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官当如魏象枢-四-1
(2017-09-04 10:50:02)第四编:二次出仕与仕途的顶峰
01:冯缚的鼎立推荐
人之德行有四:曰忠,曰孝,曰廉,曰节。
——魏象枢
顺治皇帝驾崩之后,由年仅八岁的皇三子爱新觉罗·玄烨继位,年号“康熙”。
根据《清世祖实录》记载:“特命内大臣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为辅臣,伊等皆勋旧重臣,朕以腹心寄托,其免矢忠荩,保翊幼主,佐理政务,布告中外,咸使闻之。”历史上将这一时期称为“四辅政时期”,至康熙八年(1669)五月,玄烨正式亲政,共八年零五个月的时间。
纵观全局,年幼的康熙皇帝接手时的清王朝,是一个名副其实的烂摊子,内忧外患、形势不甚乐观。
内忧外患的局势,让身为最高决策层的四辅臣时刻紧绷着神经,兢兢业业,严阵以待。起初,这四人尚能齐心合力,一切均按先帝遗诏所制定的方针行事。先后扫清了南明抗清的残余势力,镇压了农民军余部的抵抗,使得大清王朝进入了相对稳定的发展阶段。
面对经济凋敝、民生涂炭的混乱局面,四人又殚精竭虑,大力恢复和发展生产,一方面安置流民,奖励垦荒,另一方面施行赈济蠲免政策,复苏民生。在他们的精心佐理之下,短短的几年时间里,经济得到了快速的恢复和发展,社会秩序也随之趋于安定。
在清廷的危机被一一解除、一切都开始步入正轨之后,四大辅臣之间的矛盾也开始出现,并且日益激化。
经过激烈的斗争,野心勃勃的鳌拜最终胜出,他开始操持国柄,结党营私,牢牢地控制了朝廷的权力中枢,“文武各官出其门下,内外用其私党”。甚至凡事都在家中议定颁布施行,完全置年幼的康熙皇帝于不顾。
随着康熙皇帝日渐长大,鳌拜的种种擅权行为令他越发不满,他似乎已经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唯有自己亲政并将鳌拜极其党羽连根铲除,才能真正将皇权掌握在自己手中,成为大清帝国的实际掌控者。为此,康熙皇帝一直在暗中做着准备。他时常召集一些少年侍卫在宫中作扑击之戏,其实是以游戏之名对他们进行训练。这一招儿果然起到了很好的蒙蔽效果。鳌拜真以为这只是顽劣少年的游戏,根本没把他们放在眼里。谁知,一只大网已经慢慢向他张开了。
康熙八年(1669)五月十六日,趁鳌拜入宫觐见时,康熙皇帝突然对这些少年下达命令,将毫无准备的鳌拜即刻拿下,接着开始召集大臣集体商议鳌拜的定罪问题。考虑到鳌拜以往的功绩,抄其家产,判以终身监禁。另一个辅政大臣遏必隆,因为长期与鳌拜勾结,也被削职剥爵,自此,康熙皇帝完全夺回了朝廷的大权,从此,开始了乾纲独断的亲政生涯。
坐在王权宝座之上的康熙皇帝雄心勃勃、蓄势待发,立刻显示出了不可遏制的治国雄心。但是,年纪尚轻、缺乏执政经验的康熙皇帝在处理繁杂的政务时常常感到力不从心,身边急需得力之臣的辅佐。所以,寻找可用之才就成了朝廷的当务之急。
魏象枢二次出仕就是受任于康熙王朝急需复苏的危难之际。
举荐魏象枢的冯溥,是山东青州人。直到今天,青州依然流传着一个有关冯氏家族与古城“伙巷街”的故事。
清朝初年,青州古城居住着一户房姓人家,与冯家为邻。依仗家人在京城做高官,房家在垒院墙时,屡次侵占冯家的过道,不免有些仗势欺人。当地官府怕得罪房家,甚至不敢公断。
冯家一再谦让,忍无可忍之际,向在京从政的冯溥求援。冯溥便写了一首“千里捎信为一墙,让他几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然后将这首诗捎给青州的家人。
冯家人继续一再谦让,令房家甚感失礼,便将院墙向后退了些许。青州古城由此多出一道便民的通衢之路,名曰“伙巷街”。从此,冯溥的高风亮节就在青州传为一段佳话。
到了康熙继位之后,在鳌拜专权、骄横跋扈之际,其他官员皆缄口不言,以图避祸时,唯独冯溥敢于直言,屡屡劝谏。
冯溥亲历顺治、康熙二朝,因其处事机敏圆润、持正敢言,顺治皇帝曾在群臣面前当众称赞他:“朕视冯溥乃真翰林也!”
身为国之重臣,冯溥一心向公,关心时政,在任期间曾提出重用真才实学者、实行精兵戍卫边关、严惩贪官污吏、省刑不搞无端株连、薄税让民休养生息、丰年粮贱时国库多收储备应急等等强国富民的良策。
康熙十年(1671),冯溥被任命为“文华殿大学士”。这一职务是清承明政,在中央设立的协助皇帝处理国家政务的内阁官员。“文华殿大学士”有满汉族人各两名,俗称“阁老”,其职责是赞理机务,表率百官,实为宰相。
康熙皇帝对冯溥的评价非常之高,赞扬他“端敏练达”、“勤劳素著”,将其视为勇于担当、忠直敢言的“辅弼重臣”。世人也都佩服他的为官为人之道,敬称他为“冯阁老”。
这位“冯阁老”爱才如命,一遇贤才,便竭力荐拔,多为仕人敬重。据《临朐县志·冯溥传》载:“康熙十八年(1679),溥为会试正考官,适诏试博学鸿儒,溥所荐法若真、曹溶、施闰章、沈珩、叶舒崇、曹禾、陈玉王基、米汉雯等,各授侍读编修。”“而毛奇龄、朱彝尊、陈维崧,一时皆出其门下。”当时,一大批有才之士都因冯溥的荐举而得到重用。
冯溥与魏象枢都是在顺治三年(1646)考中进士的,又同被选为翰林院庶吉士,后来冯溥到了吏部工作,魏象枢任了刑科给事中。当时两人虽然并无私交,但冯溥对魏象枢的道德和人品却是推崇备至,在朝廷急需用人之际,冯溥突然想起了已经退隐多年的魏象枢。于是,在康熙十一年(1672),文华殿大学士兼刑部尚书冯溥给康熙皇帝上了一道奏疏,名为《为荐举贤才等事疏》。在这道奏疏中,冯溥给予了魏象枢高度评价,写道:“象枢清能矫俗,才堪任事,用之于内,必能为朝廷振饬纪纲;用之于外,必能为朝廷爱养百姓。”
康熙皇帝在接到冯溥的这道奏疏之后,魏象枢立即引起了他的注意,立即下旨启用远在蔚州休养的魏象枢。
在冯溥的举荐之下,魏象枢再度出仕,补授贵州道监察御史,继续当一名负责弹劾纠拾、严肃法纪的言官。
当时魏象枢自己也不清楚,冯溥为何要举荐自己,因为就个人交情来说,魏象枢与冯溥在私下里并无多少交往,何况自己已经远离朝政十三年,不过是隐居乡野的一介平民罢了。
后来,魏象枢在一次朝班上遇到了冯溥,魏象枢对冯溥躬身行礼说:“我与先生虽然是同榜进士,但我们之间素无交往,不知先生为什么对我如此了解并且承蒙引荐?”
冯溥笑着说:“魏公您身为谏官,名声赫赫,并且有直谏的名声,这一点是人所共知的。”
这句话听起来更像是一句场面话,但随后冯溥说了他亲身经历的一件小事,这件事给冯溥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若余之知公,则更有在。忆余为祭酒时,每值丁祭,凡不与陪祀各官,例于前一日瞻拜。公每期必至,敬慎成礼。一日大雨如注,泥深三尺,同事者曰此番必无一人来矣,言未毕而公至,肃然瞻拜而去,此外果无一人。余益起敬而深信之,知为至诚君子。即此一节,他事可类推矣。
冯溥说的这段话,从侧面反映出魏象枢表里如一的性格特征。一天,大雨如注,泥深三尺,冯溥和几个官员议论说,这样的天气肯定没有人来的,若是有人肯来,此人必定是魏象枢。果然,话音还没有落,就看见魏象枢冒着大雨赶来了,他虽然全身都已经被雨水淋湿,但表情肃穆,瞻拜完之后便离开了。此后,果真再也没有第二个人再来了。
通过这件事,冯溥对魏象枢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认为他是一个至诚的君子。对于这样一件小事他都能以谨慎端正的态度对待,又何况是其他事呢?就是因为这件小事,所以才有了后来冯溥对他的举荐,才有了魏象枢二度出仕的机会。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