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乐大钟的钟声
(2014-01-16 21:07:47)
最近到海淀区办事,有幸亲近了大钟寺,这是一座以收藏古钟出名的寺庙。
大钟寺内集中华古钟之大全,收藏了乐钟、朝钟、佛钟、道钟、金刚铃等古钟类文物400余件(套),大的近7米高,小的可放在手掌之中。在这些古钟中当数永乐大钟最为出名,悬挂于寺内大钟楼内,是一口铸于明永乐年间的钟王。
永乐大钟高6.75米、钟口直径3.3米、重达46.5吨,有“钟王五绝”的美誉。钟体内外铸有佛教汉、梵经文一百多种共23万多字,是铭文字数最多的大钟。经文字体工整婉丽,是明代书法家沈度的手笔。其钟体上窄下宽,钟声浑厚洪亮,音波起伏,节奏明快幽雅,击钟时尾音长达两分钟以上,钟声最远能传15公里-20公里以外。
写永乐大钟的钟声,不由得要写到几个皇帝:明成祖朱棣、明神宗朱翊钧、明熹宗朱由校、清世宗爱新觉罗胤禛、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
公元1420年,明成祖朱棣已经当了十八年的皇帝,也达到了他的人生顶峰,经营北方的策略也取得了成功,并正式决定迁都北京,这时北京鼓楼西铸钟胡同内的京师铸钟厂铸成永乐大钟,朱棣非常高兴,决定把永乐大钟钟悬挂于紫禁城边的嵩祝寺,属于皇家宫殿群的一部分。朱棣为什么偏偏要选定嵩祝寺悬挂永乐大钟?因为永乐大钟有23万字的佛教铭文。
朱棣戎马一生,虔诚信佛。受父皇朱元璋的影响,朱棣推崇利用佛教来巩固明王朝的统治。为了方便文武百官参拜,就在皇宫边上的嵩祝寺悬挂了永乐大钟。从此以后,嵩祝寺的钟声延绵不断,曾有“昼夜撞击,声闻数十里,时远时近,有异他钟”的记载。然而好景不长,迁都北京仅四年明成祖病逝,嵩祝寺逐渐荒废,永乐大钟因为失去了明成祖这位知己,也没了往日那洪亮的钟声,在孤烛冷寺里独自承受着寒风露雨的寂寞。
时光荏苒,逝者如斯,一晃150年就过去了,1573年,明神宗朱翊钧已经当了四年的皇帝,受老师张居正的教育,刚主政的万历皇帝勤于政务,励精图治,颇有雄心,这时北京西郊新的皇家寺院万寿寺建成,朱翊钧想起了沉寂150多年的永乐大钟。他下令把嵩祝寺的永乐大钟迁到万寿寺,每天由六位僧人撞钟。随着永乐大钟的第二次搬迁,北京城里再次响起了永乐大钟延绵不绝的钟声。50年后,永乐大钟的钟声再次远离了北京城,是因为一个不着调的“木工”皇帝明熹宗朱由校听信遥传,降旨把永乐大钟卸了下来,就这样永乐大钟在万寿寺里静静地躺了110年,王朝更替,北京又成了清王朝的都城。
1733年,北京城北的觉生寺建成。有一位大臣想起了万寿寺里的永乐大钟,就建议把永乐大钟移至觉生寺。当时的皇帝清世宗爱新觉罗胤禛即雍正皇帝,这位一身有所建树的皇帝自然不会放过展示自己功绩的机会,他立即颁旨在觉生寺后部建大钟楼,建成后将永乐大钟迁至大钟楼里。可惜的是雍正两年后暴病身亡,大钟楼成了半拉子工程。
他的儿子爱新觉罗·弘历即位,即乾隆皇帝,按理说他接手了父亲拼命打下的殷实江山,应该完成父皇的心愿,但是直到1743年,乾隆当了八年的皇帝后才建成了大钟楼,永乐大钟正式悬挂其间,可见新官不理就帐在皇家也是这样由来已久。
永乐大钟迁移至大钟楼后,因楼内八角形石池的独特建筑设计,使钟声与石池产生共鸣,钟声更加洪亮。京城百姓天天听着永乐大钟的钟声,渐渐地忘记了觉生寺的名称,觉生寺被老百姓俗称为“大钟寺”,一直延用至今。
200多年时间里,永乐大钟从紫禁城边的嵩祝寺迁到西郊万寿寺又迁至城北的觉生寺,每次迁移大钟一定轰动京城,引发百姓围观。因为没有吊车、汽车等现代运输工具,十里长街全靠沿途凿井用水泼成冰道,再用木杠、人力、马拉,经过数日或数月才能到达。
200多年时间里,永乐大钟钟声几起几落,诠释了两个朝代五个皇帝的事业兴衰,仿佛让人听到了世事的沧桑。
我国自古以来有盛世鸣钟的传统民俗,如今每逢新年、除夕等重大节日,民间百姓也有敲钟祈福意愿,达官贵人更是趋之若鹰,致使大钟寺每年除夕12点整的第一声新年钟声拍卖到100多万元。佛教认为“一撞可抵遍唪经”,撞钟108下是为了除去人生的108种烦恼,而明代朗璜的解释是:“扣一百八声者,一岁之意也。盖年有十二,二十四气,七十二候,三数之和,正得此数”。
但愿永乐钟声越敲越响,声声震撼穹寰大地,祝福天下苍生百姓天长地久、国泰民安、和谐幸福。(2014-01-16)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