迥异。上山下乡的初期基本是无差别的对待每一个适合的对象,直至无差别的返城,都是相对的平静。除此以外,或许就不那么平静。上山下乡与返城回城至少是完成了一个伟大的质变,上山下乡的初期,或许每个参与的人都还是处在同一个起跑线上(相对而言)。返城(回城)就完全不一样了,因人而异尤为突出。
某某人选择了扎根农村一辈子,某某人选择了放弃离开农村,某某人绞尽脑汁为了离开,某某?都是出于利益的考虑。所有关联人的关联行动形成了一股甚嚣尘上的社会活动,直到无差别返城的结束,直到宣告一个历史的结束。
知青的话题太大,返城同样如此,好在已经都成为了历史。无论今日是否津津乐道,还是其它?人性,人生,命运,都是那个时代的真实写照。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