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鬼蛇神
(2013-03-16 13:28:00)牛鬼蛇神
对于牛鬼蛇神的印象,大都是童年时大人们吓唬小孩儿的说辞,现在想起来也有心悸的时候。
直到在师范读书时,电视连续剧《聊斋》热播,对牛鬼蛇神才有了另一凡看法。尤其是彭丽瑗的一首主题歌,字正腔圆,铿锵有力,才知那牛鬼蛇神并不可怕,可怕可恨的倒是那人间的正人君子。
你也说聊斋,我也说聊斋,喜怒哀乐一起那个都到那心头来。鬼也不是那鬼,怪也不是那怪,牛鬼蛇神它倒比真人君子更可爱。
笑中也有泪,乐中也有哀,几分庄严,几分诙谐,几分玩笑,几分那个感慨,此中滋味,谁能解得开,谁能解得开。
两段歌词准确道出了蒲松龄创作《聊斋志异》假借牛鬼蛇神抒孤愤的心态,不亏为是词作大家乔羽的力作。
任何文学作品都是时代的产物,并以某种方式或直接或间接地反映着时代,蒲松龄的《聊斋》也不例外。蒲松龄诞生在1640年的明朝末年,内忧外患十分严重,农民起义的烽火更是此起彼伏,当时他的出生地山东大旱,受灾的百姓被饥饿所迫,到了吃死人肉充饥的地步。这些天灾人祸,对蒲松龄的人生产生了深刻影响。
蒲松龄年轻的时候,生活不是很苦,因为他的父亲弃儒经商,家里是小康之家。19岁初应童子试,便以县、府、道三试第一考中秀才,文章深受山东学政施愚山先生的赏识。20岁与同乡好李友梅、王鹿瞻、张历友共结“郢中诗社”,潜心治学,可见当时何等的意气风发。可是好景不长,25岁时蒲家因妯娌不合,兄弟分家,蒲松龄只分得“农场老屋三间,旷无四壁”,生活陷入困境,逐渐走了开始了长达45年之久的私塾教师生涯勉强度日,挣扎在贫困线上的他为了温饱,多次参加科举考试以改变自己的人生轨迹,但屡遭失败非常痛苦,柔弱的他也只能拿牛鬼蛇神来寄托自己对人生社会的思考。直到74岁时妻子刘氏因病去世,悲痛欲绝的他倍感人生苦短,就这样过了两年。76的蒲松龄在故居聊斋与世长辞,一代文学大师走完了他坎坷的人生路。
综观蒲松龄的一生经历了两个朝代的更替,人生动荡也是必然。清王朝建立后,同历代统治阶级一样,也是软硬兼施、恩威并用,以图巩固自己的统治。在收拾完残余的农民武装和反叛的地方势力后,开始了他们文字狱的思想钳制。在蒲松龄的一生中,著名的文字狱案就有七起:顺治九年程可则的试策案、康熙元年金人瑞的哭庙案、康熙二年庄廷珑的《明史》案、康熙六年沈天南诗集案、康熙七年即墨黄培案、康熙二十六年朱方旦密书案和康熙五十年戴名世的《南山集》案。清王朝对文字狱的处分是残酷无情的,哪怕是大名人,也照样格杀勿论,而且肆意株连。处在这样背景下的蒲松龄,受文字狱阴影的威胁,只能借笔于牛鬼蛇神来表达他对当时社会腐败黑暗的批判,给我们留下了一部寄寓孤愤的《聊斋》名著。(2013-03-16)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