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工业大学名人录(1949---2000)之一

标签:
历史图片 |
分类: 人物 |
(排名无论先后):
周虎丞,山东工业大学电机教研室原主任,教授。1926年10月25日生,原住常州天井巷。幼年就读于常州志超小学。1945年毕业于上海大同大学附中二院。1949年7月毕业于大同大学电机工程系。1949年9月毕业于华东人民革命大学,到山东工业大学任教。历任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曾任山东电机工程学会第一、二、三届理事会理事,山东省工程技术职务高级评审委员会委员,山东电机工程学会电力设备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职。1976年完成军用2千瓦无刷单相电源发电机的研制。曾参与《电机工程手册》第22篇《驱动微电机》的编审工作。曾编写研究生用教材《电机的矩阵分析》。著有《关于开设新课程机电能量转换的几个问题》、《稀土永磁同步发电机的多目标优化设计》、《永磁电机端部三维磁场的解析解》等论文。
胡颂尧,山东工业大学电机系原主任,中国电机工程学会高级会员,教授。1927年12月生于常州铁市巷。1945年毕业于常州正衡中学。1949年毕业于上海上海大同大学工学院电机系。同年7月入华东人民革命大学学习,10月分配至山东任教,历任山东工业大学电机教研室副主任、电机系主任、自动化系学术委员会主任,兼任中国电机工程学会理事、山东省电机工程学会常务理事兼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全国电工技术类教材编审委员会委员、高等工业学校电机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山东省政协委员、济南市经济技术咨询委员会委员兼工业组副组长、济南市八五规划顾问委员会领导小组副组长、济南市特种电机研究所名誉所长。
裘培勇,1926年出生于上海,1945年于上海圣约翰大学附属中学毕业并考入上海大同大学,1949年于上海大同大学电机系毕业,7月进入华东人民革命大学学习,毕业后于10月分配至山东工学院任教。历任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电子学会高级会员,山东电子学会理事,山东工业大学电子束研究室主任。领导研制的SDS-I型电子束曝光机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在国际性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数十篇,国内刊物30余篇,并多次获奖。
严庆清(1925---2012),江苏省吴县人,1925年4月出生,1949年5月毕业于上海大同大学电机系。1949年7月在上海华东人民革命大学学习,9月毕业。1950年3月参加共产主义青年团,1981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198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92年加入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自1949年10月起,历任山东工学院电机系助教、电机系发电厂教研室、电工基础教研室讲师、电力系基础教研室主任、山东工业大学副教授、教授。1983年4月至1986年5月,任山东省人大常委会委员。1986年5月起,任山东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并先后任民盟山东省委副主委、民革山东省委主委、民革中央常委、全国政协常委。2003年12月离职休养。严庆清同志是山东省第六、七、八、九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民盟山东省第四次代表大会代表,民革山东省第九至十届委员会名誉主委。(他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八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山东省第六届、第七届、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第八届中央委员会常委,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山东省委员会第七届代理主任委员、第八届主任委员、第九届、第十届名誉主任委员,中国民主同盟会山东省委员会第四届副主任委员,山东大学教授。)
夏守身(1928~1998),浙江上虞人。1952年毕业于上海同济大学机械工程系,到山东工学院任教,历任助教、讲师、副教授。1984年任山东工业大学教务处长。1986年晋升教授。1989年被评为山东省优秀教师。
孟繁杰,山东肥城人。1945年毕业于重庆兵工大学兵器制造系。曾任兵工署研究发展司技师。建国后,历任山东大学讲师,山东工业大学(现山东大学)副教授、教授,中国计量测试学会第一届常务理事,山东省计量测试学会第一届副理事长。中国民主同盟盟员。长期从事机械、热处理方面的教学和研究,对“固定槽镀锡自动线线”、“超低温电解渗硫”、“可控气体软氮化工艺”、“轴承钢的复合处理”等项目的研究,获得成果。编有《金属高温机械性能》、《高速钢的热处理》、《热处理车间设备及设计》等。
夏天赳(1925~2018),曾用名夏英龙,1925年7月出生于浙江鄞县。中共十三大代表、山东省政协原常委、山东大学退休干部、原山东工业大学校长。1932年至1948年先后在浙江鄞县大晈小学、福建永安中学、福建顺昌县中、江西吉安国立十三中学、浙江鄞县省立宁波中学读书;1948年9月至1952年8月在上海交通大学机械系学习;1952年9月开始在原山东工学院工作,历任原山东工业大学讲师、副教授、教授、校长,其间,1956年9月至1958年1月在清华大学进修。1959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是我国著名锻压专家、原山东工业大学锻压专业创始人之一,曾任全国锻压学会理事、山东工程学会常务理事、山东制图学会理事长、全国锻压教材编审委员会委员、全国锻压教育指导委员会副主任等职。1973年主持和参加伞齿轮精锻工艺的研制,并于1976年在校办工厂投入生产,解决了小拖拉机生产紧缺配件的供应问题,为此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1980年至1991年,先后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3项。1993年退休后继续从事新型中频感应炉、新型高能螺旋压力机等科研工作,获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利2项。发表论文多篇,其中《空间运动曲面与其包络面相切的曲线》《关于齿轮啮合理论的讨论》《弹簧锤的运动分析》《螺旋压力机公称打滑冷击力的探讨》等,都具有独到见解和较高的理论水平,在全国锻压学术界有较大影响。
郑大锡(1930~1989),山东诸城人。1953年毕业于山东工学院留机械系任教,历任助教、讲师、副教授,1985年晋升教授,同年被评为省级优秀教师。
黄宜谅(1930~1996),广东台山人。1953年毕业于天津大学内燃机专业,任长春第一汽车厂技术员。1956年任北京汽车拖拉机研究所技术员。1957年考入天津大学内燃机研究生,1961年毕业,留校任讲师。1973年任山东工学院讲师、副教授。1985年任山东工业大学教授。曾任山东内燃机学会副理事长。
杨士浩(1931~1994),河南南阳人。1957年于北京钢铁学院铸造专业研究生毕业,到山东工学院机械工程系工作,历任助教、讲师、副教授。1986年任山东工业大学教授。1990获国家发明二等奖、山东科技进步一等奖,1992年被评为“科教兴鲁”先进工作者。
王庆麟(1931~1994),江苏苏州人。1952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电机系,到山东工学院工作。1955年到清华大学进修。1957年任山东工学院讲师、副教授。1985年任山东工业大学电子系教授。曾任山东政协常委。
邹增大,生于1941年11月,山东蓬莱人,山东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1965年毕业于山东工学院焊接专业,历任山东工业大学焊接教研室支部书记、第二机械系副主任、金属材料研究所所长、研究生部主任、副校长、校长,校学术委员会主任、学位委员会主任。现任山东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焊接学会常务理事,山东省机械工程学会副理事长、焊接分会主任,山东省科协副主席。
杨相寿,浙江建德人,山东工业大学教授。1951年,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清华大学,1955年毕业于清华大学机械系,同年分配至苏南工专任教。1956年调入山东工学院(后改为山东工业大学)。1988获国家发明二等奖,同年被授予国家级专家称号。其发明专利:‘球化白口铁及钾/钠变质剂’,可使钢铁质量赶超国际,大大节能并降低成本,解决了提升白口铸铁韧性的难题,极大提高了矿山机械用白口铸铁的寿命。荣获:“山东省劳动模范”、“山东省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全国高等学校先进科技工作者”、全国“中青年有突出贡献专家”
、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艾兴(1923---2018),1923年7月生于江西东乡。1931年9月至1948年6月先后在江西东乡汝东小学、江西临川中学初中部与高中部、厦门大学机电系机械工程专业学习。1948年8月至1953年8月先后任厦门大学机械系助教、讲师。1953年9月至2000年7月历任山东工学院(后更名为山东工业大学)机械系讲师、副教授、教授,2000年7月至2018年4月任山东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教授。1999年12月增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他长期致力于切削加工和刀具材料、超硬材料加工、复杂曲面加工、齿轮轮齿动态变形测量等机械加工领域的理论与技术研究及应用,是我国切削加工研究领域的开拓者之一,在国际国内机械工程教育领域和学术界都享有很高的学术声誉。他为我国切削和先进制造学科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培养了一支优秀的科技创新团队。他先后发表论文400余篇、专著7部,获国家发明奖和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1项、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奖1项、国家和部级优秀教材奖各1项,荣获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指导教师奖等多项荣誉称号。
马长贵,1933年2月出生,江苏省江都人,1955年毕业于山东工学院电机系。1955年9月,北京外语学院留苏预备部学俄语,1963年获苏联科学院电工研究所技术科学副博士学位。回国后,历任山东工学院电机系助教、讲师、教研室主任、继电保护研究室主任、副教授、电力系教授,研究生导师,1983年4月至1988年2月担任山东省副省长,省政府党组成员,1988年2月至1993年4月担任山东省省政府特邀顾问。曾主持研制成功国内第一套半导体距离保护装置,是超高压输电线继电保护专家。1985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是省八届人大代表、第五、六届全国政协委员。1984年~1990年,兼任山东省红十字会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