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百度百科资料汇编)
内隐学习的特征
经历了三十余年的研究和争论,如今研究者都已公认,所有的学习中都包含着一种不知不觉的学习——内隐学习。随后,研究者们纷纷转向研究内隐学习的特征。从众多研究报告中,可以概括出内隐学习的以下特征:
1.自动性。
内隐学习的自动性是一个最令人感兴趣的方面,即内隐学习会自动地产生,无需有意识地去发现任务操作中的外显规则。而且正是内隐学习的自动性,才揭示了它不同于外显学习的独特本质,并确立了它的应有地位。而内隐学习通常的产物——缄默知识的特点,则可以深化我们对自动性这一特征的理解。缄默知识的首要特征是这种知识不能通过语言、文字或符号进行逻辑的说明。也正因为缄默知识具有不可言传的特点,它通常要靠人们自己通过实践获得。而且大部分缄默知识都是在个体无意识、自动化的学习过程中获得的。联系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的体验,以学骑自行车为例,清晰的言语指导未必能够让一个初学者明白究竟该如何根据前轮的运动,把握车头的方向;反倒是通过自身的实践,个体通常会在不知不觉中学会骑自行车,而这种过程的发生并不伴随个体对可言语的动作规则的掌握。可见,内隐学习和缄默知识都具有自动性的特点:内隐学习一般会自动发生,无需个体有意识地去发现环境中的复杂规则;而缄默知识的获得也往往在主体无意识的状态下发生,在认知者的实际活动中自动获得。正因为自动性的特点,内隐学习和缄默知识通常容易被个体忽略,隐藏在外显认知的背后。
2.抽象性。
抽象性这一特点体现在内隐学习可以抽象出事物的本质属性,所获得的知识不依赖于刺激的表面物理形式。内隐学习的迁移现象很好地证明了其抽象性特征,因为如果内在规则不变而只是表面符号变化的情况下发生了学习迁移,那么就足以表明学习者学到了表面特征之外的其他的抽象东西。Reber(1969)的实验结果发现,语法规则的改变明显降低了被试的成绩,而字母串物理形式的改变对成绩未产生影响。由此证明了内隐知识是抽象的,不依赖于刺激的特殊物理形式[3]。
3.理解性。
内隐学习具有理解性,即内隐学习的产物——缄默知识在部分程度上可以被意识到。例如Reber等(1994)[4]对人工语法构成的词谜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随着被试外显报告所用规则能力的提高,他们也内隐地发展了更为丰富和复杂的规则知识。国内研究者郭秀艳等人(2002)[5]也采用这种测量方式对内隐学习理解性的操作定义进行了探讨,发现随着学习的推进,内隐组与外显组被试的成绩都是逐渐上升的。这就证明了内隐学习具有理解性。
4.抗干扰性。
内隐学习具有较强的抗干扰性。这一点在Reber(1993)的内隐学习生物进化论[6]中有详尽的阐述,具体表现为:强健性(不易受到机能障碍和机能失调的影响)、年龄和IQ独立性(不受年龄和IQ的影响)、平均性(个体差异小、群体差异小)、过程的普遍性(内隐学习的内部机制具有跨物种的普遍性)。
5.三高特征。
除了以上特征,我国学者杨治良等(1993)[7]也对内隐学习的特征进行了探讨。研究采用一种测量内隐和外显学习的新方法,要求被试学会把相片按其组合特征分类。在研究结果的基础上,研究者提出了内隐学习的“三高特征”:高选择力、高潜力、高效性。内隐学习的高选择力体现在内隐被试表现出更大且更显著的底层规则的迁移,这一特点和Reber等人总结出的内隐学习的抽象性特征具有异曲同工之处,均意指缄默知识不依赖于当前刺激的表面特征,具有较高的迁移易化能力。而高潜力特征的发现则来源于内隐学习仅使用显著特征分类,却达到了外显学习运用显著和非显著特征的学习效果,这说明内隐学习具有很大的潜力,许多具有高选择力的资源尚待开发。
最后,研究者还运用信息论的方法证明了缄默知识传递具有高效性,缄默知识储存的密度更大。
运动技能学习的不知不觉。
近些年来,内隐学习的应用研究除了在教育领域引起广泛关注外,在运动领域也放射出光彩,人们渐渐对这种普遍而强大的学习方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引人注目的研究更是不断涌现。运动技能的内隐学习研究最初由健忘症病人的研究发现,研究表明,健忘症病人虽然不能回忆起刚刚发生的事,但却能够进行正常的动作技能学习。
例如在操作镜画(mirror
drawing)任务中,病人的学习曲线与正常人无异;在转子追踪(Pursuit rotor)、双手跟踪(bimanual
track)等其它学习和测验任务中,病人也表现正常的学习能力。健忘症病人在意识明显受损的情况下,仍然可以正常学习动作技能,这意味着动作技能学习可以内隐地获得。Ammons等人(1958)发现,通过内隐策略习得的技能能够保持相对较长的时间,而通过外显策略获得的技能只能保持相对较短的时间。
这个发现对于运动领域具有重要意义:对于运动技能的掌握,尽量使用内隐学习方式,而不是外显学习。“拳不离手、曲不离口”就是这个道理。Magill(1997)采用Pew的轨迹追踪任务,对不同重复概率和学习方式(内隐学习与外显学习)的学习效果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100%的重复概率下,内隐学习组的成绩与外显组的成绩没有显著差异,说明内隐学习与外显学习一样可以提高被试的操作技能。
但在50%的重复概率下,内隐学习组的成绩明显好于外显学习组。这表明在模糊的规则条件下,内隐学习比外显学习有优势。Masters(1992)对应激条件下的内隐学习进行了研究。他的实验被试包括外显组和内隐组,两组被试分别使用外显策略和内隐策略练习高尔夫球的击球任务。实验结果显示,在应激条件下,外显学习组被试的技术动作不连贯或有中断现象,而内隐学习组被试的操作绩效仍能持续进步。
据此Masters提出:在把生手训练成行家的过程中,把外显学习降低到最低效限度,练习者就会较少地出现压力情境下的技术中断情况。这是因为内隐学习比外显学习抗干扰能力强。通过以上研究,我们可以看出运动技能不仅可以内隐获得,而且内隐学习在运动技能领域还表现出外显学习无法比拟的优势:内隐学习不仅能使运动技能保持时间更长,而且还有利于复杂运动技能的掌握,以及对各种应激条件的适应。
受此启发,在运动技能的教学中,我们应注重发挥内隐学习作用。为了培养学生的体育能力,应该在儿童早期进行多项或单项的体育运动项目训练,因为这对促进学生对以后体育项目的喜爱,和提高单项技能有很大好处。
对学生或运动员进行某一动作技能的训练,应该让练习者在多种不同的环境中进行练习,采取任何可能的方式将学生置身于大量的体育情景学习中。如果学习者能够内隐地获得环境规则知识和动作技能,我们就没必要在他们练习时去问他们究竟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向学习者提供一些简单明了的语言线索,指明环境中重要信息“在哪里”,而不是“是什么”。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