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安期寿枣图》感悟我国古代之仙风禅流
摘
要:本文据《史记》及相关典籍记载,对《安期寿枣图》[1]涉及历史人物、宗教传说、文化形态、社会背景及图像造型风格进行多维审视;“安期寿枣”传说源远流长,以绘画存世迄今尚见仅此一幅。上款署“梁楷”墨题,若定为早期“细笔”之作,目前尚缺乏实证。然其笔痕墨路间散发的仙风禅流,意味深长。以图为证,从美术学角度探究其历史人文内涵,艺术表现方式,并阐释古代写意绘画传递的精神旨向。文中所述为个人初步论断,在此抛砖,以引方家之玉。
关键词:《安期寿枣图》;安期生;道教传说;以禅入画
遁入空门吟长风 ——南宋佚名《寒山拾得行吟图》研探
摘
要:西安美术学院收藏佚名《寒山拾得行吟图》,上钤有三位历史著名人物的收藏印章。笔者从画作的艺术表现入手,对图像造型的风格特征及绢质材料等综合因素进行考证,我们初步认定这是一幅南宋时期的作品,具有珍贵的收藏价值和一定的学术研究空间。
关键词:南宋绘画;寒山;拾得;吴带当风
一叶轻舟寄此身——吴镇《真逸岩居图》(传)艺术情境解读
摘
要:元代吴镇巨制《真逸岩居图》(传),构图气魄宏大,雄浑阔远,散发盎然古意,极具道家境相。从笔墨表现看,此画具有元代绘画的典型特征。吴镇深受庄子思想影响,技法容纳南宋骨体,又趋于清润温和。对照画上题字年代,此图是否是他在杭州的艺术绝唱,还有待新的考据实证去进一步确证。
关键词:元代;吴镇;《真逸岩居图》;
渔隐题材
洗尽铅华不著妆——从人生价值格趣品读钱选《白梅寒雀图》
摘
要:钱选的绘画艺术,在宋、元易祚时期具有特殊的文化意义。“人生价值格趣”不仅展示其独立人格的内在修为,而且反映了作者对历史主流文化的认同感,以及艺术表现风格、审美价值判断等精神性指向。钱选虽与赵孟頫一野一朝,但各自的艺术实践所蕴涵“道”、“艺”的价值旨要异曲同工,历史定位殊途而归,作品风貌已显文人画之端倪。《白梅寒雀图》横卷技艺精湛,煜熠传神,尤具是那“洗尽铅华不著妆”的风采。
关键词:钱选;白梅寒雀图;价值格趣;赵孟頫;文人画;人格精神
秀水灵山映天光——读明人佚名画作《水村集》的情境联想
摘
要:这是由一幅明代佚名画作《水村集》引出的平和、轻松的思絮。静心观望,按图对景;今昔遥感,尽情想象。读古画其实就是和古人进行对话,在情境联想中欣赏图像本身的魅力,并能在审美游思中沉淀浮躁的欲望,在世俗存在中过滤膨胀的杂念,让身心回归精神的田园,浸沐岁月凝固的澄明天光。
关键词:《水村集》;心灵回归;地缘风情;明代绘画
长天远水读不尽——吴道苏《古溪采石图》地缘风情赏析
摘
要:《古溪采石图》场景开阔,内蕴深长。山水地缘中隐伏着历史、人文信息,“采石”活动只作为古溪长卷的点题。吴道苏灵活运用传统山水画“三远”相互交织、虚实相生的空间分布的表现手法,巧妙融合了文人画的清雅澹远与风俗画之醇浓亲和,形成景随步移、通幅皆成妙境的诗画意象。面对这幅名不见经传画家的画作,引发我们探赜其内在奥秘的浓厚兴趣。
关键词:吴道苏
休宁
榆村
辛峰塔
王醇
山水画图像的文化符号——明佚名《云山深处听琴图》的审美特性
摘
要:中国山水画图像具有“存形”、“立意”的双重特性。存形映现目之所及的客观存在,立意昭示作者的主观意识及精神诉求。本文通过对《云山深处听琴图》意象生成的多向度探究,解读明代山水画所内含古琴这一文化符号的诠释并感悟其独特的精神底蕴。
关键词:明代山水画;《云山深处听琴图》;黄葆钺;文化符号
感木之近望天远——读《东皋静思图》简述蓝瑛的林泉理想
摘
要:明代画家蓝瑛穷年以笔墨摹古,与大师对话,接引心灵;和先贤交流,感悟空间。绘画摆脱客观物象的束缚,将目之所见化为心中之愿,把自然之美转化为艺术图像,古意和生机同在,形色与境相共存。赏读其作,依然能感受他的林泉理想与人性辉光。
关键词:《东皋静思图》;蓝瑛;延青阁;形、神、道、教
无涯妙道皆古意——品读《蓝瑛法古山水册》
摘
要:蓝瑛[1]存世画作颇丰,但完整成套的法古册页目前并不多见。这套晚年册页(十二幅)是其撷萃古贤英华,尊崇传统的心境写照,对于深入研究他的艺术成就及在画史上的地位,增加了新的珍贵史料。他崇古、仿古的执著信念对于当下画坛缺乏传统根基的笔墨“创新”形成殊观,具有一定矫枉过正的参照作用。
关键词:蓝瑛;法古山水册;仿古精神;笔墨创新
循径入道品画图——再读《蓝瑛法古山水册》
摘
要:本文将蓝瑛对古典山水画的传承形态放在当时大时代的文化语境中进行解读,认为其回归“复古”的创作,是心灵感悟的透彻体认。他把画意引入诗“兴”的情境,不仅昭示了意象审美具有的无限可能性,也符合文人画笔墨表现的写意之道。
关键词:与古为新;图式;意象过程
图谋而得意 ——从戴进《秋山访友图》探寻山水画的“分景”路径
摘
要:本文从哲学思维的角度,分析“浙派”之首戴进《秋山访友图》的艺术创作方法,探寻传统山水画表现中存在的“分景”[1]路径。并尝试从现代图像学角度进行解读,认为它既是创作表现与观赏心理相互关联、不可分离的动态样式,又是构图取景和笔墨造型整体布局、细部解析的静态体验。其艺术表现过程契合传统中国文化的精神意象,进而探讨传统山水画诗化“造境”这一审美核心问题。
关键词:戴进;分景;意象思维;图像学;符号;造境
静穆 清虚
浑沦——品读龚贤《峰峦台阁图》中的意象“造境”
摘
要:龚贤[1]的山水画黑墨浑沦,素色凝重,意象“造境”静穆清虚。他将内敛的“心中之境”引向发散的“画中之景”,在移情观照中互融相彰。从创作与欣赏双向流程品读《峰峦台阁图》,不仅契合传统国画的本体核心,又初具现代水墨的审美观念,同时使我们望见其中一道寓心于情的人格风景。
关键词:龚贤;意象;
造境; 黑龚;
心中之境;
画中之景;人格风景
心灵图像的至高境界——八大山人花鸟画的独异风格
摘
要:朱耷,这位晚明宗室的末路王孙,江山易祚,身心陷入无法逃避的尴尬。他弱冠为僧,花甲还俗,依旧身处“江山满目非吾土”的境地。在时代转换的凄风苦雨中,手挥
柔毫,将内心的隐痛转化为艺术的快意。他的绘画笔路逸形,风格独异,在清初画坛高耸起书画双绝的标杆,完成了艺术创造者自我的精神成全。
关键词:八大山人;独异风格;心灵图像;图像学
山水之道的自我跨越——读《白日翳苍松》兼论石涛“北京时期”的绘画艺术
摘
要:石涛(1630—?)《白日翳苍松》为纸本水墨画、浅绛设色,立轴,图幅纵63.0厘米,横
36.2厘米,现藏西安美术学院图书馆,编入2009年由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历代绘画·西安美术学院珍藏》上卷,创作时间为1690年,成画地点是北京的“且憨斋”。
关键词:《白日翳苍松》;石涛;北京时期;且憨斋;截取法
跨越时空的心灵对话——解读王翚的二幅意笔仿古画
摘
要:西安美术学院藏王翚仿赵孟頫《溪山春晓图》和仿王维《关山雪霁图》,赵、王所作的两幅原作虽已无存于世,我们仍然可通过对王翚意笔仿古画的解读,间接体悟两位大师作品包容的山水诗画意象,内蕴深邃的传统审美意识。
关键词:《溪山春晓图》;《关山雪霁图》;王翚;意笔仿古画;
缘物起兴
隽永如斯 ——李鱓《农桑闲秋图》审美情境探赜
摘
要:本文解读李鱓的绘画艺术,循行画家创作“缘物起兴”之径,把自然物象转换成视觉意象,通过移情观照及对作品审美情境的主观联想,在欣赏过程中拓展作品的内涵意蕴。
关键词:李鱓;《农桑闲秋图》;缘物起兴;审美情境;内含意蕴
水墨古淡写本真 ——浅议郑夑对李鱓绘画的评价
摘
要:本文比照李鱓《疏柳芙蓉图》形诸笔墨,重点分析郑燮对李鱓绘画的评语。以图像实证引出艺术创作“价值格趣”命题,进而探究审美心理体验与笔墨造型、时代风尚与个性气质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李鱓;《疏柳芙蓉图》;郑燮;审美心理体验;价值格趣
笔径融通
境象独异——以袁江《汉宫春晓》《秋望山行》举隅
摘
要:清代著名画家袁江的界画师承宋法,对传统造型融会贯通,所绘图像别有风规。既能对山川传神写照,又可凭想象置景造境,充实了界画的内涵意致,拓展了中国画视觉的审美境象。本文以西安美术学院收藏的袁江两幅时间跨度二十五年的作品为例,循览袁江画作造型演变的艺术路径,探究他传承与创新内涵的文化价值。
关键词:袁江;界画;《汉宫春晓》;《秋望山行》
院体的变调——方琮《亭庐留览图》的艺术分析
摘
要:方琮[1]为清代宫廷画家,他的作品著录于《石渠宝笈》,多达四十八件,大都是为皇家应景之作。在院体风格一统天下的“如意馆”内,其部分作品逸格高古、韵致清新。《亭庐留览图》风貌自然、笔法精谨。从图中作为精神意象的樗树散发出的写生气息,我们感到他并没有囿于院体的局限,难能可贵。
关键词:方琮;院体;《亭庐留览图》;樗树
妙笔挥来意不群——晚清山水画家王岱《金城十景册》赏读
摘
要:
晚清兰州山水画名家王岱师承唐琏,作品多写陇右名胜,别有风致。西安美术学院图书馆收藏《金城十景册》,展示作者独特的笔墨语言,将南北差异的地缘因素,糅合一体,既彰显北地雄奇,又援引南域秀润,笔墨精湛,素简清雅,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
关键词:《金城十景册》;王岱;唐琏;地缘文化
凝眸览古
沉博有容——西安美术学院收藏绘画简述
摘
要:西安美术学院历经半个多世纪收藏的古代及近现代绘画作品,数量宏富,名家众多,题材广泛,形式多样。囊括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可谓是一部综合了历史宗教、民俗文化、地缘风情、造型艺术形象的教科书。
关键词:西安美术学院藏画;考证;释文;以藏品鉴;以藏促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