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唐赋(全8册)

标签:
典籍古籍国学历史文化 |
分类: 诗词文赋 |
简介:
一、本编收录唐五代赋作。
二、本编所收作品,除以赋为名者外,为提供研究所需,从宽兼收七体、骚体及其他赋体杂文。
三、本编所收作者作品,大体以《全唐文》所录为范围,并参考周绍良主编《全唐文新编》(吉林文史出版社)、陈尚君《全唐文补编》(中华书局)所补。
四、《全唐文》所载作者、篇名或有疑义,别参劳格〈读全唐文札记〉(《读书杂识》卷八,《月河精舍丛钞本》)、岑仲勉《读全唐文札记》(中华书局版岑仲勉著作集本)、陈尚君〈再续劳格读《全唐文》札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唐代文学丛考》)、《全唐文新编》;部分作者误题系因误读《文苑英华》题作者例,则酌参《历代赋彙》、《古今图书集成》改题;其属《文苑英华》版本问题者,另参考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傅增湘《文苑英华校记》(北京图书馆出版社)。凡有移易校改者,均于校记中说明。
五、本编以文繫人,并附作者小传。作者依时代先后为序,其世次大体根据《全唐文》,其有疑义者,参酌前揭各书及当代学者相关考订;小传以《全唐文》为本,并参考徐松《登科记考》(孟二冬《补正》,北京燕山出版社)、劳格、岑仲勉、陈尚君各家之说,以及谭正璧编《中国文学家大辞典》(光明书局原版、河洛图书出版社影印)、吴汝煜、胡可先《全唐诗人名考》、周祖譔主编《中国文学家大辞典.隋唐五代卷》(中华书局)等书所考。
六、本编主要以中华书局影印、断句清修《全唐文》(嘉庆十九年扬州全唐文局刊本)为底本;《全唐文》未收者,则另择底本。
七、本编标注新式标点符号,并酌为分段。其原则如下:
(1)律赋原则上依韵分段,方便读者检覈用韵状况,尤其就限韵比对段落,在格式上一目了然;换韵后有偷韵者,如一段三韵,首二句均押韵,则各标句号。
(2)非属律赋者因涉及换韵频繁或偶有出韵情况,依韵分段可能造成阅读障碍,则依文意分;其有二句一韵、换韵频仍者,如阙名〈孤竹赋〉,则略依文意分段,不句句标句号,免碍清览;非律赋之长股对上下句分别用韵,因体式清楚,亦不每韵标句号。
(3)对话以引号涵括,其因格式或文意需分段者,仅在首尾各标上下引号,不逐段标上引号。
(4)乐曲名、诗歌名标篇名号,然有一名二义者,常用为双关,则视情况加篇名号;《易》卦名标篇名号,但若用为一般名词则不标,如「乾坤」、「否泰」,借代义视同一般名词,如韩休〈驾幸华清宫赋〉「玉堂凭根」,以「根」表东北方。
八、为提供研究者之需,本编另作异文之校勘,主要参校本为宋.李昉等编《文苑英华》(新文丰出版社影印明刊配宋本)、清.陈元龙编《历代赋彙》(中文出版社影印康熙四十五年刊本),《古今图书集成》(鼎文书局据中华书局拼版影印铜活字本编印),其馀史传、方志、类书、杂纂、总集、诸家别集等视异文情况参用,并略依编著时代为次。
九、为便于未来电子版之检索,原则上尽量使用通行字,系统所无之字,先使用《汉字库》,其馀则另行造字,造字档另作外字集。
十、各篇正文末标记编审、编校者姓名,其形式为:(编审者.编校者);若编审或编校有二人者,则其间以「、」隔开。
前一篇:唐诗新编(全5册)
后一篇:宋代蜀文辑存校补(全6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