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张一鸣来劲儿不来劲选择 |
分类: 发表文章 |
张一鸣要做“来劲儿”的事
苗向东
(2016、1《思维与智慧》)
张一鸣在大学时做过一些独立网站和软件,有些申请到了专利后就卖掉了。在他看来,毕业后去一个大公司里做模块改进一类的工作,实在“不太来劲”。毕业时很多人说我要赚到第一个100万,一定要通过创业赚大钱。而张一鸣对金钱的渴望没有特别强烈,他对做技术做产品更感兴趣。对于大学毕业找工作,张一鸣觉得:稳定不重要,户口不重要,公司规模和名气不重要,但一定要“来劲”。当时他只有一个感觉,要做有意思有挑战的事,和优秀的人一起做“来劲”的事。
2005年,张一鸣从南开大学微电子和软件工程专业毕业,面前有八九个条件诱人的offer,但是他觉得“都太没有挑战性,不来劲”。那一年,Web2.0时代到来,很多互联网人离开公司开始创业,张一鸣觉得“这才是来劲的事儿”。就这样毕业后,他放弃了所有offer,却和师兄一起创业,成为Web2.0时代最早一批创业者中的一员。
当然,并不是说我们选择了自己“来劲”的,就一定是对的,有时也会有失败,张一鸣开发了一款面向企业的协同办公系统,但由于没有认清市场需求,不久,张一鸣的第一次创业便以失败告终。但是由于干的是自己“来劲”的,就没有遗憾,相反失败也是积累经验。
后来张一鸣继续选择“来劲”的酷讯,他在头一年多的时间里,搞定了大部分别人搞不定的bug。他经常改bug改到夜里两三点,第二天同事们上班时发现昨天的问题已经被改好了。这种当天改善产品、马上改善10万用户的体验所带来的成就感,这是能够给他带来“刺激”的,“每一个改进就可能多了10%-20%的信息,经常能造成质的飞跃。”是张一鸣保持对互联网产品热情的最重要因素。仅过了一年多,张一鸣便成为了酷讯的技术委员会主席。可是两年后,张一鸣实在无法忍受公司混乱的管理,他决定去大公司学习公司管理。
2008年,张一鸣进入微软,每天只需工作3、4个小时,改改模块,他发现大公司里思考行业的人太少,身边同事都在讨论年终去哪里旅游。微软对他们来说最重要的是你遵循流程中的每条细则,条条框框比较多,张一鸣认为不适合特别有想法,特别有冲劲的人。张一鸣感到巨大的不适感,想走人。可有人劝他说:“在微软是镀金,只要坚持下去,将来就会拥有金字招牌。”但他说:“我还是更喜欢有挑战性、有创造力的生活。”就这样,张一鸣在微软待了半年,他觉得太过“无聊”,便离开了。
张一鸣和福建龙岩老乡,现任美团CEO王兴很像,都是属于想做“来劲的事”的那帮人。2008年底他便以技术合伙人身份加入饭否后,张一鸣负责搜索、消息分发、热词挖掘、防作弊等后台系统。在创建饭否时,张一鸣就常常遭遇一个问题,经常搜索信息的他,很多有效信息无法找到。于是他老是在想,为什么没人帮他找到,或者说没有产品帮他找到。张一鸣把想法告诉王兴,王兴也鼓励他做进一步尝试。此后饭否关闭,两人各奔前程,张一鸣去寻找自己的“更来劲”的事业。
8年间,张一鸣五次“重新开始”。虽然屡战屡败,但他不以为意,始终按自己的套路出牌。
张一鸣不断在“来劲”和“不来劲”中修正自己的选择,并在选择确定后牢牢把握自己的命运。到2012年3月,北京字节跳动科技有限公司成立,张一鸣找到了“今日头条”这个“最来劲”的项目,这一次让张一鸣成功了。2015年张一鸣也因此获得新浪科技2014年度风云榜年度新锐科技领袖。
记者问张一鸣,“什么是来劲的事情?”他说:“对用户有意义,对社会有意义,就叫来劲。”当然这是宏观上的解释,具体来说,就是自己喜欢与感兴趣,比如张一鸣就说他对做技术做产品更感兴趣。总之,只要能使自己“来劲”,就能为自己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支持,那么暂时的失败也会使自己越挫越勇,最终能够带领我们取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