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罗大论:小儿脾虚、脾胃不和、积食的辨别

(2017-11-15 14:58:01)
分类: 中医
本文摘自罗大论《脾虚的孩子不长个、胃口差、爱感冒》

脾阴虚的表现:


孩子的下眼袋比较大,有些发红紫色,这是典型的脾阴虚。

孩子嘴唇鲜红,喜欢吃肉也是脾阴虚。

阴虚会生内热,体内会有虚火,人会烦躁就爱生气。肝气不舒的时候也会莫明发火。

孩子阴虚:晚上睡觉爱盗汗,平常脾气大、心烦、手脚心热、大便干燥,舌头红、舌苔薄、嘴唇鲜红。

阴虚的人会出现咽喉干燥、想喝凉水、眼睛干热、手脚心热等热症。

 

脾阴不足的诊断指征:


1孩子舌头很红,舌苔很薄,或者没有舌苔;

2嘴唇鲜红、嘴角嘴唇干裂;

3手脚心热、潮热;

4睡觉盗汗;5眼干、口干、想喝凉东西

6大便干燥。

肺阴不足,两颧发红。

孩子经常外感的原因是因为吃肉太多,经常积食,导致脾胃虚弱。

脾虚的孩子贫血、脸色差,脸色苍白,仔细看苍白中还透着铁青。嘴唇周围有一圈淡淡的青色。

脾虚的人,下眼袋会大,眼袋发红,甚至发紫,颜色发深。

舌头中间对应的是脾胃,如果这里的舌苔厚,说明孩子有积食。

 

脾阳虚的症状:


1、下眼袋大,但是不发红,颜色是淡的。

2、嘴唇不是鲜红的,颜色是正常或者发白。

3、舌头淡白,舌苔上往往布满齿痕。

4、怕冷,白天一动就出汗,气喘,四肢无力,少气懒言,精神状态萎靡。

5、大便溏泻,不成形。

6、吃完饭就肚子胀,同时身体很容易浮肿。

7、常常有鼻炎、打喷嚏等情况,非常容易受寒感冒。


积食的症状:


1、口气臭秽;

2、大便比较臭;

3、大便的频次、质量改变

4、舌苔会变厚

5、嘴唇这几天突然变的很红

6、脸容易出现发红的情况

7、食欲紊乱

8、晚上睡觉不踏实

9、感冒后容易咽喉肿痛

10、饭后肚子胀痛、腹泻

 

孩子积食后,除了喝焦山楂熬的水外,还可以给孩子喝萝卜汤。

萝卜片煮水对上焦有热效果特别好。


 


    孩子脾阳虚症状:


    (1)下眼袋大,但是不发红,颜色是淡的。

    (2)嘴唇不是鲜红的,颜色是正常或者发白。

    (3)舌头淡白,舌苔上往往布满齿痕(牙印)。

    (4)怕冷,白天一动就出汗,气喘,四肢无力,少气懒言,精神状态萎靡。

    (5)大便溏泻,不成形。

    (6)吃完饭就肚子胀,同时身体很容易浮肿。

    (7)常常有鼻炎、打喷嚏等情况,非常容易受寒感冒。


    什么是脾阳虚?脾阳虚的孩子往往是抗生素用得太多了,或者是中药里苦寒的药吃多了,再一个原因就是受了寒,阳气不足,比如经常吃冷饮、吹空调等,导致孩子的脾胃受伤了。这种孩子阳气不足,就会有“冷”的症状,因为他往往是正气不足。

    判断孩子是否脾阳虚,我一般看舌头,如果舌头的颜色是淡白,不是红的,尤其不是鲜红的,颜色比较浅,尤其是舌边上,舌质部分比较白的话,就要怀疑孩子是脾阳不足。

    另外,调理脾阳虚孩子的食疗方可参照我的上一本书《让孩子不发烧、不咳嗽、不积食》p108里的内容。具体食疗方如下:

    配方:太子参、白术、炒白扁豆、芡实各3克,茯苓、山药、莲子肉、薏苡仁各9克。

    做法:1.把这些材料按照比例多买几份,研磨为细粉,搅匀后加入大米粉、糯米粉适量,蒸糕即可。

    2.如果觉得太复杂,将原配料加水,煮开锅,再小火煮40分钟以上,然后稍微放入一点白糖。一天两次,每次一小杯。这个分量适合六岁以上的孩子,按这个比例,吃一周即可。

    叮嘱:具体服用的时候,可以找附近的中医帮忙参考一下。因为这道方子只是一个补脾的思路,而中医补脾的方法还有很多,当地的中医可以据此加减分量,开出最适合您孩子的方子来。


    脾阴虚和脾阳虚的区别


    说到脾阴虚和脾阳虚,很多家长可能还是不能完全理解,这里,我再讲一下它们的区别。

    其实,脾阴虚和脾阳虚正好是一个坐标上的两个极端,脾阴虚是阴虚有热,脾阳虚是阳虚怕冷。阴虚的孩子一感冒就容易发热,阳虚的孩子怕冷,容易受寒,然后打喷嚏、流清鼻涕。这两种情况下的孩子调整的方法也是不一样的。


    给脾阳虚孩子的特效穴位按摩法

    脾阳虚的孩子要按摩阳经的穴位,比如说大椎穴、风池穴等,提升阳气。

    按摩手法就是用手摩擦,用手掌迅速在相关穴位上,沿着经络来回按摩,有的家长说用干毛巾擦就很有效。

    其实大椎穴不管怎么按都会提升阳气,因为它在阳经上。时间上,一般几分钟就行了。要注意不是每天都做,而是孩子受寒以后才做,平时不要没事也去激发孩子的阳气。

    而脾阴虚的孩子平时补脾胃就可以,还要做一做摩腹,对脾胃很有帮助。


    给脾阳虚孩子的中成药

    除了我前面推荐的方子,调理孩子脾阳不足的中成药是补中益气丸,一般吃3到5天就行了。具体的用量,可以按照说明书或者请附近的中医来帮助调整。或者五岁以下的孩子,吃四分之一的量,五岁到十岁的,吃三分之一的量,十岁以上的,可以半量。



 一、脾胃虚


  中医认为,脾和胃实际不是一回事,胃是主受纳的,脾是主运化的,胃在上面,脾在下面。当食物进到口腔以后,经过咀嚼,与唾液混合以后进入胃,在里边又一点点开始磨,这样处理以后的食糜再进入脾,脾彻底把它分解后,就运化到全身,变成了可以满足人体需要的营养。

  1什么是脾虚呢?

  脾虚,就是身体吸收、运化食物的功能出问题了。实际上主要跟我们身体正气不足有关,它会引起营养无法吸收,最终正气不足。

  中医讲很多气,宗气、肺气、肾气等等,它们都和脾胃有关。因为只有脾胃吸收、运化功能正常,才能将吸收的食物营养转化为这些正气。

  2脾虚会出现什么问题呢?

  营养吸收会少,没法运输到全身;

  四肢秉受的营养不足,所以四肢会无力,肌肉会消瘦,因为脾主四肢、主肌肉;

  另外,人的肺气会弱,因为“脾土生肺金”,肺气的来源是脾胃之气生发的,而“肺主皮毛”,那么人体体表的这些防卫系统——皮毛功能就会弱,出现头发没有光泽、掉发、皮肤干黄等症状……

  3胃虚是什么呢?

  胃虚是人受纳食物的功能有问题。比如你吃了东西马上胃就胀,也就是吃不下去了,不能消化了,呕吐、呕酸水等等,这都是胃虚、胃气上逆的表现。


  二、脾胃不和


  1什么是脾胃不和呢?

  脾和胃,都是属于消化系统的,在中医看来,它们本来是相表里的(互为表里的还有肝和胆、心和小肠、肺和大肠、肾和膀胱)。脾胃不和就是脾胃两个不能合作了,本来一个管接受的,另一个是帮助吸收的,但是如果能接受不能吸收,不能运化,不能向全身输动,就是脾胃不和。

  2胃强脾弱

  如果脾胃不和了,比如说胃强脾弱,胃亢进,胃口特别好,特别能吃,但是吃了不吸收,不能运化——脾弱了,吃了就腹泻或者吃了以后肚子越来越胀,这就是胃强脾弱。

  3肝脾不和

  脾胃不和通常还指脾胃与其他脏腑之间不能协调,比如肝气不舒、情绪不好也会引起脾胃不和,严格地说,这种脾胃不和叫做肝脾不和。

  4水土不服

  还有一种情况,是脾胃和外界不合。比如说你突然到了一个地方,水土特别不服,吃了什么东西,喝了比较硬的水,之后后闹肚子,这也叫脾胃不和,是脾胃跟外界不合,跟当地的环境不合。


  三、积食


  1什么是积食呢?

  积食是脾胃虚弱里的一个类型。积食会引起脾胃虚弱,脾胃虚弱又会引起积食,它们之间是互为因果的。

  积食,有的是积在胃,就是吃东西多了,导致胃堵了。比如说孩子吃鸡腿,一下吃了三个,接下来不想吃别的了,有时甚至会往上呕酸水。

  2那么积在脾是什么意思呢?

  当积食长期地积在胃后没有被消除,慢慢地脾就被伤掉了,会给孩子带来更严重的危害。

  如果积在胃里,可能吃点山楂之类的就消掉了,没事了。但是当积在脾以后,脾的功能被伤了,这是经过一个长期过程形成的,是积食发展到后来的更严重后果。

  积食到了这步,孩子总爱腹泻,或者经常大便干燥——大便前边是硬的,后边是软的,不成型;吃一点东西肚子就爱胀,严重的孩子肚子会胀得像球一样。这样的孩子看上去四肢比较消瘦,这是因为肌肉缺乏营养来源了,然后会没有力气,经常出汗、气喘等等。都是因为脾功能受伤了,运化不了食物,全部堵在那了。

  脾积是长期形成的,因为胃积一两次,是不会导致身体状况改变的。如果脾伤了以后,积在脾的表现可能没有积在胃那么明显。如果积在胃,会出现一些比较突出的症状,比如口中味道大、突然食欲不振,甚至呕吐酸水未消化食物等。

  积在脾,却往往是慢性的过程,在不知不觉中,慢慢开始变得虚弱,正气不足。因为不是突然出现的,往往没有胃积那么明显,但脾积伤害孩子会更严重一些。


  四、三种情况的关系


  总的说来,脾胃虚、脾胃不和、积食对孩子身心的影响都比较大。一般来讲,在孩子身上出现的毛病,由积食引起的多,最后会导致脾胃不和、脾虚。

  如果孩子脾虚,家长一定要特别予以重视。因为脾虚已经是进入一种慢性疾病的状态了,而普通的积食多是急症,只要一消,可能第二天就好了。但脾虚不会是今天补,明天就好的,它要一点一点地调养。

  分清楚这三者之间的差别和关系,对我们如何调理好孩子的身体有很重要的意义。家长只有能够清楚分辨孩子处于什么状态,才能对症及时调理。

  想要了解更多有趣且实用的健康知识,点击上方关注我们吧~



脾虚的孩子吃什么补脾好


    什么食物补脾益气、开胃消食


  脾虚的孩子要吃具有补脾益气、开胃消食的食品,如粳米、灿米、锅巴、薏米(薏苡仁)、西米、南瓜、熟藕、山药、莲子肉、扁豆、栗子、红薯(番薯/ 地瓜)、红枣、马铃薯、香菇、银耳、胡萝卜、牛肉、牛肚、鲈鱼、葡萄,等等。大家可以多关注范志红老师的书或者博客,她是从营养学的角度给出适合各种人群吃的食物,也非常可信。

  这其中我最推荐的是经常给孩子熬粳米粥喝。粳米是大米的一种,米粒是椭圆形或圆形的,不像籼米那么长,也不像糯米那么粘。古人认为粳米能益脾胃,除烦渴。《本草经疏》里讲粳米“虽专主脾胃,而五脏生气,血脉精髓,因之以充溢,周身筋骨肌肉皮肤,因之而强健”。所以粳米特别适合用来调理脾胃。

  家长每天早晨给孩子喝一碗现熬的粳米粥,对孩子的身体发育能起到很好的作用。特别是粥熬好后上面漂浮的那层米油,对身体有很好的补益效果,所以很多时候家里有人生病了,特别是孩子或老人生病了,不爱吃东西,我们就给他们喝米油,能让他们尽快好起来。

  现代食品加工方面,各种烹制方法都有了,为了味道好,几乎什么办法都想了,各种猛料都填进去了,我经常看到,某某秘制的食物,是祖传的用了几十味中药如何炮制的,我一看就觉得这个东西不能吃了,我开方子都力图药味少呢,敢情这儿是不怕多,越多越好啊!

  这里面,以香燥性热的调料居多,这些东西吃进去,也一定会影响我们的身体的。

  调理孩子的脾胃,还一定要给他吃营养丰富的五谷杂粮,吃应季、应地的瓜果蔬菜。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