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行论试题
(2015-08-17 15:28:45)
标签:
佛学 |
分类: 入行 |
一、名词解释(10分,共5题,每题2分)
世俗菩提心: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就是世俗菩提心,它可以在我们世俗人的心里产生。
证法:佛教的很多仪式对众生心的利益还是非常大的,但是,只有在人生的相续中生起教法的内容,为了增上自己的菩提心而继续修持,就叫做证法。
顺现法受业:是指今生造的罪业,今生就要受果报。
正念:就是念念不忘善法。
他胜罪:第一条,以贪心来自赞毁他;第二条,以吝啬心不作财法布施;第三条,以嗔恨心损害别人,而且不愿意接受别人的忏悔;第四条,以愚昧无知的心舍弃释迦牟尼佛的教法,自己独创一些虚假的法,并宣扬说:“我的教法如何如何有利”,这是犯了菩提戒。
二、颂词解释(20分,共5题,每题4分)
1、若不知此心,奥秘法中尊,求乐或避苦,无义终漂泊。
答:假如我们没有认识到一切诸法中最根本的就是了知心的奥秘,那纵然努力追求快乐,避免痛苦,仍免不了无义地于三界中漂泊。
2、菩萨戒堕中,此罪最严重,因彼心若生,将损众生利。
答:舍弃菩提心是菩萨戒堕罪中最严重的,无论是十八种堕罪也好,四种根本罪也好,没有一个能比得上它的,如果舍弃了菩提心,产生了“我从此以后不再饶益众生,不学大乘佛法了”的恶分别念,势必直接或间接损害饶益有情的行为。
3、尽力遍观察,此若狂象心,紧系念法柱,已栓未知否?
答:我们应以正知尽心尽力地观察心的这只狂象,是否紧栓在修持菩提心,意念善法的柱子上了,如果离开了正法的柱子,定会给自他带来无比的痛苦和危害。
4、所有众过失,种种诸罪恶,彼皆缘所生,全然非自力。
答:总而言之,贪嗔等烦恼的所有过失,以及由它引发的自性罪和佛制罪,全部是依靠因缘所产生,无因生或者依靠自力而生的现象根本没有。
5、是故世尊说,人身极难得,如海中盲龟,颈入轭本孔。
答:大慈大悲的佛陀在《杂阿含经》、《花丛经》等大乘经典中,通过比喻进行了宣说:如果整个三千大千世界变成一个大汪洋,汪洋底下有只双目失明的盲龟,一百年才浮出海面一次,而海面上有一个具小孔的木轭,木轭被风吹动四处漂荡,没有固定的位置。假设盲龟浮出海面时,龟颈正好进入木轭孔,这种机会不能说永远没有,否则从因明的角度而言,没有真实的理据,就是相似的因。既然它是一种“不定”,也有可能相遇,那人身比这还要难得。
三、填空题(10分,共10空,每空1分)
1、大乘佛子的三种学处是严禁恶行戒、摄集善法戒、饶益有情戒。
2、菩提心应该具备以大悲心来缘众生、以智慧来缘众生获得佛果两个条件。
3、我们应以正知、正念来护持戒律。
5、听法时,应远离耳根不专注、心不专注、杂烦恼三种过失。
四单项选择题(10分,共10题,每题1分)
1、短暂人生中,我们依靠B
A、供养福田
2、C
A、阿罗汉
3、佛法兴盛的标志是C
A、居士多
4、不放逸的本体是A
A、三门谨慎取舍
5、衡量自己修造正确的标准是
A、烦恼减少
6、嗔恨心的因是D
A、怨敌
7、由于力量微弱,而不一定感受到异熟果报的业,叫做C
A、作业而不积业
8、不属于闻法四想的是B
A、于自己作病人
9、“皈依之福德,若其具色相,遍满虚空界,彼将胜虚空”这一教证,出自C
A、日藏经
10、修行人应保持威信寂静,并不是为了D
A、防止干扰他人
五,多项选择题,多选、少选均不得分。(10分,共10题,每题1分)
1、根据《入行论》的观点,传授菩萨戒的上师应具备B、C条件。
A、精通大乘佛法
2、若要生起珍贵的菩提心,在加行阶段首先应当做A。
A、供养
3、噶当派的大德在修心时,需要具足A、B、C、D条件。
A、意乐强烈
4、按《宝性论》的观点,出生大乘佛子的因是A、B、C、D。
A、对大乘有信心
5、属于闻法六垢的有A、C、D。
A、不起信心
6、若要生起菩萨戒体,需要具足A、B、D条件。
A、悲心
7、皈依三宝以后,不应做的戒律是A、C、D。
A、害众生
8、包括在五部大论中的有B。
A、量理宝藏论
9、具备正念有A、B、C、D等功德。
A、阻止烦恼
10、以下属于邪命的有B。
A、浪费信财
六、判断改错题(10分,共5题,每题2分,若错误请说明理由)
1、利益众生与获得佛果比起来,获得佛果更为重要。(×)
利益众生比获得佛果更为重要。
2、如果真心真意随喜别人的善举,就能得到同等的功德。(√)
3所谓的修行,就是把闻思的道理一直在相续中串习。(×)
所谓修行,就是以正知正念的道理来修正自己的行为。
4、决定胜,是指行持善法决定会获得善趣安乐。(×)
决定胜,是指行持善法决定会获得佛或菩萨的果位。
5、身体是心的因,因为身体受损时,心也有所改变。(×)
心的近取因是心,身体是心的俱有缘。
七、简答题(20分,共4题,每题5分)
1、怎样在自相续中生起正念?请从内缘、外缘两个角度回答。
答:能起正念的因分别为外缘和内缘。
若想真实生起正念,外缘要恒常恭恭敬敬以三种方式来依止上师;内在因缘则始终要作意。
2、外境的苦害,对修行有帮助还是有障碍?请具体说明。
答:有帮助。发了菩提心的人,虽然在修行的过程中会遇到一些灾难、疾病、痛苦、挫折,但他并不象凡夫人那样一遇到违缘善心就退了反而自己的善心与日俱增,蒸蒸日上,一直都不会退失。这一点,从《释尊广传》中可以看出来:菩萨在生生世世中,哪怕是遇到了生命危险,也不会退失菩提心。所以,对发了菩提心的人而言,就算遇到了再大的痛苦,自相续中的善法也会越来越增长。
3、一切都是如幻如化,嗔心也是幻化,为什么还要去除嗔恚呢?
答:在胜义谛当中,万法没有实质可言,但凡夫人元始以来被无明所蔽,相续中具有浓厚的实执习气,在他们面前,敌人是真实存在的,生嗔者自己是真实存在的,嗔恨的本体,作用也是真实存在的,故应断除这种嗔恨心,否则会如同前面所讲,嗔恨能摧毁千劫所积累的资粮,来也是堕入恶趣,感受无边痛苦。
4、佛陀断尽了贪心,为什么还要我们的供养?
答:一方面可以断除自相续中的吝啬心和贪心,另一方面,依靠这种方式供养十方诸佛菩萨等殊胜对境,能很快圆满自己的福德资粮和智慧资粮。
八、论述题(20分,共4题,每题5分)
1、有些人说:“当初我不知道被守持菩提心这么难,戒条又有这么多,我现在不发心了。”对此你是如何看待的?请从两方面分析。
答:不能退。假如你现在要退,那在生生世世中都得不到善趣的快乐,这也是前面所讲的道理。其次,你没有必要退,前辈的高僧大德都是依靠菩提心而成就的,虽然表面上看来度无量众生确实困难,但这种发心的力量非常强大。
2、相续中若有菩提心,可令自、他皆大欢喜。请概括阐明其理由。
答:菩提心能使无量的众生得到安乐,这一点是从三方面来疾首阐述的:菩提心具有大慈心,又具有大悲心,还有大智慧。
所谓“大慈心”,就是愿众生获得快乐的一种心态,通过布施,持戒等满足无量众生,让他们获得暂时和究竟的快乐。所谓“大悲心”,就是愿众生离开痛苦的一种心态。所谓“大智慧”,就是指众生根本不知道取舍,不要说空性的甚深教言,就连名言中的前世后世,业果因都不懂,非常可怜。
3、请从所毁、能毁、摧毁方式三方面,具体分析一嗔能毁千劫施供等善要之理。
答:关于所摧毁的善根、能摧毁的嗔恨心以及如何摧毁的方式这三方面,诸位高僧大德也持不同观点,但在这里,我们主要依据无著菩萨在《善说海》中的说法:
一、所毁:一般来说,所摧毁的善根有三种:1、随福德分善:未以大小乘的方便和智慧所摄持的善根;2、小乘随解脱分善:以小乘人无我所摄持的善根;3、大乘随解脱分善:以大乘智慧和方便所摄持的善根。这三种善根当中,所摧毁的善根是第一种,也就是未以智慧和方便摄持的善根。
二、能毁:能摧毁的嗔恨心是什么样呢?主要是对严厉的对境,如发菩提心的上师或发菩提心的菩萨,生起极为强烈猛烈的嗔恚之心,生起后也无有后悔心等对治法。具足这三个条件的话,就是能摧毁之嗔恨心。
平时我们对有些人生嗔恨心,如果程度不是特别猛烈,再加上嗔恨心还没结束前,自己觉得非常惭愧,马上生起忏悔心,也不一定摧毁所有的善根。因此,按照无著菩萨的观点来详细衡量,这也并不是特别容易发生的事情。
三、摧毁方式:嗔恨心以什么方式来摧毁善根呢?有些论师认为:并不是从根本上摧毁种子,而是压服下一辈子马上感受的顺次生受业,转变为顺后生受业。同时,他们引用罗睺罗尊者的教证说,本来马上要成熟的善根,会拖延到别的时间去,不一定从根本上断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