蔚县有条公道巷
(2014-05-12 22:56:25)蔚县有条公道巷
记得在上初中的时候,就听老师讲过《让墙诗》:千里捎书为一墙,让他三尺有何妨?万里长城今安在,不见当年秦始皇。一个让墙的故事,但并没有记住是谁的故事。
近日,随着对清初名臣魏象枢研究的深入,不得不把这个故事重新梳理一遍,因为在百度搜索后,随即出现了多种版本的让墙故事:一是明朝武宗时期谏议大夫舒芬的让墙巷,大概发生在1520年前后,有江西省南昌市北山镇让墙巷为证;二是明朝世宗时期吏部尚书郭朴的仁义巷,大概发生在1561年前后,有河南安阳老城区内仁义巷为证;三是明末清初文学家龚鼎孳的龚万巷,大约发生在康熙初1662至1673年龚鼎孳任左都御史、刑部尚书、兵部尚书、礼部尚书、会试下正考官等职期间,有合肥三孝口西南侧的龚万巷为证;四是清朝康熙时期礼部尚书张英的六尺巷,大约发生在1690年前后,《桐城县志》有载;五是清朝雍正时期兵部侍郎胡煦的仁义巷,大约在1730年左右,《光山县志》有载;六是清朝乾隆时期书画家文学家郑板桥的六尺巷,大约发生在1742-1754年间他从政期间。还有明朝林翰《诫子弟》中以及清朝张廷玉、曾国藩、何绍基的家书中都有记载。
上述多种版本,内容如出一辙,诗也大同小异。要想考证到底是谁写的《让墙诗》,确实也并非易事,但是让我慨叹的是这么多版本唯独没有我们蔚县魏象枢的公道巷。
虽曾多次去蔚县,但却很少认真行走过老城里的街巷,今天我便缓步在书院街的公道巷上,街巷十字路口的东北角就是魏象枢故居,看着过往的游人络绎不绝,怀想当年发生在这里的故事,这才是真正的让墙故事。
话说清初顺治十六年,已过不惑之年的魏象枢因母亲有病,加之官场受挫,终于下决心去官回乡。这一回就是一十三年,他在家待母尽孝之余,读儒书,研理学,与友人商榷学问,著书立说致力于地方文教,效法先贤兴办学堂,极大地影响了蔚县的文风和士风。
为在家祠西侧修建学堂,他募资访友游走四方,没想到邻家郝文因一尺垒墙之地与家人发生争执,并出言不逊,寸土不让。家仆急着找到外出募资的魏象枢,央求回家解决纠纷。魏象枢不慌不忙,吟诗一首:邻里纠纷为一墙,让人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随后他让家人回去转告夫人,让出五尺距离重新起基。郝文看到魏家如此处理纠纷,自愧不如,也决定后撤五尺,于是中间空出了一条小巷,时人为赞扬他们两家的高风亮节,将此巷取名为“公道巷”。这真是:寥寥几句顺口溜,一场风波顿时休,学堂建在家祠傍,蔚县有条公道巷。
正如蔚县秧歌艺术团演员刘晓花在《风和公道巷》中唱到的一样:蔚县城里公道巷美名天下扬,几百年的风雨历尽了沧桑,公道巷啊小小公道巷,装载着古老文明寄托着希望,邻里和生贵,友善兴家邦。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