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象枢—寒松不老劲长青(三)
(2019-05-23 16:50:55)第三部分 孝顺谦退自我修养
公元1659年,顺治十六年九月底,秋高气爽,无官一身轻的魏象枢,一路风尘仆仆,回到蔚州家中,望着母亲两鬓斑白的头发,他拥抱着母亲喜极而泣,一家八口人的欢声笑语再一次充满了魏家大院。
魏家大院西侧有一片菜地,魏象枢不在家的这几年,母亲也只能种一些芥菜萝卜之类蔬菜来补贴家用,秋末时节,农作物已经收贮,看着菜园荒芜的景象,魏象枢第二天便农夫装扮,抗着铁锹锄头来平整土地。他心想着要充分利用好这一亩三分地,南边地稍显贫瘠明年种点谷子,西边栽种木瓜杏树百棵围成墙栏,北边还是应季蔬菜,中间留出一片空地,他按着规划着手准备大干一番,他要给母亲一个惊喜。
这时大兄哥李恒岳前来看望回乡的妹夫,得知他要种植谷子,亲自带来了桃花谷子品种,李恒岳说:“桃花小米又称九根齐,也叫蔚州黄,颗粒大,黏性大,营养丰富。熬出来的粥色泽金黄,透明发亮,香味扑鼻,是治疗胃病的好补品。”魏象枢笑着应答道:“我在京城好想喝一碗咱们蔚州小米粥啊,但供应皇宫的量又太少,臣子们一般是吃不上的,现在不用愁了。母亲大人胃病多年,我正想用桃花小米为她老人家调养。”这些年也多亏大兄哥对家里的照应,他家住在大蔡庄,距魏家几十里的路程,但大兄哥像家里人一样,隔三差五前来周济,与魏象枢交下了深厚的感情。魏象枢这次退养后有了更充足的时间与大兄哥把酒话桑麻,一块安排瞻望下一步的生活。
提起母亲的胃病,他深感内疚,进京工作的十多年,母亲多次进京陪伴,皆因生活的困顿和水土不服而返回家中,尤其是魏象枢遭遇冤案时,母亲寝食难安,从此烙下胃脘疼痛的毛病。
回到家中的魏象枢陪伴在母亲身边不离左右,亲自侍奉饮食。早上他用桃花小米加一些切碎的新鲜蔬菜熬粥,再加入适量茯苓、薏米、山药等中药材,慢火微炖半个时辰,清香扑鼻的菜羹粥端到桌上,母亲流露出会心的笑容。他还用山楂、神曲、半夏等中药研制保和丸,最终治好了母亲的胃病。在治疗母亲胃病的过程中,他研读了大量的中医书箱,学习推拿按摩针炙等中医技术,成为蔚州的编外医生,邻里们把他熬的菜羹粥称为“养胃粥”,加上蔚州豆腐干作为配菜,现在已经成为蔚州人每天必吃的早餐。
等到第二年春起的时候,魏象枢在大兄哥的帮助下,把菜园变成了花园,杏树围墙,田间地头洒满花卉的种子,原来留出的空地上建起了一座凉风亭,亭上题了“天伦乐事”四个大字,廊柱上写了一副对联:“想白云亲舍之情,谁非人子;睹斑衣儿戏之状,实获我心。” 他与木匠师傅共同设计制作了板舆,也就是我们现在的轮椅,解决了母亲因行动不便窝在家中的烦闷。
炎热的夏季来临,他推母亲在园中喝茶赏花,清风徐徐,花树缭绕,使人心旷神怡。“药栏簇簇鸟关关,手挽慈舆绿树间。最爱亭前香不了,一回风过一开颜。花阴密密草芊芊,移得床来树底眼。扑蝶儿童惊梦觉,始知红日到西边。”就这样他陪伴着母亲度过那一段快乐日子。
常言道:“父母在,不远行。”公元1669年,康熙八年年初,他到西洪凭吊亲戚,西洪距离蔚州九十里。深夜他梦到门结白练,上面写着“孤哀子”三个大字,屋内母亲躺于棺木之中,他抚棺恸哭,大惊而醒。虽知是梦境但他还是连夜急返蔚州,见到母亲在家安然无恙,才放下心来。魏象枢在回乡侍候母亲的十三年中,他以母亲的生活为中心,百里之外未尝一至,即使有事也要当日返回,因为他放不下那心中的牵挂。
魏象枢坚持自己不过生日,他认为自己生日就是母亲的受难日,不忍为了自己一时欢悦,而唤起母亲生育时的痛苦记忆。但是母亲的生日,则是每到必以诗记悉,并吟唱朗诵博得母亲欢心。母亲七十六岁生日时,他举办了一场家庭聚会,面对着高堂老母,他装扮成戏子模样自编自演了新作《娘亲》:“一齿今年乍落,双眸入夜犹清。药嫌参术归芍,食喜椒姜菜羹。旧恙全然脱体,痴儿幸免回肠。不争膝下三祝,且录囊中一方。”儿孙们也欢声高歌,一家人享受着天伦之乐。
母亲持家勤俭,身性淳朴,不喜欢装饰珠翠,簪珥适用即可。要求子女穿衣服要干净整洁,不破不准更换。母亲的淑德,以《内则》闻乡里,人知孝慈,家尚谦和,户敦勤俭,富忘其富,贵忘其贵。魏象枢按照母亲的教导,整理了大量立身行己的家训,收录到《魏家家规》传印至魏家每一位家庭成员,蔚州人听说之后都非常赞赏佩服。
公元1669年,康熙八年六月十六日,八十一岁的母亲离开人世。魏象枢谨承家训,为母亲办了一个简单的丧礼,最后将母亲与父亲魏卿安葬在一起。魏家祖坟现在蔚州镇稻地村南、雪绒花大道路旁还有遗址,只是时光煮雨,岁月无痕,加之文革时期的破坏,已经失去了原有的面貌。
当年,父亲重病时,魏象枢因忙于科举考试,没能陪伴在父亲身边,给他一生留下最大遗憾。因此当母亲缠绵病榻之际,他始终陪在母亲身边,陪着母亲走完人生的最后一程,不再给自己留下遗憾。魏象枢的个人修养和为人处世之道,在他所生活的那个年代已经做到极致。作为生活在当代的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到赡养老人乃是国家与社会的责任,古代皇权专制社会在教育养老医疗等方面存在严重缺陷,集中体现出了整个社会法治体系和法制精神的缺位。
公元1662年,康熙元年初,蔚州知州郑牧民为了改善教化环境准备筹建学堂,主动带头捐出自己的工资,魏象枢听说后很受感动,积极参与到募资当中,他先后争取大兄哥李恒岳及部分乡绅捐资千余两,并把学堂地址选在了他家菜园旁边,正在大家如火如荼建设当中,没想到邻家郝文因出入不便发生争执,出言不逊,阻挡施工。魏象枢看到这种情况,并未与其争吵,而是主动让出菜园南侧六尺土地,留作道路使用,郝文看到魏象枢如此处理纠纷,自相惭愧,不在争执。于是学堂与邻家有了一条空旷的小巷,蔚州人称为“公道巷”,以铭记魏象枢的公益之举。
学堂建成后,起名“愿学堂”,魏象枢主动担任了学堂主讲教授,为蔚州的读书人讲解四书五经,并对参加科考的学生进行辅导。魏象枢的大兄哥李恒岳更是出资捐钱,置办教具,为学生们提供纸墨笔砚,一时间蔚州士风、文风、民风为之一新,参加科考的人数也在逐渐增多,五科以内,售乡试者十人,选明经者十余人,在蔚州这个边远地区,堪称文坛之盛事。
公元1672年,康熙十一年五月,魏象枢接到朝廷召他入朝为官的圣旨后,本来是一件光耀门楣的大喜事,但他却非常犹豫,举棋不定,不知该如何是好。想一想这几年,不是闭门读书就是义务辅导年轻人,没争下多少钱,现在面临这样的好事,苦于没有积蓄,也难以成行。细心的李恒岳看出了他的心思,问道:“你不急着去朝廷上任,是否是在忧虑在京的生活费用呢?”魏象枢答道:“确实是啊,京城的生活成本太高,我的俸禄不足以开销,如果伸手取之不义,那不就是青年守节而白头改嫁,我为这些感到羞耻不愿为也。”李恒岳听完笑道:“我已经为你考虑过了,每年筹备三百金给你用,你放心好了。”三百金对于魏象枢来说,是一笔巨款。魏象枢考虑到这样一笔钱,将来不知道如何偿还,所以仍然面有难色,推辞不受。李恒岳见状,又接着说:“宰相荐贤之章,天子召贤之典,很久都没有听说了,我今天是上助天子,下助宰相,并不是帮助你,还谈什么还钱的事呢!”魏象枢深感大兄哥的深明大义,这才起身辞家应召而行,这是他又一次人生重大选择。
从此魏象枢不忍辜负大兄哥的至诚之意,严绝交际,专心政务,以全节操。当然李恒岳也是岁赠三百金,十二年毫无倦色。两相授受,一方没有愧疚,另一方亦没有所图,对比当今的官商勾结、行贿受贿,让人心生敬畏。这样的友情让世人羡慕称道的同时,也反映出了封建皇权社会对清官廉吏渴盼与支持的社会心理和社会风气,实际上,没有真正的严格的法治体制的建立,亲友支助和个人修养则显得又是多么不堪一击。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