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重读《雁飞塞北》有感

(2014-11-10 08:08:33)
标签:

房产

分类: 书海夜航

重读《雁飞塞北》有感

 

  《雁飞塞北》是写北大荒开发的一部长篇小说。第一次读这本书,是在学生时代。四十多年后重读,依然十分亲切感人。

现在读书,与学生时代的关注点不同。那时吸引我的是故事情节,是一个个英雄人物。而现在,我对作品描写的时代和景物更有兴趣。我在书中尽情地寻找着对北大荒春夏秋冬景致和风物人情的描写。想像着书中人物的未来命运,并与我到北大荒以后接触的人物进行对比。从中享受着无比的愉悦。应该说,《雁飞塞北》叙述的故事发生在黑龙江的东部,“雁窝岛”与我所在的查哈阳景致还是有一定的区别。但是,那对大烟泡的描写,那对雁窝岛春季美丽的原野和秋季丰收景色的描写,还是不断地激起我心中的涟漪,仿佛自己回到了青春时代,回到了查哈阳,徜徉在十连的土地上,奔驰在连队西部的那块野甸子(现在叫“湿地”)上……春季来了,大雁向往着北方。而我,退休的日子快到了,也格外地向往自己献出过十八年峥嵘岁月的北大荒。

《雁飞塞北》从1958年开始创作,1962年出版。作者林予,本身就是1958年奔赴北大荒的十万转业官兵之一,他以极大的热情讴歌了北大荒,讴歌了北大荒的开拓者,作品充满着浪漫主义的情调。无论是作品的语言和叙述格调,还是作品中的人物,都有一种积极向上的理想主义精神。这是当代的作品中不有的。它使人鼓舞,使人振奋。我想,这也与时代有关:作品发生的年代就是一种崇尚英雄、崇尚奉献的年代。作者生活在同样的年代,以同样的情怀描述自己亲历的生活,自然就是那么清新,那么阳光。他不同于六十年代后期的作品那样充满阶级斗争的血腥。即使是描写两种垦荒思想的交锋,小说也仅停留在人的精神境界与思想方法的对照。

再读《雁飞塞北》,我对小说中林小婉的描写尤为感兴趣。作品通过心理描写,详细地刻画了一个女农业技术员,叙述了她的思想发展和个性成长脉络。这是一个仰慕英雄、热切盼望新生活的年轻人。走出校门的她,对一切充满美好的期望,对一切经历过战争的老同志都充满着崇敬,并为他们认识世界、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由衷地感到敬佩。然而,生活并不是只有美好,面对着生活中是非的冲突,她惶恐过,并逐步地认识了生活,逐步地成熟。更为难得的是,她依然保留着那种阳光的心态。我想,建国初期的一些长篇小说,正面人物往往很完美。然而,生活中,这种完美其实是不存在的。关键是,要正确认识生活,并以阳光的心态看待生活中的一切人和事。我想到了我自己:在深入连队以前,我对生活充满着憧憬。参观太平湖水库以后,我也曾以最阳光的心态写过几封上千字的长信,热烈地讴歌自己将要为之献身的土地。然而,一接触工作实际,面对生活实际的困惑,加上文革形成的阶级斗争烙印,使自己长期处在一种抨击生活的心态中。心态不对,工作也就没有成就了。我常把自己与战友张持坚相比:我与他的差距,不在文字功底,不在生活机遇,而在于生活态度。张持坚是用务实的态度对待生活,用阳光的态度去看待生活,而我,常常是用书本的理想去处理生活,却又不能用理想主义的眼光去发现生活的一切闪光点。因此,他可以成就为一名名记者,而我最终只能成为一名教书匠。我想,如果一个人真可以一辈子像林小宛那样去对待生活,即便生活不给他机遇,做一个普通人,也应该是十分幸福的吧。可惜,现在领悟这一切,都已太晚了。

书中描写的雁窝岛,应该是确有其岛。对雁窝岛的景色描写也该是准确的。我不知道现在的雁窝岛怎么样,但那时的雁窝岛,从现在的眼光来看,实在是一个可贵的湿地,难得的旅游资源。或许有人会说:正是北大荒的开发破坏了这些宝贵的资源。然而,这能怪我们的前辈吗?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生活理念和生活方式。十万转业官兵奔赴北大荒,就是为了建设祖国的粮仓。我们不能要求当年的前辈们有今天的环保理念,就像我们的后辈不会责怪我们今天所做的蠢事一样。或许,到下个世纪,我们的子孙会为二十一世纪的全球化对人类多样性的毁灭而扼腕叹息,而今天,我们却依然在在加快步子追赶着全球化的潮流。

二○○八年九月十六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