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关趵突泉的几则记载,以及‘三股水’的形成 》
(2012-01-29 21:12:44)
标签:
杂谈 |
一、1934年出版的《济南大观》记载:
“趵突泉在城南正觉寺街西,为七十二泉之巨擘。吕祖庙前,三泉涌出,浪花跳跃,若有激使然者,故名。俗曰‘三股水’。
近又人工造六泉,一在桥西,一在桥东。水花浪涌,较原泉为高。水绕殿北,会东流水,入小清河。每逢二、七集期,士女云集。南有四面亭,东有望鹤亭,西设观澜亭,中置茶座,赏景品茗。水由石山突出,来往穿绕石洞口之前后左右。市驷栉比,东西又有鼓书、卖卜者,熙熙攘攘,几无隙地。殿有讲演处,后有阅报所,游人憩足,藉增见闻。”
二、民国旧书中载:“……走过那座石桥,再向北去,转过几间布棚,便可以看到一个大泉池,那便是所谓趵突泉了。泉池差不多是见方的,三个泉口偏西,北边便是一条小溪流向西门去的。看那三个大泉,一年四季,昼夜不停,像喷水泉一般,老是那么翻滚,只听得‘勃勃’的声音,一股股的水从水底里直向上冒、冒、冒,冒得比水面高出二三尺,雪白的好像一座透明的玻璃柱,又好像那池底里在架着热火烧,把池水烧开了似的翻滚。”
三、《趵突泉扩建记事》:
一九五六年十一月,济南市人民政府决定把趵突泉辟建为公园。疏浚扩建泉池,南掘宽2米,东池增扩2/5,池底深挖0.6米,出水河道加宽,泉池呈长方形,整个泉池长30米,宽18米,深2.2米。改装趵突泉泉口,用3米余长的钢管取代泉口中的石雕圆孔。
四、《我所了解的趵突泉建设发展》(徐家茂撰文):
改装3股水泉口:将原石雕圆孔撤换,装半米多高的钢管。后改装,钢管加长。据测,现管露出池底1.4米,池底下管深3米左右。
五、趵突泉的地质情况是:
地表向下8米,是第四纪砂砾、黏土层。8米—80米为奥陶纪白云质石灰岩。在30米以上的大理岩中,裂隙、溶洞特别发育,成为地下水集中和上升的渠道。
上升的地下水流从相距2.3米的两个洞隙中蹿出地面,成为三股水的南北两股,从北股洞隙中又分流出一股水,在靠近北股的南侧涌出地表,即为中间一股。
而据一些老市民讲,趵突泉三股水的出水口,过去是用独石雕成,1956年扩建公园对泉水疏浚时,改装成了铁管。
六、乾隆戊辰上已后一日题珍珠泉碑碑文:
“济南多名泉,岳阴水所潴。
其中孰巨擘,趵突与珍珠。
此诗文作于乾隆十三年(公元1748年)农历三月四日。
起码乾隆这次游济南之前趵突泉的三股水就有‘稍藉人工夫’了。
七、历代文人墨客对趵突泉水的描述: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载:“泉源上奋,水涌若轮,觱涌三窟,突出雪涛数尺,声如隐雷”。
八、关于三股水的形成原理,我的理解是:
在一定直径的有一定压力的大管道尽头,安装上三个相对小一些的喷嘴出水。
例如:黑虎泉安装三个虎头出水。若安装一个大虎头出水也行,四个虎头也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