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童诗教学的探索与实践》课题简介
(2011-12-04 19:56:43)
标签:
诗教课题简介杂谈 |
分类: 儿童诗论文 |
《小学童诗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课题简介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从《诗经》、《楚辞》到唐诗宋词到元曲,高潮迭起,无数璀璨的“诗星”曾照亮人类社会的进程……可是,当世纪的曙光普照古老而又年轻的国度,诗歌渐渐被人们淡忘,诗歌离我们越来越远……面对诗坛的未来,面对民族文化的发展,我们应该牢牢抓住校园这个诗歌教学的主阵地,童诗教学是传承祖国灿烂文化的需要。
我们深深感到童诗教学是作文教学改革的需要,将童诗引入小学语文课堂不仅可以使语文课堂变得有趣、生动,充满诗情画意,还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是一种语言的积累,文化的积淀,培养学生的丰富的想象能力、创造能力。
童诗教学也是学校进行德育美育的需要,学生读诗,写诗的过程就是一个发现美、捕捉美,创造美的过程。童诗的学习也是抵制灰色童谣的最有效的方式,为此,2004年,北京市教委全面启动了读、诵新童谣活动,而后,全国范围内掀起了读、诵新童谣的热潮。
经历诗教的孩子,将拥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一颗感悟美的心灵,一份创造美的热情。经历了童诗教育的孩子,他们心中将会有更多的爱。
为此,2005年,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全国少工委、中国教育报等部门联合主办了“新童谣、儿童诗、儿童歌曲的创作征文活动”。
新课程呼唤开放的课堂,诗意的校园!全国各地许多学校纷纷尝试童诗教学,诗社更是如雨后春笋,然而各地的诗教往往盲目而又缺乏有效、系统的教学体系,有的诗教甚至偏离了方向。
鉴于此,我们课题组进行了省级课题《课程改革中小学语文开放性阅读教学的研究与实践》的子课题《小学童诗教学的探索与实践》的研究。课题承担后,我们课题组制定了比较系统而有效的研究计划,在研究中我们针对课题的具体情况遵循了以下几个研究原则:求创性原则、模糊性原则、实践性原则、差异性原则、开放性原则、综合性原则、万物皆有情原则。
在研究中,我们采取了文献法、调查法、对比法、学习法、实践法、尝试法、经验总结法等课题研究的方法。经过三年多时间艰苦而又扎实的探索与实践,课题组实现了预期目标,取得了令人振奋的成绩。我们主要在以下几方面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
(一)、研究儿童诗的特点,指导学生学会欣赏儿童诗。
在承担课题后,我们通过不同的途径,搜集了数千首儿童诗,在搜集的过程中,我们不断地学习,不断地研究儿童诗的语言、结构、想象、情感、意境、表达方式、创作方法等内容,总结阅读儿童诗的经验,史进老师撰写了《学会欣赏儿童诗》并发表在《小作家》上。在不断的阅读欣赏过程中,我们对好的童诗有了自己独特的见解,后来史老师又撰写了文章《童趣+意境+情感=好诗》发表在《少先队活动》上。在孩子们的读诗的过程中,认识了儿童诗的语言、结构、想象、意境,感受到了儿童诗的内在美,培养了情感,陶冶了情操。
(二)、研究儿童诗由谁写更合适,为孩子写诗大声呐喊。
在研究儿童诗特点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不少诗人创作的儿童诗成人味比较浓,学生未必喜欢。所以,我们特地做了一个调查,调查显示,同学们普遍认为学生的儿童诗作品充满童趣童真浅显易懂,他们喜欢看。史进老师又撰写了《童诗还得儿童写》发表在《未来作家》上为孩子写儿童诗大声呐喊。《小学作文创新教学》、《慈溪日报》、《少年日报》、《小作家报》等多家报刊转载了这篇文章,引起了不小的凡响。
这以后,课题组还撰写了《孩子是天生的诗人》、《儿童诗的春天来了》、《让孩子们诗意地栖居》等文章为孩子写诗摇旗呐喊,相信在我们的呐喊下,孩子们写诗的自信心会大大提高,也相信他们能够创作出属于他们的作品。
(三)、想象是诗歌创作的第一生产力
想象是诗歌的翅膀,没有想象,诗歌就飞不起来,所以,我们十分注重对学生想
象力的培养,指导儿童进行童诗想象时,要引导儿童学会打破常规性的思维方式,要
能够敢于想象,善于想象。史进老师的《放飞想象的翅膀》的教学设计、思维训练、
教学指导分别在《小学教学参考》、《语文报》、《小学生世界》发表,发表后又有多家
报刊转载。实践证明——想象是诗歌创作的第一生产力。
1、天马行空的创造性思维
通过具体讨论初步形成有关创造思维方式的概念。
2、步步为营的联想物推演
(1)直接联想:由某一事物的具体特征迅速联想到另一相似事物。
(2)层层联想:在直接联想的基础上,进一步推想下去。要写好儿童诗必须学会层层联想,联想的层次越深,儿童诗的意境就越好。
3、妙趣横生的童诗训练题
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设计由易到难,层层深入的思维训练帮助学生进行创作,每个思维训练题都尽可能地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提倡学生有独特的思维,这些童诗训练题会像谜一般地吸引着儿童去尝试解答,同时也培养了儿童进行童诗创作的思维方式。
(四)、研究出一套系统而有效的童诗创作技巧和方法
经过三年多的探索与实践,借鉴各地成功诗教经验,结合教学实际,我们总结了一套系统而有效的童诗创作技巧和方法,并且已经在《小学生世界》、《少年日报》、《小作家》等报刊连载。他们分别是:
1、借鉴模仿
迈出写诗第一步
3、捕捉动人的诗意
5、帮孩子装上第三只眼睛
7、用傻得可爱(夸张)法创作儿童诗
9、用阅兵法创作儿童诗
11、用假设法创作儿童诗
13、用通感法创作儿童诗
(五)、颇有争议的微型儿童诗的尝试教学
在童诗创作指导的同时,我们尝试了微型儿童诗的研究。微型儿童诗短小精练,往往用一两句话表达比较深邃的意境、哲理,有时又具有一定的趣味性,深受广大同学的欢迎。指导孩子们创作微型儿童诗,是一种尝试,也是一种挑战。尽管曾有不少老师、诗人反对学生进行微型童诗的创作,但我们还是才坚定了走自己的路,不久,《新作文》、《新语文学习》等六家报刊专版推出了我们童心诗社的微型儿童诗。指导文章《学写微型儿童诗》已在《少年日报》公开发表。著名儿童文学家张继楼先生还撰写了文章学生的微型童诗做点评,蒋风教授给我编著的《诗意校园》一书的序言中也选了两首微型儿童诗作点评。
(六)、精益求精——儿童诗的修改
文章不厌百回改,学习了童诗的创作技巧以后,学生们基本上能够创作儿童诗了,但创作以后,怎样修改,怎样让自己的作品精益求精,锦上添花呢?我们认为童诗创作,可以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修改:
1、
三年多来,我们课题组尝试了以下几种课型:入门课、模仿课、欣赏课、采风课、创作课、综合课。分别在庵东镇小、庵东镇西一小学举行了两次市级儿童诗教学研讨活动,得到了与会老师的一致好评。其中史进老师执教的童诗入门课《放飞想象的翅膀》一课的教学设计已在中文核心期刊《小学教学参考》发表,并且得到编辑梁伦邦老师的好评,在全国范围内产生了比较大的影响,这是一堂非常经典的入门课,不少老师曾进行了尝试,并且受益非浅。陈红波老师执教的创作课《秋日的私语》赢得了满堂彩,现已刻录成光盘,供兄弟学校老师学习。
课题成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研究扎实有效,成果显著,引起全国儿童文学界的瞩目。
由于课题制定的计划比较系统而有针对性,研究深入而又扎实,又聘请教研员方蓉飞、胡振燕老师担任教学顾问,并且在不断的探索与实践中,吸取了各地宝贵的诗教经验,及时总结新的教学经验,所以三年多来,课题组有近三十篇的童诗教学论文、教学设计、指导文章、思维训练在各级报刊公开发表,《小学生世界》、《少年日报》还连载了史进老师的《童诗讲座》。出色的成绩引起了全国儿童文学界的特别关注,著名儿童文学家蒋风、樊发稼教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著名诗人圣野、张继楼、程宏明、黄亦波、柯愈勋、郭荣安等先后担任了我们学校童心诗社的顾问并为诗社题了词,为诗社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此外,史进老师还先后被《课堂内外》、《新语文学习》、《作文周刊》等报刊聘为特约编辑,并且有幸成为蒋风教授的儿童文学非学历研究生。
(二)、组织诗社活动,出版专集,成果丰硕,报道不断。
2002年初,我们成立了慈溪市第一个儿童诗社——童心诗社,三年多来,诗社组织学生参加了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如举行赛诗会、校外采风、编写诗歌手抄报、邀请儿童文学作家为孩子们讲诗等,从活动中,同学们激发了灵感,创作出一首首优秀的儿童诗。至今已出版专集《童心点点》二十四期,刊印学生作品2000余首,有600余首儿童诗在全国各级报刊杂志发表。其中《少年日报》5次、《阅读与作文》4次、《作家教你写作文》4次、《语文学习报》4次、《新作文》3次、《小作家》2次、《吉林作文报》2次、《作文周刊》2次、《慈溪日报》、《儿童诗》、《童话王国》、《中小学作文教学》、《小星星》、《宁波晚报》、《小学生》、《少年智力开发报》、《中国儿童诗》、《金摇篮》、《作文大本营》、《小读者》、《学语文》2次、《朝晖诗刊》、《优秀作文选评》、《小作家报》、《少先队活动》、《校园文苑》、《求知报》、《优秀作文名师点评》、《新语文学习》、《少年文艺》等五十余家次的报刊以专版的形式特别推介了我校的童诗教学成果。《教育信息报》、《东南商报》、《慈溪电视台》、《慈溪日报》、《宁波日报》等多家媒体报道了我校的诗教。
更可喜的是,由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全国少工委联合主办,《中国教育报》承办的新童谣、儿童诗征文中,我校学生的作品得到了专家评委们的好评,有多位学生的作品获奖,并且获得组织奖(浙江仅6所小学,宁波仅2所小学获奖)。
(三)、习诗育人,大大提高学生整体的写作水平。
1、
我们的童诗教学并不是单纯培养几个小诗人,开启学生的思维,丰富学生的生活,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孩子们从中接受美的教育,爱的教育,从而体现习诗育人的功效,这才是我们诗教的真正目的。
童诗教学以后,孩子们除了喜欢写诗,作文的语言更精练了,整体的写作水平大大提高。课题组以一个诗教实验班与两个普通班进行了两年跟踪比较。对比显示,诗教实验班的写作水平提高较普通班快,进步明显,可见,诗化教学有助于提高整体学生的写作水平。
2、为学生个性发展创造条件
童诗教学的特点是注重思维训练,努力打开学生创作思路,让每一个孩子都能轻松写儿童诗,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栖息于儿童诗的海洋。
潘烨琼同学是童心诗社小诗人中的佼佼者,真正学诗不过两年,《新作文》、《作文周刊》却已为她出了个人专版,至今已有近50首儿童诗在全国发表。她说,学诗使她快乐,使她的生活更充实,现在,她的想象力更丰富了,思维更敏锐了,写作水平得到了明显提高,她还打算在小学毕业之前出一本个人诗集。
其他如张颖倩、黄红维、石盼盼、陈淳等同学是小诗人中的佼佼者,每人发表的儿童诗均在二十首以上。
3、多角度进行童诗教学尝试,形式多样,让乡土文化得到尽情绽放。
由于我们的童诗教学观是让所有的孩子都会写诗,我们对孩子写诗的理解比较宽泛,所以,学生创作的儿童诗内容比较广泛,童话诗、寓言诗、儿歌童谣、叙事诗、抒情诗、科学诗、朗诵诗、乡土诗都有所涉及。
在我们学生的作品中,有不少是传播乡土文化的儿童诗,我们结合学校实际,开展了“爱家乡、爱大桥”儿童诗创作比赛,集结出版后,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好评,《少先队活动》、《少年日报》、《小读者》、《朝晖诗刊》、《语文学习报》等五家报刊先后专版刊出了学生的乡土儿童诗。
(四)、著书立说,全面推广
在中文核心期刊《小学教学参考》的梁伦邦编辑的鼓励支持下,史进老师编著了一本《诗意校园》。这本书努力体现以下三个层面的特色:
一、展示诗教成果。
二、提供诗教范本。
三、呼唤诗意校园。
前浙江师范大学校长、著名儿童文学家蒋风教授为这本书作了题为《让童诗萌发无尽的创造力》的序言、杭州儿童文学创委会副主任、冰心文学奖获得者冯杰先生写了题为《童心飞翔》的诗评、宁波市教育局华长慧局长还题了词——“还孩子以童心让校园有诗意”。
社会各界对此书的出版引起了比较大的反响。宁波市委宣传部副部长王建社、慈溪市人民政府文教市长龚建长致信祝贺《诗意校园》出版,并且肯定了我校取得的成绩。祝愿和勉励史进老师在教育改革和时间中不断探索、不断进步,把我们的校园建设得更富诗意,把我们的学生锤炼得更富想象力和创造力。《宁波日报》2006年1月24日发表陈敏的报道《慈溪市庵东镇中心小学诗意满校园》后,2月14日,《教育信息报》发表余长飞报道《童心诗意满校园》,2月21日,《慈溪日报》、《慈溪人民广播电台》发表俞建明的报道《小小诗社 名声在外》。
《诗意校园》出版后,宁波、绍兴、金华、台州、上海、南京、武汉、天津、成都、吉林等地的儿童诗社纷纷来人或来信来电到我校取经。我们在学校网站开辟了童心诗社的园地,上传了诗社近百个文档的论文、指导文章、学生作品,多的文档点击量已达到5000多。
在我校的影响下,我们慈溪各校的儿童诗教学,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我镇西一小学陈红波老师组建的小海娃诗社、新浦镇小岑建澎的小豆芽诗社都已是省内外知名的儿童诗社。《慈溪日报》的余长飞还撰写了6000余字的长篇报道《儿童诗 孩子们的精神乳母》重点报道了我校儿童诗教学的成果以及在慈溪市内的影响。
现在,已有《小学生世界》、《少年日报》、《语文学习报》、《小作家报》连载了史进老师的《童诗讲座》。相信通过我们的努力,在各报刊杂志的推动下,我们的童诗教学的经验将会得到更大的推广,相信我们能够看到更多的诗意校园。这也是前浙师大校长、儿童文学泰斗蒋风教授的希望——呼唤更多的诗意校园。
希望我们的语文教师都能重视童诗教学!
希望我们课程改革能把童诗教学当作一项内容!
希望我们中国孩子都学会写诗,写出更多好诗来!
儿童诗从春天走来,带着生命力的风采。童心永远是最美好的东西,希望大家珍惜诗意的校园,让童诗在这里萌发无尽的创造力!
困惑与思考
在我们的诗教成长过程中,有过不少困惑,我们进行了思考。有的现在想明白了,有的到现在还不清楚。为此,史进老师撰写了《童诗教学指导的困惑与思考》并在《小学作文创新教学》发表。我们曾经的困惑,相信也是所有从事诗教和即将从事诗教的老师面临的困惑。我们将与大家共同学习。
一、我不是诗人,没写过儿童诗,能指导学生写儿童诗吗?
二、指导儿童诗一定要讲究方法吗?
三、思维训练是最有效的吗?
四、学生作品雷同多,模仿多,原创少怎么办?
五、指导儿童诗仅仅是为了培养几个小诗人吗?
六、怎样的儿童诗才算是一首好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