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载中国学校体育2008.04)
讲解与示范是体育教学中运用频率最高的教法,也是最常结合起来运用的教法。教师通过讲解示范向学生传递教学信息,展示运动技能,帮助学生建立动作表象,形成动作概念。即使在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大力提倡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运用中,讲解示范仍然是不可忽视的教学信息传递方式。可以说,学生对大多运动技能的感知都是从教师的讲解示范开始的,在以运动技能为主要学习内容和载体的体育教学中,讲解和示范是体育教师最基本,也应该是最熟练的教学技能。然而,在平时体育教学中,我们较多注意了讲解和示范的单独运用,随心所欲的把二者加以组合,却很少考虑二者的组合方式对其效果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一、现状与问题
讲解与示范的组合方式是指二者结合运用时的时间结构,即二者出现的先后顺序。显而易见,讲解与示范可能的组合方式只有三种,即先示范后讲解、先讲解后示范和边讲解边示范。据观察,平时体育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对讲解与示范的组合运用大多是随意的,无规律可循的。在笔者收集到的某市中学体育优质课评选活动的51份参评教案中,除8份从教案文字中看不出讲解与示范的顺序外,其余48份教案中显示的讲解与示范的组合方式如下表所示。(表略)
从统计数字看,运用先讲解后示范这一组合方式的教师最多,这与平时笔者对体育教学的观察结果是一致的,在当今一些大型的体育教学观摩展示活动中,我们可以看到授课教师一般也都是采用先讲解后示范的组合方式。边讲解边示范的方式由于受动作本身特征的限制,基本上仅运用于韵律操和武术等动作特征允许的项目中。而先示范后讲解这一组合方式则只有11%左右的教师运用。
从学生的角度审视讲解和示范的组合方式,这实际上是一个学生在感知动作时先听还是先看的问题。在运动技能的学习中,学生对将要学习的动作喜欢先听还是先看?我们应该让学生先听还是先看?教师运用较多的先讲解后示范这一方式是合理的组合方式吗?很多人觉得这是一个不值得探讨的小问题,认为让学生先听还是先看都无所谓。其实不然,讲解与示范的组合方式归根结底是一个直观与语言如何结合的问题,是一个具象与抽象谁先出现的问题。不同的组合方式会产生不同的作用与效果,会影响学生对教学信息的接受和理解,尤其是对讲解内容的理解和记忆。如何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采用不同的讲解与示范的组合方式,以求最佳的信息传递和接受效果,这是一个颇有研究价值的问题。
二、调查与分析
为了解学生对体育教师讲解与示范组合方式的态度,即学生在体育课上对将要学习的动作技能喜欢先听还是先看以及原因,我对某校高二150名学生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调查结果如下:(表略)
很显然,95%以上的学生喜欢边示范边讲解这种组合方式。80%以上的学生在学习运动技能时都希望先看到教师的示范,然后再听取讲解。原因很简单,他们认为先看示范后听讲解时,对讲解内容更容易理解。
从心理活动的基本规律、人类认识活动的基本规律和动作表象建立的心理过程来看,学生喜欢边看边听或者先看后听这一心理取向并不难理解。讲解与示范的主要作用是使学生了解动作技术要领,初步建立粗略的动作表象。这是一个向学生传递教学信息的过程,也是学生对教材的初步感知过程。心理学知识告诉我们,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感知过程中,如果有较多的感觉器官参与活动,可以大大提高感知的效果。单靠听觉,一般能记住15%,如果靠视觉,能记住25%,假如两者结合起来,则能记住65%。从这一角度看,边讲解边示范的组合方式可以使学生的视觉与听觉同步活动,很容易把讲解内容和动作联系起来,建立较为清晰的动作表象,对于抽象思维尚不发达,运动表象储存有限的学生来讲,此时的讲解有直观的动作形象作支撑,直观的动作形象有语言加以解说,非常有利于学生获得较多的知识储存和动作记忆。但遗憾的是,这种组合方式只适用于部分教材,更多的体育运动技能,由于动作本身的时空特征及人体生理特征所限制,无法采用边讲解边示范的方式。
从学生建立动作表象的心理过程来看,由于视觉的清晰度较高,视觉表象建立迅速,所以视觉成分在动作表象中往往占据主要地位。教师首先通过示范让学生建立有关动作的视觉表象,然后通过讲解加深印象,继而通过身体练习逐步建立技能的动觉表象,最终形成动作概念。如果不示范先讲解,动作表象储存有限的学生很难仅根据语言建立动作表象,对抽象的讲解内容的理解也必然受到负面影响。如果一个教师在教授双杠挂臂撑屈伸上这一动作时,在学生还没有看到示范的情况下,先去讲解什么“伸腿,制动,压杠”等技术要领,他的学生们很可能会喊道:“老师,先做一个让我们看看吧!”因为此时他们无法把教师的讲解内容与动作形象发生联系,会对讲解内容感到陌生、抽象与难解。所以,在学习学生陌生的动作技能时,在所学运动技能不能边讲解边示范的情况下,先示范后讲解这种组合方式应该成为首选的组合方式,
先讲解后示范的组合方式是在学生尚没有感知所学动作的具体形象的情况下,先让他们听取有关动作的讲解,了解动作的技术要领和特征,然后再通过观看示范来感知动作形象。这是先让学生接受有关事物的抽象理性知识和动作的语言描述,然后再通过视觉感知事物的具体形象,这是一种颠倒了的认识过程。在我们很方便的就能实现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过程的情况下,我们却偏要走一条从理性到感性,从抽象到具象的逆反之路,这不能不让人感到奇怪,这就好像我们向一个人滔滔不绝的介绍一种水果的味道如何如何,却不让他先吃一个尝尝,然后再和他一起品评美味。学生在此种情况下对讲解的听讲效果和理解程度是可想而知的。
当然,如果教材内容是学生所熟知的,则应另当别论,此种情况下,先讲解还是先示范对学生的认知活动影响不大,因为教师的语言可以唤起学生头脑中旧有的动作表象,使之与讲解内容发生联系,从而帮助他们理解讲讲解内容。
三、讨论与思考
理论上合理的讲解与示范的组合方式,也是学生最喜欢的讲解与示范的组合方式,但却不是体育教师较多采用的组合方式,我们从中不难看出传统和习惯力量对体育教学的影响。但是,沿用多年的方式并不一定是正确的方式,习惯运用的方式也不一定就是合理的方式。当教育教学的理念发生转变,当我们真正把学生看成是学习的主体时,我们就应当站在学生的视角去思考问题,去思考那些我们沿用了多年却很少考虑实际效果的做法是否应当变革,是否适合于学生的实际需求和真正有效。以上调查和分析至少可以使我们认识到:
1.
讲解与示范的组合方式与其效果之间存在一定关系,根据具体情况选用合理的组合方式,有利于提高讲解和示范的效果,加深学生对讲解内容的理解。
2.
在动作本身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边示范边讲解有利于学生接受和理解教学信息,建立动作表象,是较为理想的讲解与示范组合方式,也应该是体育教师的首选组合方式。
3.先示范后讲解比先讲解后示范更有利于教学信息的有效传递,有利于学生对讲解内容的理解和记忆,在无法边讲解边示范的情况下,先示范后讲解是更为合理的组合方式。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