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古代济南八景图

(2014-10-19 14:29:50)
标签:

旅游

                        古代济南八景图

 

一、“锦屏春晓”:

古代济南八景图

     “ 锦屏春晓”:为济南八景之首,位于济南市东南龙洞山上。景区内群山环抱,层峦叠障,危峰壁立,山势奇绝,风景秀丽。独秀峰上的锦屏岩高80余米,因其形似屏风,加之周围松柏苍翠、杨柳垂青,故得名“锦屏”。明代文人刘敕曾对锦屏岩的景色做过这样的描绘:“丹碧点缀,晓霞掩映,绚若锦屏”(《历乘 景物考》)

 

、“趵突腾空”:

古代济南八景图

“趵突腾空”:顾名思义,说的是趵突泉,古泺水之源、济南七十二名泉之首,素有“天下第一泉”之誉。《历城八景》中记载趵突泉“势若云沸,其高数尺,晶渺如练”,所以被称为“趵突腾空”。

 

三、“佛山赏菊”:

古代济南八景图
 

“佛山赏菊”:指在千佛山东南的佛慧山,海拔460米,山势峭拔,巨石危立,涧谷萦回。秋日,满山丹树黄花,重阳节期间,历代文人常于此登高赏菊吟眺,被称作“佛山赏菊”。

 

四、“鹊华烟雨”:

古代济南八景图

“鹊华烟雨”:旧时大明湖南岸还有一拱形石桥,名为“鹊华桥”,春秋阴雨之日,站在桥上向北远眺,但见细雨蒙蒙之中的鹊、华二山,若离若合,时隐时现,云雾缭绕,如青烟两点;再加上田野阡陌、水村渔舍的映衬烘托,简直如诗如梦、颇似一幅绝妙的水乡图画。

 

五、“汇波晚照”:

古代济南八景图
 

“汇波晚照”:泉城济南的珍珠、濯缨、芙蓉等泉的泉水皆汇集于大明湖,然后从湖东北角的晏公庙下流过。旧时晏公庙侧建有晏公台,由台上可清楚地看到北面城下的景色。台下不远原有一拱桥,即名为“汇波”。桥北是北水门,由砖石砌成,券门四周皆为垂柳,细长的柳丝点入水中,清风徐来,微波荡起。若到傍晚时分,夕阳由券门斜映入水,发出柔和的光,把周围的一切都染上一层桔红的颜色,迷人的景色即为“汇波晚照”。

 

六、“明湖泛舟”:

古代济南八景图
 

“明湖泛舟”:于波光粼粼的大明湖上荡浆泛舟,乘风破浪,清风拂面,鱼跃船舷,其乐融融。有诗为证“水上看山山更多,明湖舟似镜中过”。(引自《历城八景》)

 

七、“白云雪霁”:

古代济南八景图

“白云雪霁”:指的是珍珠泉畔的白云楼景色。金末元初,山东行尚书兼兵马都元帅、知济南府事张荣选择珍珠泉畔修建私人宅第,人称“张舍人园子”。后来他的孙子、元大都督张宏又在此处新建了一座蔚为壮观的白云楼。登楼四眺,全城景物历历在目;尤其雪后,凭栏寻望,只见晴光四野,绮丽景色令人叹为观止,此为“白云雪霁”。

 

八、“历下秋风”: 

古代济南八景图

“历下秋风”:古时大明湖历下亭在现在的五龙潭附近。当时每逢秋日,站在高台上的历下亭内四览全城,可见湖水微波,南山隐约,芦荻瑟瑟,秋风萧萧。微风吹来,杨柳婆娑,荷香四溢,清波拍岸,徐徐凉风,轻拂衣衫,令人心爽。(---《历城县志》)

 

 

                        (解说文转摘自‘百度文库’)

 

  最早记载济南八景的是成书于崇祯六年的《历乘》,其十五卷《景物考》云:“昔人标为八景,而沧桑代变,湮没者多。“足见济南八景在明代时就已历经久远。

       稍后的《历城县志》则分别标出了“八景“之名,并在卷首刊出八景图八页,这八景是:锦屏春晓(龙洞)、趵突腾空(趵突泉)、佛山赏菊、鹊华烟雨(鹊山、华山)、汇波晚照(大明湖汇波楼)、明湖泛舟、白云雪霁(珍珠泉大院内)、历下秋风(历下亭)。这一说法普遍被人们认同,直到现在。

       “志景必有八,八景之诗必七律”。清代诗人刘凤诰的一句“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道出了济南柳、荷、湖、山交映的独特风貌。济南的八景也是围绕着山(千佛山)、湖(大明湖)、泉(趵突泉)而展开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