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光疗和光化学疗法
(2012-09-27 16:35:19)
标签:
健康 |
【本文源于上海希格玛高技术有限公司】
(—)UV的物理特性
(1)
(2)
(3)
(二)UV生物作用
1. 光化学效应
波长在254—265nm的紫外线杀菌作用最强,因其易被核酸、蛋白质和DNA吸收,尤其能使DNA的分子丧失复制能力,转录过程发生障碍,导致细菌发生致病的突变——死亡,此为紫外线的直接光电效应,有些细菌含有光敏氨基酸、苯丙氨酸和酪氨酸,吸收紫外线后使之发生破坏和凝固,这是继发性致有丝分裂辐射引起的间接效应。感光异构是紫外线作用的另一重要表现,紫外线使组织发生光解,蛋白质分解为较简单结构直至氨基酸。光解作用释放出组胺、已酰胆碱、组胺酸、生物胺和肝素等高活性物质,也可使一些起重要作用的酶活性发生变化。
2. 光致敏作用
在光致敏中,常见的光化学反应。光动力作用:指反应过程中必须有氧参与的光化反应。煤焦油、染料等产生的作用属光动力作用。
3. 光合作用
使两个相同的分子聚合为一个。在320nm以下的紫外线作用下,DNA链中两胸腺嘧啶单体聚合为一个胸腺嘧啶二聚体,发生这种改变后,DNA正常功能改变,细胞功能受抑或手损。
4. 光加成反应
两个完全不同的分子结合成一个加成物,无需氧的参加。
(三)紫外线的剂量
剂量正确与否是紫外线治疗成败 的关键之一,因此正确的确定剂量是至关重要的。
(1)
(2)
亚红斑量:剂量低于一个MED;红斑量:照射1—3个MED;超红斑量:照射4—5个MED。
紫外线红斑在照射后要经过一定的潜伏期后才出现,潜伏期长短与剂量及紫外线波长有关,它与剂量成正比,与波长成反比。UVB一般12—24个小时达峰值,UVA48—72小时达峰值。轻度红斑反应:UVB1—2天消退,重度红斑反应5—7天消退,UVA持续时间长于UVB。
(3)
(四)光化学疗法(PUVA)
定义:它是一种内服或外用光敏剂后接受长波紫外线照射皮肤的一种治疗方法。
两个基本要素:光敏剂及紫外线。光敏剂有两类:①呋喃香豆类:8-MOP、三甲氧补骨脂素(TMP);②煤焦油类:是苯、甲苯、二甲苯、萘、蒽、酚等多种芳香化合物的复杂混合物,其中起光敏作用的成分是蒽。
1. 测皮肤类型(6型)
2. 测MPD
3.
4. 照射疗法
照射前2h服药,之后在皮损区照光(UVA或UVA+UVB),照光时患者带墨镜,根据机型及该机每个单次照射面积而采取不同体位。照射方法:5次/W、4次/W、3次/W、2次/W。
服药后12h之内带护目墨镜,面部不能照射。
照射剂量;首次用亚红斑量即1/2MPD、2/3MPD或70%MPD。每3—4次递增初量之40%,至出现疗效即维持此量至临床痊愈。
鉴于PUVA治疗不是病因治疗,治愈后需做一定时期的维持治疗,以保持痊愈,维持的剂量用最后一次剂量为宜,每周直到隔周一次。
5. PUVA治疗患者的选择
(1)
(2)
(3)
(4)
下列患者不应做PUVA治疗:
(1)
(2)
(3)
(4)
(5)
(6)
(7)
(8)
(9)
(10)
(五)临床应用
1. 光疗法
带状疱疹:用红斑量照射,每2日1次。红斑量紫外线有良好的止痛作用,可减轻疼痛和缩短病程,照射部位为病损区及相应神经根。
冻疮:对预防复发有一定作用,初冬未发疹时开始治疗。用红斑量照射,每周2—3次。
疖和疖病:对疖,可在抗生素治疗同时,加用UVA照射,可提高疗效,缩短病程。用红斑量照射,隔日1次,2—3次即可痊愈。对于疖病,紫外线照射能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增强皮肤的屏障作用。治疗用亚红斑量照射,每周2—3次,若同时加用疫苗,常可提高疗效。
丹毒:对慢性复发性丹毒,在抗生素治疗的同时,配合紫外线照射可提高疗效,减少复发,用红斑量照射,隔日1次,共10次,休息4周,再进行第二疗程。
慢性溃疡:紫外线可加强局部血液循环,改善局部营养状况,促进肉芽组织和上皮新生,有利于溃疡愈合。用超红斑量照射,每2—3天1次,待分泌物减少,肉芽鲜红后改用红斑量照射。
银屑病:UVB是治疗银屑病的有效方法之一,它可作为散发或泛发较为严重患者的首选疗法。UVB加煤焦油制剂联合应用,对80%以上的患者有效,皮疹消退后可用UVB维持治疗。
2. PUVA疗法
治疗银屑病
治疗银屑病外用8-MOP方法:①0.1%—0.3%—0.5%8MOP酒精涂布于皮肤上,15分或1—2h后照射;②0.5—1mg/L8-MOP溶液37℃浸泡10—20分,立即照射。前者适用于小范围皮疹,且只应用于非光露区或掌跖部有损害者。优点是无恶心、呕吐等副作用。两者的缺点均易发生急性光反应。
3. PUVA的联合疗法
(1)PUVA与MTX
(2)
(3)
(4)多疗法联合
副作用:
1、近期: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2、远期副作用: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银屑病面积和严重程度指标(PAS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