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浅谈“发型”

(2023-05-27 21:32:18)

浅谈“发型”

作者:张艺峰

浅谈“发型”

    我的大外孙生在海外,接受的是西式教育,今年17岁了,已经萌发对美的追求了。

    对美的定义,每个人都会随着生活的阅历和环境的影响而不断地发生变化的。

    大外孙烫发了,那个蓬松的发型,我也叫不上名来。

    就我看来,这是一个很有特点的发型,彰显着一个年轻人勃勃向上的朝气,浑身洋溢着文艺青年特具的艺术风范。

    我的大女儿却有不同的看法,她从心底里抵制着。明面上,她用各种方法同儿子沟通,建议他再去修一修啊,改一改啊。暗地里听得出来真有些火急火燎,她也只能同我们诉说一通而已。

    实际上大可不必。我的大女儿是在中国生活成长起来的,早已有了自己固有的一套传统观念。现如今望着“西化”的儿子,内心的纠结是显而易见的。

    我们的国人历来推崇:“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可毁伤,孝之始也。”于是头发也就成为了个人生命意义上的象征,例如古人有,成汤剪发祈雨,曹操割发代首等历史古典。

    特别是女子的头发,一般是不能被轻易剪断的,历史上呈现的“一缕青丝寄情丝”的往往就是女子托付终身的意愿。也有剪断情丝,看破红尘的悲怆之事。

    由于封建礼教的束缚,加上受《孝经》的影响,男子留长发成为了中国数千年来的传统。古代男人留的虽然都是长发,但每个朝代各有各的特点,而且在发式上,冠帽上都在最大限度的发掘那个时代的美。你知道宋朝男子在发式上还流行“簪花”吗?也就是插在发间的花。有诗为证,北宋文学家苏轼诗曰:“人老簪花不自羞,花应羞上老人头。醉归扶路人应笑,十里珠帘半上钩。”

    此诗反映出了当时“簪花上头”是在男人发型之中流行的一种时尚。

    中华民族有着光辉灿烂的文化,其中就有着极为丰富且具有悠久传统的中国历代发式。发式的演变,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人类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水平。

    辛亥革命以后,各种束缚人们的禁锢被逐步解开,西洋文化艺术逐步渗透,30年代国外妇女的烫发传入国内,一时间群起仿效,追逐着那西方烫发的时髦发式。

    新中国成立以后,发式也发生了巨大的转变。男士发型基本上是三七、四六、中分等分缝发型,使新中国的男士有 了新的形象。

    随着改革开放的到来,发式也产生了巨大的变化,人们对发式开始了新的追求,随之发廊群起。人们对发式的要求呈现出了“百花齐放”的态势,“吹发”和“烫发”已成为了必须,于是各种发式的造型千姿百态,丰富多彩。

    由此可见,发式在人类文化史上始终反映着社会的交替,进步与繁荣。

    也许一个人的发型,就是自己期待向外界展示的一个窗口。

    在你选择发型的时候,实际上也能反映出你的个人喜好和个人修养与艺术品位。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姐妹篇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