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以怨报怨,以德报怨,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2022-03-31 11:06:24)
标签:

以直报怨

分类: 人生:修身齐家

《论语》中原话是这样的,“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以德报德都是没问题的,自古以来都是默认的正确处事方式。在此不做讨论。

但是是“以德报怨”还是“以直报怨”是有很多不同意见的,从论语里得知孔子主张的是以直报怨,而以德报怨并非孔子的主张,但却一直以来被很多人作为美德而大加提倡,那么两者有什么区别呢?两者在使人认识错误改过自新上,到底哪种方式更有效呢?

一、“以德报怨”可以理解为用同理心去感化对方,一方去同理另一方的处境与痛苦,以期待对方能以同样的同理心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从而悔过改正。也就是说以德报怨的假设是对方也是一个有同理心的人,能够在“德”的感化下产生内疚。

梁国有一位叫宋就的大夫,曾经做过一个边境县的县令,这个县和楚国相邻界。梁国的边境兵营和楚国的边境兵营都种瓜,各有各的方法。梁国戍边的人勤劳努力,经常浇灌他们的瓜田,所以瓜长得很好;楚国士兵因为懒惰很少去浇灌他们的瓜,所以瓜长得不好。楚国县令因为梁国的瓜长得好,而对自己楚国的瓜长得不好感到很生气。楚国士兵心里嫉恨梁国士兵(瓜种得)比自己好,于是夜晚偷偷去破坏他们的瓜,所以(梁国的)瓜总有枯死的。梁国士兵发现了这件事,于是请求县尉,也想偷偷前去报复破坏楚营的瓜田。县尉拿这件事向宋就请示,宋就说:“唉!这怎么行呢?结下了仇怨,是惹祸的根苗呀。人家使坏你也跟着使坏,怎么心胸狭小得这样厉害!要让我教给你办法,一定在每晚都派人过去,偷偷地为楚国兵营在夜里好好地浇灌他们的瓜园,不要让他们知道。”于是梁国士兵就在每天夜间偷偷地去浇灌楚兵的瓜园。楚国士兵早晨去瓜园巡视,就发现都已经浇过水了,瓜也一天比一天长得好了。楚国士兵感到奇怪,就仔细查看,才知道是梁国士兵干的。楚国县令听说这件事很高兴,于是详细地把这件事报告给楚王,楚王听了之后,又忧愁又惭愧,把这事当成自己的心病。于是告诉主管官吏说:“调查一下那些到人家瓜田里破坏的人,他们还有其他罪过吗?这是梁国人在暗中责备我们呀。”于是拿出丰厚的礼物,向宋就表示歉意,并请求与梁王结交。楚王时常称赞梁王,认为他能守信用。所以梁楚两国的友好关系,是从宋就开始的。

以上是一个理想的以德报怨的案例。而现实是,不少心理实验都指出暴力犯罪者的共情能力低于普通人,更不要说那些反社会人格障碍和自恋型人格障碍的人士了。自恋型人格障碍的其中一个主要的行为表现就是没有同情心,不愿意体会或是照顾他人的情绪和需要;反社会人格障碍的其中一个主要的行为表现就是对自己做的犯罪行为没有内疚感,他们不会感受到良心的指责。因此用同理心唤起对方的同理心和良知,这本身成功的概率是非常低的,因为但凡有同理心的人在当初就不会犯下这样的罪过。以德报怨中,还可能被人误解为“德”是“怨”的强化物,伤害别人反而获得好处,这使得“怨”的行为得到了强化。虽然这种逻辑看似比较简单粗暴,但不可否认,当你去以德报怨的时候,你其实就是在纵容错误的行为。说到这里,好像这个观点又与我们常常说的宽容相悖,其实主要在于把我一个度,对于不是原则性的事,对于一些偶然的过错可以选择以德报怨来宽恕,但是对于一些原则性的过错还是要以直报怨!

二、世间万事万物都存在一种平衡法则,一个人的得到和付出是需要去平衡的,当良性的平衡无法维持的时候,就会以恶性的方式去达到另外一种平衡。升米恩斗米仇,说的就是如此,如果别人在危难的时候你给他很小的帮助,他会感激你。可如果给人的帮助太多,让其形成了依赖,一旦停止帮助,反而会让人忌恨。前面的小恩可以让人用感激来平衡,后面的大恩则给人形成一种巨大的道德压力,很难去平衡。以德报怨就不符合这种平衡法则的,一厢情愿地以为付出越多,对方就会感激越多,当这种付出过多的时候,对方只会变本加厉地让一切非道德的行为合理化。

以直报怨就不同,所谓因果,一个人付出什么,得到什么,基本上是平衡的,也不存在什么道德压力。当你去以德报怨的时候,用什么来报德呢?这之中是会有一些失衡。所以孔子提倡,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到底什么是以直报怨,怎么区分?最后举个之前看到过的例子:如果在网上遭到了攻击谩骂,找人找水军狠狠地攻击回去,是以怨报怨;投诉、交由平台或者公安机关处理,是以直报怨。

以德报怨:以宽容的心感化犯了错误的人,使对方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从而改过自新。

以直报怨:倡导以公平正直的态度对待伤害自己的人。

以怨报怨:以牙还牙,对方伤害我,我也伤害他。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