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数学学情分析

(2012-12-26 10:49:01)
标签:

小课题

分类: 【XKT】附件成果

数学学情分析

                                                                         执笔人:刘轩

    在多数学生眼里数学是非常难理解的一门学科。尤其是课改之后对新旧教材的整合,不少师生都存在无数的抱怨。学生是学不明白不想学,而教师则反映教材太过简化怕学生不明白,把很多旧教材的内容无限制的加到新教材中,结果导致事与愿违。

    我们常常会看到这样一种现象:不少同学整天忙着做作业,什么“课后练习”、“单元测试”、“升学练兵”,手头资料一大堆,习题做了好几本,但学习成绩就是提不高,考试成绩不理想,这是因为学生的知识掌握不牢,计算和思维能力不够导致的。学生做题易急躁,有的为了贪多求快,用一目十行的方式,飞毛腿的速度在草纸上乱七八糟就近做题,有的还甚至不用草纸,口算得结果。如今电脑、计算机、手机等功能齐全,还怕计算出错吗?所以,学生们对于计算早就有了应对措施,有了依赖性,自然对于计算就不重视了。这些想法都会影响到学生对学习的认知和态度,造成了计算能力的低下。还有为数不少的有的同学想靠几天“冲刺”一蹴而就,有的取得一点成绩便洋洋自得,遇到挫折又一蹶不振.要知道学习是一个长期的巩固旧知识、发现新知识的积累过程,决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囫囵吞枣式的学习只能导致成绩越来越差。

    在初中的时候大多数是成绩较好的学生,在老师眼里、家长眼里,就是优秀人才。于是,平时严加看管,加紧训练,反复做题,把课本上的知识点重复了无数遍,熟练了,就有了答题套路,成绩也就提高了。到了高中,科目多,内容多,课程排得满满的,一课紧跟一课,知识点在不断更新。全都是陌生的知识,学校也没有安排巩固复习的固定时间,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之余自己挤时间对知识进行梳理和巩固,否则,所学的东西就会忘记。自觉的同学会利用早晚自习时间、星期天、节假日等加紧学习,做好预习工作和复习工作;而很多同学,课前不预习,课后不复习,上课还打瞌睡。对待作业,不能独立完成,要么跟同桌商量着完成;要么翻开课本照着例题做;要么边做边看答案,随时改正错误;要么干脆,拿别人的作业抄一下。无论哪种情况,都是学生自觉性太差的表现。这样导致的结果是,平时看着还不错,一上考场,错误百出。久而久之形成了一个不良循环。

    如何能改善这一不良循环导致的不良结果?我认为需要做以下工作

   1、加强心里指导和学法指导。正确疏导学生懒惰,不想学,没信心的心理障碍,要给与一定的希望一定的信心,让他知道只要努力就一定会后好的收获。除了培养信心外,还需要有严格的良好的学习习惯。包括制定计划、课前自学、专心上课、及时复习、独立作业、解决疑难、系统小结和课外学习几个方面.制定计划使学习目的明确,时间安排合理,不慌不忙,稳扎稳打,它是推动学生主动学习和克服困难的内在动力.但计划一定要切实可行,既有长远打算,又有短期安排,执行过程中严格要求自己,磨炼学习意志,循序渐进,坚持不懈。最重要的一条就是熟练。基本功扎实,阅读、书写、运算技能达到了自动化或半自动化的熟练程度。这样就会降低错误率,提高成绩。

   2、加强预习工作。学习数学一定要讲究“活”,只看书不做题不行,埋头做题不总结积累不行,对课本知识既要能钻进去,又要能跳出来,结合自身特点,寻找最佳学习方法。怎样才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做到华罗庚先生倡导的“由薄到厚”和“由厚到薄”的学习过程?实际上只需先认真预习教材,先认识并了解所要学习的内容,从抽象到具体,分析知识到掌握知识。打有准备的仗,才能有机会赢。

   3、加强辅导,化解分化点如前所述初中数学中易分化的地方多,这些地方一般都有方法新、难度大、灵活性强等特点.对易分化的地方教师应当采取多次反复,加强辅导,开辟专题讲座,指导阅读参考书等方法,将出现的错误提出来让学生议一议,充分展示他们的思维过程,通过变式练习,提高他们的鉴赏能力,以达到灵活掌握知识、运用知识的目的。 而“数学思维能力的研究”就是较好的途径,通过开展课题研究,能达到:(1)能力的培养。(2)模式的创新。(3)课堂教学中数学创新思维培养。(4)注重“变式”练习,减轻作业负担,让学生在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中开阔思路、提高能力。

我相信,只要学生和老师共同努力,老师积极引导,扎实规范学生的学习行为,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计算习惯,同学们的计算能力就一定会提高,同学们的学习热情就一定会高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学情分析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