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试论金波先生作品中所具有的小学语文特性

(2011-12-20 21:24:24)
标签:

转载

论文

金波

小学语文

特性

教育

分类: 转载

试论金波先生作品中所具有的小学语文特性


北京景山学校   黄岚

 


 


   一、缘起:小学语文教材选文中的“金波现象”

        金波先生是我国著名的儿童文学作家,评论家,其作品几乎遍及儿童文学的各个门类,尤以诗歌、童话和幼儿文学创作最为耀眼,多次荣获各种图书奖项。在人们正在热烈地讨论金波先生儿童文学成就的同时,在小学语文教材的选编中,也出现了一种“金波现象”,这从另一个侧面显示了金波先生创作的特色和成就。
    首先,在现有国家立项通过的教材中,每套教材选择了金波先生的作品作为课文,而作为与课文配套的课外阅读教材,金波先生的作品更是随处可见。据不完全统计,冀教版的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九篇金波先生的作品,人教版教材有七篇,师大版、湖教版、语文社S版教材均有六篇,景山版教材中(包括课文和集中识字后附的小短文)则有将近十篇之多,其他各个版本也都有三到五篇。同时,在香港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小学语文教材中,金波先生的作品有十二篇,台湾翰林出版公司的教材中也有五篇。如此多的作品入选教材,而且入选的面如此的广,这不论在小学语文界还是儿童文学界,这个记录还无人能够打破。
    其次,在小学语文教材的编写过程中,对入选作品进行修改,使之更适合小学生的阅读,这几乎是一个惯例。许多大作家,比如冰心、巴金、老舍、萧红,甚至叶圣陶、郑振铎等曾专门为儿童创作的作家,大部分作品入选时都要被或多或少地删改。这种修改其实显示了教材编写者两难的境地:一方面希望孩子能读到最优秀作家的最经典作品,一方面又担心孩子无法读懂作品。而金波先生作品在入选教材时,有很多都是原封不动地放进去,很少有被大幅修改的。
    再者,金波先生入选课文的作品受到广大教师和学生的喜爱,许多教师都喜欢用金波先生的作品做课,许多学生都喜欢背诵和仿写金波先生的小诗、小文。
    多年来,儿童文学一直作为小学语文的一种重要资源,新课标下的小学语文教材选文中,儿童文学作品所占的比例也越来越高,但像金波先生这样的入选频率还是非常少见的。那么,为何金波先生的作品总能与小学语文教材、教学结缘?金波先生的作品到底具有小学语文的哪些特性?这个问题确实值得我们深思。

   二、溯源:金波先生作品与小学语文的契合点


    著名儿童文学评论家刘绪源先生曾在《中华读书报》名为《金波:五十年不老的诗人》一文中说:“同理,儿童诗中的金波的作品,正如现代散文中的叶绍钧,它们在童趣、吸引力和感染力上也许略逊,但对于儿童在文学和文字美上的启蒙价值,却是很高的,儿童初学写诗‘取作模范’的作品,也以金波的诗最为合适。所以它们被选入多种课本,也就一点不奇怪了。”这段文字从儿童文学的角度对金波先生作品入选教材作出了分析,但如果换一个角度,从小学语文的角度,这个问题又该如何看待?

    其实,精读小学语文教材中金波先生的作品,不难发现,金先生作品所具有的许多特质,正是小学语文教学所需要的和所希望具有的。
   (一)规范、凝练、晓畅的表达:
        金波先生被选入教材的作品以篇幅较为短小的诗歌、散文、故事和童话为主。不论是何种体裁,其语言都具有规范、凝练和晓畅的特点,非常适合儿童,尤其是低年级儿童的阅读水平和阅读习惯。
        金波先生以创作诗歌而闻名天下,他的诗歌语言又以凝练、晓畅而著称。如入选多家教材的《信》,“我学会了写信,/用笔和纸,/用手和心。/我多么想写啊,/写许多许多的信……”“替雏鸟给妈妈写,/让妈妈快回巢/天已近黄昏”“替云给云写,/愿变成绵绵春雨/替树给树写,/愿练成无边森林。”用语虽简洁明了但富涵诗味,很适合小学低年级孩子的阅读,既能让他们轻松地读懂,有能带给他们诗歌的优美旋律和丰富意蕴。而且,在读完诗歌之后,孩子还可以依据诗歌的句式进行仿写,逐步接近诗歌的语言表达方式。
    同时,经过多年的诗歌创作探索,金波先生的诗歌融会了多种诗歌的元素:既具有中国现代诗歌的意象和情境,又承袭了古典诗歌的基调和韵律,还揉入了西方近现代诗歌的节奏和细节。拥有如此丰富的内涵和形式,却依然能用深入浅出的语言进行表达,这就给授课的语文教师带来了无穷的引导空间,也给了孩子们无尽的阅读享受。
        正因为金波先生善于创作诗歌,因此他在写作散文、故事和童话的时候,对用字、用词,以及标点的使用和段落的划分都非常讲究。读他的作品,总是会有非常流利,顺畅而又意犹未尽的感觉。如入选人教版教材的《百泉村》中写道:“冬天里,山中静得很,但你可以听见泉水一滴、一滴,滴落在深潭里的声音。”这句没有艰涩难懂的词语,也没有复杂的句式,结构完整,标点符号使用精准。最重要的是,句子能禁得起推敲,读起来琅琅上口,又颇有“鸟鸣山更悠”的意境。
        可以说,金波先生作品在语言上的这些特点,是它们进入小学语文教材的良好基础,也是为什么它们被选入以后很少遭到修改的重要原因。

      (二)儿童的视角,纯真的童趣:
        在论及何谓一位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家时,陈伯吹老先生曾经说过:“他需要自己化身为孩子,用孩子心灵想,用孩子眼睛看,然后用孩子嘴巴说话……” 金波先生就是如此,他虽然已经年过花甲,但始终保持着一颗炽热无比的“赤子之心”。因此,他的作品也始终是从真正的儿童视角出发,洋溢着纯洁天真的童趣。
        金波先生的诗歌喜欢运用第一人称来抒写,如他的名篇《星星和花》、《带雨的花》、《绿色的太阳》、《如果我是一片雪花》、《信》等,都是以“我”为表达的主体。这个“我”,既是金波先生本人,又是他假想中的孩子。在金波先生的诗歌中,“我”是一个善良而聪慧的孩童,他有一双善于观察生活的眼睛、一个善于思考的头脑、和一张善于表达的小嘴。最重要的是,“我”兼具着金波先生的睿智和孩童的天真无邪。透过“我”,金先生将自己用儿童视角感受到的纯真童趣,毫无保留地呈现出来。
        在金波先生的其他作品中,那种儿童式的狡诘和机敏,儿童化的情节和细节也都随处可见。
        因为能够用儿童的眼睛看,用儿童的心灵去感受,还能用儿童所喜欢的方式进行表达,所以,金波先生的作品更多地获得了孩子们的青睐,自然也就不难打动教材编写者的心。

       (三)优美而宁静、单纯却又丰富的情境:

    这些年以来,李吉林老师的“情境教学法”已经被普遍地接受和运用了。通过将学生导入与课文相联的特定情境,然后让学生在情境中去自由地感悟和体会,已经逐渐变成语文教学的主流方式。以“情境教学法”的方式来授课,教学效果往往比较好。但这也就给语文教材上的课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毕竟不是每篇课文都适合用这种教学法,因此,如果所选作品富有美好的情境,则会给老师很大的发挥空间,也会受到老师的欢迎和学生的喜爱。
    金波先生的作品就特别善于在字里行间中营造美好的情境。如入选教科版、长春版和景山版的散文《小小的希望》,以“我有一个小小的希望”开头,在三言两语之中营造出一种氛围,教师在教学中很容易就能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和活动,步入优美的情境,然后让学生在情境中体会、感悟,并且生发出自己的想法。
    更可贵的是,这篇散文创设情境的手法让学生很容易模仿。济宁霍家街小学学校二年级学生李子嘉在学完《小小的希望》之后,也写了一篇同题作文:

小小的希望


    我有一个小小的希望。希望有那么一天,荒凉的沙漠会变成绿洲,这时,沙漠里到处都是绿树成荫,鲜花盛开。那里将成为小动物的乐园。
每当炎热的夏天来到的时候我们就可以到绿树乘凉,到绿树下读书学习。每当凉爽的秋天来到的时候,我们就可以摘下树上的果实,品尝秋天的味道。
    作文文笔虽然还有些稚嫩,却也为我们营造了一种优美而宁静的氛围,让人读后回味无穷。这就是一篇好课文,一个好情境所能带来的魔力,它不仅能让学生读的时候乐在其中,还能让学生学到点子上,把好的表达方式据为己有。

      (四)贴近儿童生活的内容:

    金波先生作品的内容十分广泛,童年、自然、生命、哲理、感悟等等,无所不包。作品内容与小学生的生命成长相契合,能帮助学生发现成长的乐趣,体悟生命的意义,了解大自然的美妙与神奇,感受智慧的魅力。如入选的散文中,《一起长大的玩具》写的是作家自己的童年回忆、《百泉村》写大自然与人的和谐相处、《沙丘上的童话》写的是童年游戏、《花钟》将日常生活与科学知识融为一体、《火红的枫叶》写学生对老师的深深情感、《背课文》写的是学校生活、《小小的希望》力倡环保……每一篇都与学生的生活世界息息相关,也反映了儿童独有的生命体验与成长感悟。
    金波先生的诗歌作品更是如此,儿童生活中的点滴小事、微小感受、天真幻想、丝缕疑惑,都被化为深入浅出、意味独特的诗句。
    正是因为在内容的选择上保持了与儿童生活的一致性,金波先生的作品才能真正打开儿童的阅读之门,让儿童走进门里,畅快阅读。也正是因为内容的儿童化,让教材编选者对金波先生的作品更加情有独钟。

      (五)尚美、向真、向善、向上的价值取向:

        语文学科的功能,除了培养学生的运用汉语言进行听说读写的能力,还有一项重要的功能,就是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熏陶。金波先生的作品蕴涵着积极的价值取向——尚美、向真、向善、向上。刘绪源先生在《金波:五十年不老的诗人》一文中也提到,金波先生的诗歌具有上个世纪五十年代的气息,是年轻、纯净、向上、满怀希望的”,又传承了苏联儿童文学描写大自然的特点。学生通过阅读作品,在不知不觉中就受到了熏陶,从而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六)开放且开阔的空间:

        金波先生的作品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在词与词之间、句与句之间、段与段之间都留有许多表达的“余地”,这就给教师和学生提供了一个开放而开阔的空间,可以让他们就文章进行想象、拓展、探究、延伸。
    如入选景山版教材的诗歌《鸟巢》:“鸟巢,是大树的/另一种风景/鸟巢,是大树的/另一种生命//没有鸟巢的大树/日子很寂寞,很冷清/叶子和叶子对语/根和泥土默默倾听//大树有了鸟巢/就像大树开了一朵花/鸟巢里/白天升起太阳/夜晚升起月亮/雏鸟和星星说话//鸟巢让沉默的大树快乐/鸟巢让大树的生命鲜活/”
        这首诗歌中有两个主要的意象——鸟巢和大树,诗意就在这两个意象之间流转。在对这首诗歌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老师和学生都获得很大的阐释空间,或者说解读空间。学生就诗歌提出了很多问题,比如:为什么说鸟巢是大树的“另一种风景”?第一种风景是什么?为什么说鸟巢是大树的“另一种生命”?在没有鸟巢的日子里,“叶子和叶子对语”,它们都说些什么?有了鸟巢之后,“雏鸟和星星说话”,它们又说些什么?诗人为什么说“鸟巢让大树的生命鲜活?”在讨论和回答这些问题的过程中,诗歌留给读者的空间被读者最大限度地填满甚至超越,整个阅读的过程生动、活跃、富有成效,学生和教师都得到了很大的收获和愉悦。
        除了在文内留给读者开放的空间,金波先生的很多作品,还给了读者将诗意延伸至诗外,延伸到创作中的空间。比如《绿色的太阳》,“从双手抱着的奶瓶,/我认识了洁白。/从熟透的苹果,/我认识了鲜红。/从我仰望的晴空,/我认识了蔚蓝。”读者在阅读之后,就可以参照自己的生活和感受进行填空:“从……(物品),我认识了……(颜色)”。

    作品中开放的空间,使得金波先生的作品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颇为“受宠”,老师爱讲,学生爱听、爱学。



    以上六点,是从小学语文角度出发,结合儿童文学的评价,所寻找出来的
金波先生作品与小学语文的契合点。这些契合点,或许可以回答“金波现象”的产生的原因。


   三、一点思考:“金波现象”给儿童文学的发展带来哪些启示?

        公允的说,金波先生的作品之所以多次入选教材,与金波先生本人的特质也有很大的关系。首先,作为诗人的金波先生,对作品的语言始终有着不懈的追求,他不仅致力于诗歌形式的探索,也十分重视诗歌语言的品质;其次,作为儿童文学作家和评论家的金波先生,始终褒有一颗童心,对儿童文学的发展有着自己的眼光和预见,这也反映在他的作品中;再者,作为中国语文教育改革的参与者,金波先生在语文的文学性,语文的审美功能等方面有着自己的理论坚持,他的作品也是一种坚持的“武器”。
        但是,除去这些个人的因素,“金波现象”能给儿童文学的发展带来哪些启示呢?以下几个问题可供参考:
    ※ 儿童文学与小学语文到底有哪些契合点?
    ※ 是否所有的儿童文学作品都能真正成为小学语文的教学资源?
    ※ 如何将小学语文教学改革变成儿童文学发展的一次机会?
    ※ 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怎样才能发挥更大的作用?
    ※ 儿童文学创作怎样才能更好的引起儿童的阅读兴趣?
    ※ 如何利用好小学语文教学这个通道,向儿童普及儿童文学作品?


    希望在不久的将来,会有越来越多的儿童文学作家像金波先生一样,成为小学语文教材的常客,伴随孩子们一起学语文,一起成长。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