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四有”体育课堂,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河南省推行强化体育课主题教研与实践活动
(2019-08-28 17:30:26)
2016年,教育部发布《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2017年,普通高中各学科课程标准基于该核心素养体系和学科价值,凝练出本学科核心素养体系,学校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宗旨更加突显,育人目标更加明确。作为学校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体育与健康课程(以下简称体育课程),如何通过课程的独特价值,发展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已成为广大体育教师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和紧迫任务。按照十八大三中全会提出的“强化体育课与课外锻炼,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的要求,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16〕27号)提出的“以培养学生兴趣、养成锻炼习惯、掌握运动技能、增强学生体质为主线,完善国家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建立大中小学体育课程衔接体系”精神,河南省基础教育教研室在全面分析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和体育教学价值、特点的基础上,提出并实施“打造‘四有’体育课堂,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主题教研与实践活动,对中小学体育教学提出新的要求和实践重点,试图在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与体育课堂教学之间寻求途径,在先进课程理念与具体教学行为之间搭建桥梁,为强化体育课堂教学,提高体育教学质量构建新的切入点和增长点。
一、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是新时代体育教学的中心使命
1.迎接中心使命,正视存在问题
体育课程是学校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构成,在发展学生核心素养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如《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在“健康生活”素养中有“掌握适合自身的运动方法和技能”的表述,毫无疑问,这一素养唯有通过体育课程才能得以实现。普通高中体育课程标准构建了“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三位一体的学科核心素养体系,如何通过体育课堂教学促进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成为新时代体育教学的中心使命,也是广大体育教师面临的新问题。要迎接并完成这一中心使命,必须反思和正视体育教学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并寻求解决方案,必须依据学科核心素养体系,科学设计并实施体育教学活动。
尽管课改以来体育教学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与发展,但从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现状来看,体育教学效果依然不尽人意,依然有待提高。例如,体育教材内容泛化,内容繁杂且低级重复,浅尝辄止,学生很难形成运动专长;教学策略和方法固化,学生历经多年的体育学习,运动技能的掌握程度却差强人意;体育课运动强度和练习密度弱化,学生运动负荷严重不足,身体素质指标持续下滑;课堂教学中竞赛活动淡化,体育课程的育人价值大打折扣;课堂教学活动缺乏趣味,学生难以体验到运动的乐趣和愉悦,从而对主动参与运动和形成锻炼习惯造成负面影响……以上问题必将严重制约和拖后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进程,也是新时代体育教学必须正视和解决的问题。
2.瞄准核心素养,明晰前行方向
瞄准体育学科核心素养这一目标,学校体育改革发展的方向将更加清晰,体育课堂教学的目标将更加明朗。
运动能力是基础,体育教学必须有效提高学生运动能力。学科核心素养中的运动能力由发展体能、运用技能和提高认知构成,又可进一步细分为基本运动能力和专项运动能力。不同学段的体育教学应当根据本学段学生身心特点,有侧重的发展学生的基本运动能力或专项运动能力,有侧重的提高学生处于敏感期的身体素质。所有学段的体育教学都应当根据运动技能的特点,采取针对性的教学策略和方式方法,提高运动技能学习的效率和效果。
健康行为是核心,体育教学必须帮助学生养成健康行为。学科核心素养中健康行为的重点是锻炼习惯、情绪调控和适应能力,而情绪调控和适应能力很大程度上是在运动参与过程中逐渐获得并提高的,锻炼习惯的养成又是健康行为的核心所在。体育教学应当注重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努力使学生体验到运动的乐趣和愉悦,并使其成为主动参与运动,养成锻炼习惯的动机和动力。
体育品德是保证,体育教学必须促使学生形成体育品德。学科核心素养中的体育品德包括体育道德、体育精神和体育品格,其重点是积极进取、遵守规则和社会责任。在体育教学的所有方法或形式中,竞赛活动是培养学生进取精神、规则意识和社会责任的最佳渠道。离开了体育竞赛活动,所谓积极进取、规则意识、社会责任等体育品德的培养只是一厢情愿,体育课程独特的教育价值就会大打折扣。因此,体育教学应当充分发挥竞赛活动在培养体育品德中的重要作用。
以上分析告诉我们,瞄准核心素养,明晰前行方向,构建一套理论上站得住,实践中行得通的体育教学基本要求,为体育教师强化体育教学,提高体育教学质量提供方向引领和方法指导,搭建课堂教学活动和培养核心素养之间的有效通道,是一件十分必要和重要的事情。在此背景下,河南省“打造‘四有’体育课堂,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主题教研与实践活动应运而生。
二、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呼唤“四有”体育课堂
“四有”是指体育课堂教学要有体能发展,有技能学习,有竞赛活动,有运动兴趣。提倡“四有”体育课堂,是因为“四有”体现了体育课程的基本性质和优质体育教学的共性特征,要大面积强化体育课,就必须在“四有”上下功夫,做文章。
必须指出,提倡“四有”体育课堂不仅仅是要求体育课有什么,更重要的是还必须理清“为何有”以及“怎样有”,只有真正体现出“四有”的内涵,才能充分彰显体育教学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价值。
1.体育课要有追求实效的体能发展
体育课程是学校教育中唯一一门具有促进学生身体发展功效的课程,若体育课程失去这一功效,便失去了它在学校教育中存在的意义。发展体能是体育课程的本质功能,也是运用技能的基础,更是体育学科核心素养“运动能力”的重要构成,培养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必须注重体能发展。
体能发展的实效性体现在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内,通过有效的练习方法和形式,使学生身体得到足够的生理刺激,承受适宜的运动负荷,使各个系统器官的机能得到提高与发展。追求体能锻炼的实效性可从两方面着手,一是要把技能学习和体能锻炼有机融合起来,通过技能学练过程增强学生体能。由于技能学习和体能锻炼的共同手段都是身体练习,而身体练习又具有重复性和负荷性等基本特征,因此,有机融合技能学习和体能锻炼是完全可行和非常必要的。二是要合理安排课课练,根据教学实际,采取简便易行、具有实效的练习方法与形式,力求在有限的时间内达到促进学生体能发展和掌握锻炼方法的实效。
2.体育课要有因材施教的技能学习
运动技能是体育课程的主要学习内容,也是实现体育课程目标的主要载体,更是体育学科核心素养“运动能力”的关键所在。根据学生身心特点和运动技能特点开展因材施教的体育学习,应成为深化体育教学改革,提高体育教学质量的主要着力点。
因材施教的理念在我国教育界耳熟能详,但在运动技能的学练过程中,我们需要把因材施教的“材”拓展理解为学生身心特点和教材内容特点两个要素。根据学生身心特点因材施教的研究成果非常可观,但如何根据运动技能特点因材施教却起步较晚,尚需探索。如,不同运动项目的运动技能各有特点,有比赛情景中生成的,有人为创编形成的,还有从生活与劳动技能演化而成的;有的技能具有开放性特征,有的技能具有封闭性特征;有的技能简单易做,一学就会,有的技能复杂多变,多学才会。要让学生掌握所学项目的运动技能,理解项目特征,提高运用能力,教师就必须认真分析教材,吃透教材,深刻理解与把握不同项目的运动技能特征,设计并实施针对性的教学策略与方法,使学生能够高效地掌握和运用所学技能。
3.体育课要有灵活多样的竞赛活动
竞赛活动不仅反映了体育学习的本质特点,有效提高学生的技能运用能力,使运动充满乐趣和激情,同时还具有培养学生体育品德的独特价值。教师应高度重视与充分利用竞赛活动,使学生在竞赛氛围激励下和竞赛规则约束下,逐步形成习惯化的行为方式,养成良好的体育品德。
在体育品德成为学科核心素养的时代背景下,竞赛活动在体育教学中的价值和意义需要重新认识和深度挖掘。教育部体卫艺司司长王登峰认为,如果体育课仅仅只是教会了体育技能,而没有竞赛,学校体育工作的价值就要大打折扣。审视学科核心素养“体育品德”的重点,不难发现,积极进取、遵守规则、社会责任等素养表现,无一不和竞赛活动有着密切联系。试想,没有竞赛拼争何谈积极进取?没有竞赛过程何谈遵守规则?没有竞赛角色何谈责任担当?没有竞赛胜负何谈胜不骄败不馁?可以说,竞赛活动是培养学生体育品德的必要条件和最佳途径。结合学生年龄特点、教学内容特点、学习阶段特点以及竞赛意图等因素,在体育教学中开展灵活多样的竞赛活动,应成为新时代体育教学的必要追求和重要特征。
4.体育课要有重在激发的运动兴趣
运动兴趣是学生积极参与运动,形成锻炼习惯的强大动力,因而也必然成为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健康行为”的重要影响因素。激发和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尤其是持久的间接兴趣,促使他们形成运动参与的内部动机,使学生不但动起来,还能乐起来,应成为体育教师重要的教学能力和目标追求。
强调运动兴趣应重在激发,是因为并非所有的体育学习内容都具有趣味性,也并非所有的学生都天然喜欢体育运动。有些内容本身的趣味性并不强;有些学生在某个阶段就是爱静不爱动。这就要求教师应具有使原本乏味的内容生出趣味的意识,具有激发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兴趣的本领,具有培养学生间接兴趣和内部动机的能力。当学生对体育活动产生了间接兴趣,当他们参与运动由外部强迫转化成了内部动机,锻炼习惯的形成就有了强大的动力,健康行为的培养才有可能从预期转变为现实。体育教学活动有无兴趣,学生能否在课堂上体验到运动的乐趣和愉悦,直接影响到他们是否喜欢体育和体育课,影响到他们对体育的认知,进而影响到他们锻炼习惯乃至健康行为的养成。因此,体育教学必须注重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培养他们的运动爱好。
三、打造“四有”体育课堂的着力点和观察点
(一)打造“四有”体育课堂的着力点
1.体能发展
教师要精心设计身体练习的方法与形式,处理好练习之间的衔接与过渡,把技能学练与体能锻炼有机结合起来,保证学生有足够的练习次数与时间,使学练技能的过程能够产生健身的实效。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精讲多练,使学生少站多动,每节课集中讲解或讲评的次数应控制在四次(包括课的开始和结束)左右,每次争取不超过一分半钟。尽量减少课中不必要的调队或场地变化,以保证体育课有较高的练习密度。
要坚决摒弃课课练走过场的现象,根据教学实际,认真设计与实施每节课5到10分钟的课课练。要充分利用本课教学活动的场地和器材,安排补偿性或专项性体能练习,采用简便易行、富有实效的练习方法和同时练习的形式,加大练习密度,提高锻炼效果,使学生掌握常用锻炼方法,学会制订锻炼计划。
2.技能学习
要摒弃运动技能学习中的碎片化现象,不要过分注重单个动作的掌握而忽略运动技能的组合性与关联性;不能把完整的运动技术分解得支离破碎,不要让学生过多的练习分解动作,甚至整节课都没有完整技术的体验。
不同阶段的运动技能学习应有所侧重。小学阶段应突出运动技能的基础性,注重发展学生的基本运动能力;初中阶段应全面增强学生体能,学习体验常见运动项目的技能,为进入高中阶段的专项学习做好过渡性准备;高中阶段应进入专项化学习,以专项选修的方式,使学生熟练掌握一两个项目的运动技能,提高专项运动能力。
教师应采用足够课时的大单元形式,组织掌握类内容的教学,使学生熟练掌握所学内容。采用适量课时的小单元形式,组织体验类内容的教学,使学生对所学内容有所体验并初步入门。采用分散安排的形式组织知晓类内容的教学,使学生知晓并理解所学健康教育及相关体育知识。要把锻炼类内容融入课堂教学,采用课课练形式进行经常性锻炼(四类学习内容的划分详见河南省义务教育阶段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方案)。
要根据运动技能的特点采取针对性教学策略与方法。对于具有开放式技能和对抗性特点的球类项目,要让学生在特定的对抗情境中学练和运用运动技能,使学生学会打比赛而不是只学会几个打球动作。对于具有封闭式技能和创编性特点的操舞类项目,要发挥接受学习的优势和动作示范的重要作用,学练过程中要突出项目的运动风格,讲究动作的规范性,培养学生的表现力。对于具有封闭式技能和体能性特点的田径类项目,要注意尊重个体差异,增强学生身体素质,可以边练边教,尝试探究,通过多样化练习不断改进提高动作技术。
3.竞赛活动
“四有体育课堂”中的竞赛活动泛指体育课上一切有竞争,分胜负的游戏、练习、展示、比赛等活动。任何学习内容、学习阶段都可以安排竞赛活动,教师应根据比赛目的、学习阶段、内容特点、学生水平等具体情况,灵活设计竞赛活动的规模、时间、方法、形式、规则、要求等。
竞赛活动一般可用来激发练习兴趣、体验项目特征、发现探索问题、增强身体素质、巩固提高技能、培养运用能力等。体育课上竞赛活动的时间可长可短,规模可大可小,形式灵活多样,准备部分和基本部分都可出现。
教师要善于在身体练习中引入竞争因素,增加练习的趣味性和激励性,要把竞赛因素与各种身体练习有机结合,巧妙运用组间竞争和组内合作机制,促使学生在练习中竞争,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成长。
教师应在竞赛活动结束时,抓住竞赛中出现的问题和学生表现,适时对学生进行教育,培养学生胜不骄、败不馁,情绪调控,积极进取,遵守规则,责任担当等体育品德。
4.运动兴趣
教师应当强化下列认识:一是不能让学生产生兴趣和学生体验不到运动乐趣的体育课不是优质的体育课;二是学生的运动兴趣是可以激发培养的,如竞赛活动就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和练习热情;三是练习内容的趣味性是可以创生的,原本枯燥乏味的内容,经过精心设计和改造加工,可以变得生动有趣。
体育课要有运动兴趣并非迁就学生一时的、短暂的兴趣,而是要利用体育活动产生的直接兴趣,吸引学生投入练习,使他们体验到运动的乐趣和愉悦,继而转化为间接兴趣,形成参与运动的内部动机,最终形成锻炼习惯,为终身体育奠定心理基础。
教师要善于运用幽默和激励性的语言,激发学生全身心投入练习,要学会通过变化身体练习的内容、方法、形式、场地、器材等要素,增加练习的趣味性和吸引力,使学生愿练、乐练、常练。
(二)“四有”体育课堂的观察点
体育课堂教学是否具备“四有”以及“四有”的运用是否合理有效,直接影响到体育教学的质量高低。如何观察与评价“四有”体育课堂,我们归纳了一些具体的反思和观察要点,以便为“四有”体育课堂的教学评价提供基本依据。
“四有”体育课堂观察与评价要点
|
方面 |
观察要点 |
|
体能发展 |
教师有没有安排课课练或其他形式的体能练习,锻炼实效性如何 |
|
学生在练习过程中是否有面红、喘气、出汗等表现 |
|
|
全课练习密度、平均心率是否符合学生实际和教学内容特点 |
|
|
技能学习 |
教师有没有安排明确具体、适合学生水平的技能学习内容 |
|
学生是否理解应知的知识,掌握应会的技能或方法 |
|
|
学练方法是否因材施教,合理有效,符合学生身心和运动技能特点 |
|
|
竞赛活动 |
教师是否安排了有竞争、分胜负的游戏、练习、展示、比赛等活动 |
|
学生能否在竞赛活动中运用技能、遵守规则、积极进取 |
|
|
竞赛活动的方法、形式等是否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和学习规律 |
|
|
运动兴趣 |
教师的行为和练习内容、方法、形式等能否激发学生练习兴趣 |
|
学生是否流露出快乐、振奋、开心等积极性情绪 |
|
|
课堂气氛是否活跃、轻松、欢快,学生练习时是否全身心投入 |
四、结语
1.“四有”体育课堂要义概览
综上所述,“四有”体育课堂的要义可概览如下 :
|
基本依据 |
有什么 |
为何有(价值与目标) |
怎样有(着力点 |
相互关系 |
|
符合并体现国家人才培养规格、学科学习内容特点和学生个体身心发展的共同需求 |
体能发展 |
增强身体素质,掌握锻炼方法
学订锻炼计划,培养意志品质 |
追求实效
精讲多练 |
相互融合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相互提升 |
|
技能学习 |
学习掌握技能,参与展示比赛 懂得欣赏体育,奠定终身基础 |
因材施教
注重运用 |
||
|
竞赛活动 |
培养进取精神,形成规则意识
勇于责任担当,调控个人绪 |
灵活多样
因“材”制宜 |
||
|
运动兴趣 |
培养运动爱好,加大身心投入
深化运动认知,促成习惯养成 |
重在激发
培养爱好 |
2.为打造“四有”体育课堂不懈努力
“四有”体育课堂反映了体育课程的基本性质和独特价值,是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路径,同时也为广大体育教师强化体育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了具体的方向引领和方法指导。我省“打造‘四有’体育课堂,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专题教研与实践活动起步时间不长,理论构建尚不成熟,教学经验还需积累,但近一年来的教学研究和实践以及主题研讨会、推进会的召开足以表明,广大中小学体育教师对“四有”体育课堂的理论建构和实践要求是接受并认同的,他们将在教学实践中付出不懈的努力,为打造富有特色和实效的体育课堂,促进体育教学改革不断深化,促进青少年学生形成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做出应有的贡献。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