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论孙子、孙膑及其兵法

(2015-10-13 19:42:39)
标签:

佛学

                                            论孙子、孙膑及其兵法

                                                                     禹明先

      《孙子兵法》是我国古代声誉很高的一部兵书,对全世界的军事理论发展贡献非常大。但是《孙子兵法》的作者是何人?孙子、孙膑是一个人,还是两个人?从汉代至今的两千余年来,尚未作出定论。为了论述起见,这里先从孙子和孙膑两个人名的关系谈起。笔者认为:孙子是同一个人,并非两个人。这个问题班固在《汉书·司马迁传》中讲得很清楚:“孙子,《兵书》修列。” 又:“左丘无目(失明),孙子断足(脚),终不可用,退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 。 在这里,班固明确告诉后人, 孙子、孙膑是同一个人:孙子是其通用名称,膑则是其被膑脚(残废后)的外号,即“缺腿”或“孙跛子”。所谓的《孙子兵法》是孙子被残废后“退论书策以舒其愤” 而写下的军事理论著述,因此孙子兵法也称《孙膑兵法》(孙跛子兵法)。

       既然孙子和孙膑是同一个人,那么,为何班固《汉书·艺文志》中记录了“孙子兵法八十二篇” 和“齐孙子兵法八十九篇” 两种孙子兵法呢?致使两千余年来人们对它争论不休,硬将其说成是世间存在有《孙子兵法》和《孙膑兵法》这两种不同作者的兵法

       其实班固所谓的“吴孙子兵法”和“齐孙子兵法”,是指西汉时“吴内研究孙子兵法” 的人和“齐国境内研究孙子兵法的人,因他们各自对孙子兵法的领悟不同,加上文化和知识结构不一样,他们得出的结论和篇数当然也就不同。

       从班固在《汉书》“艺文志”和“刘歆传”中谈到汉代人大量伪造书以及这些古书“皆是诸子传说”一上看,所谓的《孙子兵法》在西汉初年还只是民间口传的一些零星而不成体系的历史故事,其作者是谁也还没有弄清楚,因此只称作者是孙子(孙某),而指不出具体姓名。是西汉学者们在设馆办学授徒时,把自己的许多个人意识经过条理和系统地理论化后塞进孙子名下的。因此可以说:所谓的《孙子兵法》是汉代人假托的一部军事文集。这可从对孙子其人的一些称呼中,就可以明显地看出《孙子兵法》为汉代人所伪托。按孙子的“子”即“”的意思,孙子即是指“孙某”,是虚称,不是实名。司马迁所称的“孙武”,也是人们对孙子善用武略的称呼,不是真正姓名。又如《孙子兵法》第一篇“计篇”开头说:“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 孙子对自己的著述怎么能称“孙某人曰……”呢?这分明是他人或是后人假托孙子著述时才有的称呼(司马迁在《史记》中的自称也是避开本名用官讳,称“太史公曰……” , 而不是直呼自己的名字“司马迁曰……”)。

       以上这些考证都足以证明《孙子兵法》是汉代人假托的孙子著述。西汉时为了响应统治者的献书、献策号召而升官发财,向国家献军事谋略而研究兵法的人很多,除了班固《汉书·艺文志》中提到的吴国、齐国两地的人打着孙子的名号研究和著述兵法外,班固《汉书·艺文志》中还列举了公孙鞅、广武君、韓信等九人,他们都没有假托孙子之名,而是用自己的实名来研究法。此外,汉代人著述的《淮南子》中的“兵略训”和《吕氏春秋》中的“荡兵”、“论威”、“决胜”、“长攻”等都属兵法研究文章,它们都不称《孙子兵法》,而是称“兵谋”或“兵”,并且保留了作者的真实姓名。

      《孙子兵法》既然是汉代人假托孙子所著的一部兵书,它的发展当然有个由简到繁、由粗到精的演化过程。司马迁《史记·孙子吴起列传》记载说:“孙子武者,齐人也。以兵法见於吴王阖庐,阖庐曰:‘子之十三篇,吾尽观之矣’!” 说明在司马迁写《史记》时,世上所传的《孙子兵法》才仅有十三篇。只是后来人们不断地往里面添加内容,才形成“吴孙子兵法八十二篇”和“齐孙子兵法八十九篇”以及流传至今的《孙子兵法》。

      翦伯赞先生曾指出司马迁的《史记》自从汉代人冯商、禇少孙开始,就有十余人对其进行过篡改。今传《史记·孙子吴起列传》中的:“孙武既死,后百余岁有孙膑。膑生阿鄄之间,膑亦孙武之后世子孙”以及“孙膑常与庞涓俱学兵法……”等,与班固《汉书》:“孙子,《兵书》修列……”等记述不合,明显是后人篡改《史记》所为。这很可能是汉代人冯商和禇少孙两人干的缺德事,它造成后人关于孙子、孙膑是两个人的历史分争。直到唐、宋时期,人们都还在往《史记》里面添加内容,如欧阳修在《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中说:“孙子字长卿,本为齐国田氏之裔,后来奔吴而为将军”等,就明显是欧阳修伪造的,因为司马迁的《史记》和班固《汉书》中都没有这个记述。目前已知最后一次篡改《史记》是清朝乾隆四年校刊二十四史。

       由于《孙子兵法》是集多时多人之手,经过不断地加工提炼取舍而成的精品之作,因此它能得到历史的认可而流传至今。在这里,我们应当感谢那些假托孙子名号而不计个人名誉去不断增改《孙子兵法》的先贤们!同时我们应当指出:假如后来的读史者,不是一窝风地去尚古,相信汉代的托古造假之说。而是象班固那样,敢于揭露和记录汉代人伪造古书的行为;象东汉人王充、现代人顾洁刚那样,敢于揭露和批判汉代人伪造古书的事,中国历史研究中的许多问题就不会象今天这样,被搞得一团糟!另外,两千年来数以万计的孙子兵法研究学者,竟然对孙膑的“膑”字理解不透,把孙子被膑残后的外号“孙膑”说成是另外一个人,真是可悲又可笑!

 

                                                                                       2015年10月13日于遵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