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源于思,思源于疑。 “ 教学的艺术在于如何恰当地提出问题和巧妙地引导学生作答。”设疑是课堂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化学教学中巧妙地设疑不仅有利于激发和维持学生的好奇心 ,增强他们的求知欲,而且有助于引导学生善于发现问题,不断提出问题,逐步形成自己解决提出问题的能力。那么教学中应当怎样去培养和激发学生质疑的技能呢?
第一、教学过程中养成经常设疑的习惯。
陶行知先生说过:“发现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教师提出的问题,要问得开窍,问得美妙,问得恰当,启人心智。㈠、在教学过程的最佳处设疑。因为适当的目标设置能够唤起学生的多种需要并促使学生激发相应的动机。选择好的设疑时机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及时反馈学生信息。㈡、在重点、难点处设疑。教学内容能否成功地传授给学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对本节内容重点、难点的把握。而在重点、难点的教学上恰当的设疑则能起到事半功倍之效。㈢、在关键处设疑。在关键处设疑不仅能起到对教学内容的承上启下的作用,而且能激发并维持学生良好的学习状态。重点、难点是关键处,内容与内容之间的过渡是关键处,一节课上学生最疲劳时也是关键处,由于学习内容的抽象性而使学生感到乏味时更是关键处,教学过程中用自己敏锐的眼光捕捉学生心灵的信息,巧妙设疑、及时设疑,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在质疑中提高学生分析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二、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
人的思维活动起始于问题,有疑问才会去思考。教学过程中要营造一个宽松、自然和谐、平等的教学环境,使学生勇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渴求解决问题。这样他们的创新意识,就会得到培养和发挥。在教学中的言行举动对学生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和学生一起研究问题,就能成为学生培养质疑精神的好榜样、好朋友、好老师。学生敢对教师的“教”质疑的精神是非常宝贵的,要鼓励和提倡。鼓励学生对教材质疑,大力提倡学生讨论。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互相质疑会大大增强学生质疑的意识,使学生在质疑辩论中,学习新知识,搞清原来模糊的概念,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会用质疑的态度上课。学会平心静气地讨论和据理力争,从不同角度,通过各种途径去说服他人接受自己的观点,锻炼了思维的准确性、敏捷性、开放性,也提高了流畅表述自己的观点的能力。通过质疑、辩论、释疑,学生的自信心增强。
第三、培养学生的巧妙设疑的习惯。
抓住新旧知识的连接点进行旧中引新,设问激疑,以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例如:在讲到“盐类的水解”一节时,首先提出问题“醋酸钠和氯化铵在水溶液中能否使石蕊试液变色呢?”学生会很快很干脆地回答:“不能!”当问为什么时,学生回答:“因为它们都是盐类,而不是酸和碱。”当演示完该实验后,学生呈惊讶状,这时可抓紧时机引导学生思维,探究原因,自学教材,总结盐类的水解一般规律。
总之,质疑是一门学问,提倡多问、善问、巧问,不仅启疑开窦、激发兴趣、启发思维、突破关键,而且能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在教学中,能把它们有机地结合起来,巧妙地运用到具体的教学工作中去,就能使学生不仅掌握知识,而且发展智力,提高能力。
巨鹿中学
王春燕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