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笔记(三十七)
(2022-07-16 05:23:06)
标签:
心理学笔记(三十七) |
分类: 原创博文(杂文随感) |
如果要说悲情始终与人类相伴,或许有点匪夷所思,也会令人不解,甚至会让人们忌惮怎么会有这样的情况。悲情的现象多了,或许悲情就不那么悲情了。也确实,习以为常也就见怪不怪,悲情或许真的没那么悲情,然而当“悲情”二字跃入纸面上或许还真的就有了悲情的感觉。关于悲情或许还有另外的故事,因此,即便时常提到悲情,或是否悲情的时候,最终还是不要让自己陷入悲情。
拜访同学,第一次在大学的学生食堂与同学共进午餐,也是第一次在高校食堂就餐。这是一所极其普通的高校,甚至是民办高校,但不影响这是一所高校。周末,同学没有授课任务,食堂里的就餐人也不是很多。即便是民办高校其食堂的规模也是了得,环境,菜品,都是令我第一次感受到的就是惊叹不已。一个人长期的就餐环境即便再好,是否依然令人有点唏嘘不已?
同学忍痛丢下了家庭和孩子,只身海外十数载打拼,取得了博士学位。按她自己的说法现在应聘于国内的这家高校就是为了再多挣点钱,好在都市买房,也是对同样是在都市打拼的儿子或许有一点补偿。尽管是多年受异域影响的高履历人才仍然没有忘了自己国家的传统意识,总觉得亏欠了孩子,以至于想着要补偿,此情此景也是令人唏嘘。尽管自己已经是古稀的年纪,儿子已近不惑之年,但仍然想着要为儿子再做点什么,拳拳慈母心。
同学乐观,这一点或许非常重要,她甚至说自己可以再兼做多一点的事情。在她看来平常的教学也是非常的简单,对于一个博士来说,只是简单的授课,也难怪她说可以做更多的事情。我与同学仅仅是小学同班,中学同一个学校。尔后在求学上便是巨大的差异,但并不影响曾经是同学,也不影响彼此之间的交往,因而才有机会知晓同学与她认为是她亏欠了的儿子之间的故事。
学校为同学配备了单身公寓,虽然也是要支付租金,显然也只是象征性的而已,相对于聘用的报酬,当然没有好意思问及报酬。看着零乱的房间,听着同学的侃侃而谈,无论如何我也无法同当年的那个同学(女孩)联系起来。岁月?或许一切都是很正常的。
见着同学的光盘行动,看着她那么好的胃口,那张熟悉但毕竟是老人的面孔,再想想一位年近古稀老人一个人的孤独时刻,能不感慨?买房,一间房,一套房,一套稍许好一点的房,同学还要打拼多少年?同学肯定想过,或许只要她尽力了。
古稀的博学之士,不惑之年的勤勉打工仔,人世间最情感的母子关系,也仅仅是普通人家。这里有悲情的影子吗?或许难说。即便有些悲情,又真的非常悲情吗?应该未必。或许所想象的这一对母子应该不至于是这样,但又应该是怎样,才不至于是悲情?至少,我同学和她的孩子应该没有悲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