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人生:修身齐家 |
如果家庭没有适当的规矩,就意味着没有边界,孩子不知道安全的尺度在哪里。 很多“熊孩子”就是因为无视规矩而吃苦头,他们在集体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和挑战比父母想象中要多。 不管是大人还是孩子,安全感来自确定性。
被“立规矩”的孩子,活得有多快乐? 一谈到立规矩,很多人都认为这是对自由的限制,束缚了孩子的天性,剥夺了孩子的快乐。 然而,适当的规矩是孩子成长必须的养分。 只有把爱和规矩同时给孩子,孩子的成长之路才不会迷失方向。
我们给孩子立规矩,实际上就是在生活中给孩子设立不能碰的红线。 你可能想象不到,孩子的安全感有一部分就来自于“这条线”,通过规矩,孩子渐渐明白所有的行为都应有度,以免触犯规则而受到伤害。
被“立规矩”的孩子,拥有了安全感和自由。
正如詹姆士·杜布森博士在《勇于管教》中写道:“如果悬崖边上设有栏杆,那么人就敢靠着栏杆往下看,因为不会害怕摔下去;如果没有栏杆,大家再离悬崖很远的地方就停住了,更别说站在悬崖边缘往下看了。 栏杆就是界限,知道界限的孩子会有安全感,相反,没有界限的孩子没有安全感,因为他不知道安全的尺度在哪里。”
规矩还能带给孩子更大的自由。如果你问孩子:“什么是自由?” 相信很多孩子都会回答道:“自由就是我想干什么就干什么!”
但这个世界上几乎所有的“自由”都是规则下的自由。 如果说自由是每个人的权利,那么守规则就是责任,如人有开车的自由,那必然包含了需要遵守交通安全法规的限制。 孩子的世界也是一样。
在只有一个滑梯的情况下,每个孩子都需要排队,不插队、不争抢,这样才会有一个安全的环境让每个孩子都能在滑梯上玩。如果有的孩子选择了霸占滑梯,不仅会失去同伴和友谊,也可能遭到指责和驱赶。这里的规则便成了自由的保证。
一个不懂得遵守规则的孩子,没有人会把自由的权利交给他。 正如哲学家黑格尔说:“秩序是自由的第一条件。”给孩子建立规则,恰恰是给孩子更高层次的自由。
给孩子立规矩,到底要立哪些?
经常有家长问我们,我们应该给孩子立什么样的规矩?这个问题没有标准答案,每个家庭不一样,每个孩子也不一样,家长只能根据孩子的年龄和实际情况决定。我们大致分成了以下三类:
第一类:关于生命安全的底线规矩 这类规矩是孩子最先需要接受和理解的,最常见的有交通规则:不可以闯红灯、不要乱穿马路、车子行驶时,不能将头露出窗外等等。
第二类:那些帮助孩子更好地与世界相处的规矩 孩子在社交上遇到这类难题,不完全是因为性格问题,而是他们真的不懂社交上的规矩,不懂什么样的行为会伤害到别人,不懂什么样的行为是受欢迎的。让孩子更好地与世界相处,永远是教育中的重点。
比如前文所说的“不影响别人”:
外出就餐不能大吼大叫;
没有经过别人允许,不擅自拿别人东西;
乘坐公交车别用脚踹前排座位;
做了给别人添麻烦的事情,一定要当场道歉;
这些人与人相处的规矩上,父母的引导以身作则为主,如果尽早教给孩子,他会受用一生。
第三类:帮助孩子成为更好的自己的规矩 最常见的就是生活习惯,比如饭前便后要洗手、早睡早起不熬夜;站有站相,坐有坐相;电视再好看也要遵守约定的时间;每天有阅读习惯等等。其次就是父母希望孩子拥有的品质,比如守时、乐于助人、承诺的事要兑现等等。
有的家庭甚至还有一些家风、家训,《朱子家训》开篇提到: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既昏便息,关锁门户,必亲自检点。这些家规往往能润物细无声,影响着孩子为人处世、待人接物的态度。
给孩子立规矩有三大原则:有温度、趁早、一致性。立规矩,虽然需要一定程度的坚定,但应该以爱为基础。
规矩,从来不是靠逼迫就能立起来的,而是靠理解和坚定的态度赢得孩子的合作。
如果我们建立规则的方式过于简单粗暴,孩子感受到的是羞耻和控制,规则感也就无法内化。
另外,父母与孩子关系越是融洽,孩子也越乐意响应规矩。
立规矩也要趁早。 12岁前,是孩子最难带的时候,也是最好教育的时候。 这个时期的孩子,就像是一张白纸,我们很容易将最根本、最重要的东西教给他们,绝大部分孩子都是在这个时期由不懂事变得懂事的。很多过了12岁的孩子,诸多行为问题依然没有改变,甚至随着年龄增长而升级。这时,爸爸妈妈想纠正他,想重新给他立规矩,难度也大大提高。给孩子立规矩,宜早不宜迟。
其次,大人们的态度要一致。很多孩子不守规矩的原因之一,是父母只是单纯把规则强加给孩子,实行时却不坚定,为了换取片刻的和谐而对孩子妥协,朝令夕改的情况时常发生。“一致性”是立规矩的前提,我们总是做出让步的时候,也是需要提高警觉的时候。
最后,规矩要讲究一致性。一致性体现在两方面,在执行上,全家尽量一致遵守。生活中,经常听到一些孩子质问父母:“为什么我爸每天熬夜玩手机打游戏,我玩一会怎么了!”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发生,建议给孩子立下的规矩,父母最好也这样遵守。
用规矩帮助孩子摸索到行为的边界,是父母在早期教育中的重要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