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元遗韵’

标签:
杂谈 |
‘开元遗韵’
部分登山古石阶路得以保护:


‘开元寺’遗址的入口荫蔽在登山石阶转折处:
山门遗址:
石刻遗存:
甘露泉池:
斑驳的石刻:
‘甘露泉’现状:
寺院遗存:
‘长生泉’池:
东侧主殿遗址景象:
‘真武洞’下依山而凿的‘龟蛇’石雕:
************************************************************************************************
【转摘】
“据僧侣师傅介绍,开元寺原有四殿两泉,现存遗址仍依稀可辨。四殿中,佛、道两教各据两殿,故而,开元寺亦为佛道两教合一的寺庙。
寺内两泉分别是僧众所用的“长生泉”和道士所用的“甘露泉”。
寺院所在的山凹形似龙椅,在正殿残迹上,可以清晰地看到石阶、墙基、柱础和莲花底座。僧侣师傅十分虔诚、认真地为我们演示,当年的僧众是如何围着莲花底座转圈诵经拜佛的。
东侧靠北的山崖上有座三连窟,经僧侣师傅解说,方看出许多新意。原来窟内正中的佛龛内,过去曾供奉着金佛、玉佛;每个佛龛横额上方都有一环状的石鼻,金佛、玉佛平时被石鼻吊着的石帘封护着,只有在高僧及贵人大员拜谒时,才拉开石帘得见真容。
三连窟西侧,有一开凿于清乾隆五十年的真武洞,洞内造像虽不存,但在洞内石壁上刻有铭文,清楚地记载了真武洞的由来及创建年代。难能可贵的是,文革期间,正是僧侣师傅机智地用泥浆将其涂盖,才使这方石刻铭文得以完整地保存下来。”
********************************************************************************************
寺内甬道遗存:
徐桂馨捐建寺庙铭刻:
‘青峦洗心’:
************************************************************************************************
2013年10月12日
10:55
近日,记者在佛慧山登山过程中发现,开元寺遗址保护效果图已经悄然出炉。据悉,开元寺遗址将以就地保护和整理为主,而为游客服务的新增仿古建筑主要集中在目前开元寺原址东侧的山涧中,目前该项目已完成招投标工作。
从公示的效果图来看,开元寺现有的遗址主要集中在南侧,整理出游园路径、台阶,周边除了葱笼的山体,还有开辟草坪,栽植绿树,在东边建有仿古建筑,西北方向也有仿古建筑,疑似景区服务用房。尤其是东侧的仿古建筑,位于现开元寺旧址东侧石窟造像所在山崖的东边,这就意味着下一步要在这个山涧中开工建设。整个效果图,透露着苍翠,山体、遗址、草木及建筑浑然一体,和谐而自然。据了解,开元寺遗址位于大千佛山风景区的核心景区佛慧山峰下深涧内,千佛山的东侧,其保护建设方案早已编制完成,目前刚刚完成工程的招投标工作。工作人员透露,开元寺遗址的保护主要是对遗址的就地保护和整理,恢复重建疑似不在此次工程之中。
此前有关开元寺就地保护以及是否原址恢复重建讨论的非常多,对开元寺遗址的保护整理得到比较统一的赞同,一些文史和建筑专家则明确反对恢复重建开元寺。反对者普遍认为,开元寺的辉煌属于历史,重建能否达到旧时的影响力不可知,也有假文物、假古董的嫌疑,仅需对遗址保护整理即可昭示济南的历史。山东意匠建计有限公司总经理刘奎昨天告诉记者,县西巷考古发现证实了开元寺的皇家寺院的地位和规模,大约20年前,他看过位于佛慧山的开元寺遗址,他当时就认为,就其规模和影响与作为皇家寺院的开元寺不可同日而语,而且不具有皇家寺院的文化特质。
济南文史专家徐北文曾介绍,现存放在大明湖公园的明昌钟,以前就挂在城内开元寺的钟楼上。据史书记载,开元寺改建为济南府署后,寺内僧众无处可去,都迁到了开元寺的下院——千佛山东南佛慧山的佛慧寺中。自此,佛慧寺改称开元寺。
相关新闻
老济南48年前曾绘《开元寺》
开元寺在济南非常有名,但有关开元寺的图像照片却少之又少。在2011年11月,本报与山东建筑大学联合举行的手绘老街巷、老建筑作品征集活动,济南市民金都先生1965年绘画的《开元寺》让评审组专家眼前一亮,欣喜万分。专家感慨:若恢复开元寺,该图将是非常有价值的参考资料。
金都老先生的这幅名为《开元寺》的作品,创作于1965年3月30日。据介绍,那时的千佛山南麓,植被没有现在这么茂密。上个世纪60年代教育、卫生及文化系统的职工每年都在千佛山前植树,金都作为文化部门的职工连续好几年都会到这里植树。植树对大多数人是枯燥的,而喜欢古建筑的金都却充满了乐趣,因为极具古典建筑美感的开元寺就在这附近。在植树的间隙,他花了2个多小时创作了《开元寺》。
这幅作品中,主建筑是开元寺的大门,大门前有石头垒起的台阶,一条石板砌成的小路直通台阶,大门前有一棵梧桐树,梧桐树的左侧是麦田,再前面是两棵桃树。“这右侧的房子是白墙青瓦的瓦房,瓦是小瓦,很漂亮。”在金都老先生的家里,记者还看到了他手绘下来的当时植树时期的场景,人们搭了帐篷,还支起了大锅蒸馒头,一旁停放的自行车成为鲜明的时代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