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节补记
作者:张艺峰

   
最近有些忙,把涌动着的文字作了延宕。
   
癸卯年的父亲节照例很有仪式感的把朱自清先辈的《父亲》读了一遍,每次阅读总会有新的感受。
   
一位送行的老父亲执意要为儿子去买桔子,他爬下月台,穿过路轨,再攀栅栏,
翻上月台。然而,小心翼翼地把买到的桔子抱在怀里。
   
这是一个微胖的,老迈的父亲,这是一个身躯佝偻,脚步蹒跚的身影。
   
“父亲是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把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眼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这是朱自清笔下的父亲,为儿子买桔子攀月台的背影引起了无数人的共鸣。
   
实际上,他们父子俩的关系是十分紧张的。朱父从小对朱自清就非常严厉,童年的朱自清常常眼泪汪汪,十分害怕整天板着脸的父亲。念书时,朱自清每次放学回来,父亲都会一边喝酒,一边检查他的作文。
   
看到先生给出了好评,他就会点点头,咪上一口老酒。反之,稍有差池,他就会大声训斥,甚至会用一把火将他的作业烧掉。
   
在朱自清成长的过程中,还有很多家事引发的各种矛盾,致使父子关系极度紧张,并产生了严重的隔阂。
   
实际上,朱父和大多数中国父亲一样,严厉的背后,其实都藏着对孩子未来成才的期许。
   
同样,父亲表面上收敛的关爱一直深藏于内心,从小对孩子寄于厚望的希冀,始终嵌在深切的挂念之中。
   
儿子长大了,父亲年老了,自然而然一切都在弱化。朱父亲自送儿子,翻过月台买桔子,是爱的本性流露,也只有弱化了表象,才会有爱的使然。
   
也只有弱化了的心性,才会发出那一点悲鸣的信号。朱父给儿子去信说:“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儿子阅后泪目。尽管膀子痛和“大去之期”相去甚远,但却却是一位父亲在晚年盼望儿子的一种心愿。更是年老父亲产生了强烈的依附感。
   
朱自清自己当了父亲,才真正明白了自己父亲的用心良苦,正是父亲的严厉,让他有了一生的成就。
   
很认同这句话:子女最大的成熟,就是在读懂父母后,与他们的平凡达成和解。其实父母和子女之间的所有冲突与和解都是因为爱。
   
《背影》散文集出版后,朱自清的父亲一字一句读着,老泪纵横------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