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中医宝库的金钥匙
(2014-02-01 13:46:28)
标签:
中医经典传统文化黄帝内经《伤寒论》 |
分类: 河洛文化 |
史蒂芬·威廉·霍金,当代最重要的广义相对论和宇宙论家,被称为有史以来最杰出的科学家之一。他担任的职务是剑桥大学有史以来最为崇高的教授职务,那是牛顿和狄拉克担任过的卢卡逊数学教授。他拥有几个荣誉学位,是英国皇家学会会员。他研究的课题,就是宇宙的形成和演变。
他的大爆炸理论认为,浩瀚的宇宙是从一个直径只有一根头发丝的一百万亿亿亿分之一的一个原点大爆炸而来的,并仍然处于不断的膨胀中。2003年,霍金向全世界宣布放弃对宇宙终极真理的研究。对此,他引用了英国的一位著名文学家的语言说道:“宇宙比我想象的不可思议还要不可思议。”
这位享誉世界的大科学可能怎么也想不到的是,在两千多年前,古人对他被迫放弃的研究课题却早已经给出了完美的终极答案。
在中国,有一个叫老子的哲学家,在他的《道德经》里写到:天下万物生於有,有生於无。
在印度,有一个乔达摩悉达多的太子,7岁研习经典,29岁舍弃人间荣华富贵出家修行,35岁在菩提树下悟道,世人尊称释迦摩尼佛。此后佛祖讲经说法49年,穷其毕生精力向人们来说明他明彻的宇宙人生真相。
2009年,在世界第二届佛教论坛上,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前校长朱清时院士发表了题为《物理学步入禅境:缘起性空》的论文。在文章的末尾,作者写道:“科学家千辛万苦爬到山顶时,佛学大师已经在此等候多时了!”
在医学领域,现代医学借助日益先进的科学仪器,在实验室里好一阵忙活,虽然事事以小白鼠马首是瞻,但除了不断涌现的令人莫名其妙的疾病名称,在治疗上却止步不前,越来越多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却被现代医学宣判为了不治之症,束手无策,只能依靠拆东墙补西墙的终身服用药物控制症状,顾此失彼的来维持人的生命延续。
和霍金的境况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是,同样在两千多年前,在中国的战国时代,源于轩辕黄帝的中医理论集结成书,这就是被西方人称为东方百科全书的《黄帝内经》。和现代医学在实验室里,在小白鼠身上下力气截然相反的是,在这部书里,老祖宗以人为本,从太阳系着手,以整个银河系为参照,从天人合一的高度来说明人体的生理和病理,指导人们的养生保健及疾病的治疗之道。
不过和佛祖讲经说法的遭遇相似,经典所揭示的宇宙和人生的真相对普通人来说太难以理解和接受了,简直不可思议。以至于在佛教,人们觉得用“智慧”二字都难以形容了,就称之为“般若”。对《黄帝内经》,人们同样是奉为尊经,历代成名医家必读必学的内容,但是对其深奥的内涵,却始终难以弄的明明白白,理解的透透彻彻。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和佛经不尽相同的是,《黄帝内经》终究还不是终极之作,她的产生和发展还有着更为深厚的渊源。
早在六千年前或者更远的一万年前的上古时代,华夏大地上就出现了一个划时代的大圣人——伏羲。被称为人文初祖的伏羲氏,法则天赐圣物河图洛书,仰观天文,俯察地理,旁及万物,近取人身,一画开天,从而创造出了华夏文化,这才是中华文明的源头。也就是说,华夏文化从发源之初就把人看作是与天地一体的。所以说,中医的理论,天人合一的观念不是孤立存在的,和整个华夏文明传统文化是息息相关的。那么为什么《黄帝内经》至今对人们仍然是一个谜团呢?就是这中间缺少了桥梁,人们缺少了解读经典所必需的工具,也就是中华文明源头的这些,至今仍被许多人视为传说和迷信的宝贵财富。
所以说到了汉代,当张仲景完全明了《黄帝内经》精髓所在的时候,就创作了《伤寒杂病论》。因为《黄帝内经》作为中医理论的奠基之作,作为具体的治疗手段来说,从表面上看貌似是有失偏颇的,很多人会感觉无法可依,无从下手。因为只有那么几个简单的方剂,更多的是指导性的原则性的东西。但是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成书后同样成为了谜团。虽然张仲景的作品,和《黄帝内经》相比已经有了天壤之别,把各个病证方药分条陈列,但是因为和《黄帝内经》一样,作者同样是把中华文明源头的那些精髓,作为理论依据和创作工具,而没有用文字在书面上显现出来的。这对后世学者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障碍,人们至今甚至连书中的概念都搞不明白。
所以说作为中医的经典著作,无论是《黄帝内经》还是《伤寒论》,在他们文字彰显的用的背后都隐藏着一个深层的体的东西。而作为文明的起源,书不尽言言不尽意,上古圣人以画示人以大道。而这些看似简单至极的无字天书的内容,才正是我们解读这些中医经典必不可少的基础和工具。
所以说佛法讲到极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这个才是万象纷呈的娑婆世界的根源真相。
同样中医学到极致,就是1234九数,就是一阴一阳两画。所谓大道至简,这些看似简单无比的阴阳术数,才是中医理论的根源所在,才是解开中医经典的秘密武器,才是真正打开中医宝库大门的金钥匙。挖不到根源,找不到钥匙,即如再过一千年,中医仍将是一个谜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