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古镇召稼楼日记
2021年4月28日
作者:张艺峰
“小桥、流水、人家”无一例外的特色著成了似水的江南。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望,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这是东坡先辈的《望江南》。
踏上位于上海闵行浦江镇里的历史古镇——召稼楼,映入眼帘的是错落有致的青砖黛瓦的古建民房,那极具明、清风格的各式风火墙高耸屋顶,竞相辉映,一派古色古香扑面而来。
沿着那逶迤的河岸,眼睛里充盈着的满是粼粼的波光,那绿柳与街舍傍水相偎。在这春意盎然的景致里,让你会立时感到一份安宁和从容。
欢喜这水,它让我想起了小时候家乡的河。江南的河流没有浪涌,只有流淌;没有拍岸的惊涛,只有吟唱的波涌。召稼楼阡陌的河道里,会有缓慢驶过的小船,那是供游人乘船赏景的好去处。那小船,只见竹篙轻点,悠悠荡荡,抑或是橹桨声声,影影绰绰。船头上戴斗笠的是老翁,船尾上围头巾的是船娘。他们点开那一波河水,悄然带去的是一份厚重的乡思,留下的是淡淡的乡愁。
小船悠悠地从一座座石拱桥下穿越而过,也许它穿越的不仅仅是四季轮换,而是历史的长河------
召稼楼的河道呈十字型,无论由南向北望去,或者由东向西看去,河面上架起的是一座座风格各异的石拱桥,而且每一座桥都蕴藏着一段脍灸人口的典故。
没有很多时间去寻访每一座桥的故事。看到了“报恩桥”桥边立有的典故说明,这是个守信立义的故事:在古元朝时期,周浦商人冯某遭遇满门抄斩,事先,他把三箱金银寄于朋友奚家。奚家为坚守诚信,多年来一直设法在寻找冯家幸免于难的次子,并交还了金银。冯家次子正值穷途末路之际,适逢其时,如沐甘露,籍此起步发达。他赚到的钱同样装成三箱金银送还给奚家,以示知恩图报。后来奚家拿一箱金银修此桥,并提名“报恩桥”,另二箱翻修当地的“金刚庙”。此举一直被乡人推崇备至。
欢喜这桥,同样让我想起小时候家乡的石拱桥。家乡的石拱桥南北相向,以桥为界也就有了桥南街和桥北街。小伙伴们自成两队,几乎每天演绎着“占倨高地”的游戏,两队冲上桥顶,展开“厮杀”,那个“惊心动魄”的场景,至今仍记忆犹新。
“水流曲曲树重重,树里青山一两峰。”江南的桥是水乡一道独特的风景,它恢宏雄伟,它挻拔高耸,它玲珑剔透,它千姿百态,美不胜收。
江南的石拱桥,俨然已成为了一种历史象征。它深厚的文化内涵,折射出来的是熠熠生辉的民族智慧。
穿行在召稼楼的石板路面上,穿梭在鳞次栉比的古巷里,感到的是历史的凝重,得到的是心灵上的静谧。
手抚着拱桥的石柱,看到的是摩肩接踵的游人,熙熙攘攘的人群里散发出的是层层的欢笑。疫情还在全球肆虐,我们却拥有安然的自由,欢笑里不忘党恩,惬意里莫忘勇士。
再见了,召稼楼——离闹市最近的一方“世外桃园”。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