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少林立八段锦中“两手托天”的健身作用及原理

(2015-06-02 14:00:57)
标签:

少林

八段锦

两手托天

养生

分类: 养生之道

         “两手托天”是少林立八段锦中的第一个动作,也是最重要的一个动作。

         少林立八段锦是少林寺众僧最早演练的健身功法之一。据传,早在唐朝时,少林寺高僧灵丘善练这个功法,寿达109岁。后来,八段锦流传到寺外,成为我国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一种健身养生气功功法。由于它简单易行,健身养生效果突出,所以很受广大群众欢迎。自北宋以来,儒、道皆练,尤其是知识分子阶层,练习八段锦的很多,其风延续至今。中国近代著名书法家于右任坚持每天下午四时练习一遍八段锦,取得了很好的健身效果,享寿86岁。今年103岁的著名作家杨绛曾在接受采访时说,她坚持做保健气功操八段锦。国家体育总局更是把少林立八段锦整理为健身气功八段锦作为群众性健身活动推广项目。

        关于少林立八段锦的健身养生功效,医生、养生专家等多有撰述,甚至称其对某些疾病的治疗有好的影响。2014年第11期《四川医学》杂志上,就发表了成都市中西医结合医院研究人员的《健身气功八段锦对慢性阻塞性肺病稳定期患者影响的临床研究》一文,评价了健身气功八段锦对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稳定期患者急性加重的再入院情况(1年内入院次数、再入院治疗平均天数)以及对肺功能指标FEV1(%)、FEV1/FVC(%)的影响。研究指出,通过健身气功八段锦训练可以降低COPD稳定期患者的再入院次数,缩短再入院的治疗时间,有利于肺功能改善,值得推广。

        其实,少林立八段锦对人的健身保健作用是全方位的,它舒筋活血,可以全面调整人体循环,改善人体机能,提高免疫力,从而达到健身养生的效果。这一点从它流向社会后,不断演变的各家不同版本的修炼口诀中就能看明白。

      南宋曾慥《道枢·众妙篇》载:“仰掌上举以治三焦者也;左肝右肺如射雕焉;东西独托,所以安其脾胃矣;返复而顾,所以理其伤劳矣;大小朝天,所以通其五脏矣;咽津补气,左右挑其手;摆鳝之尾,所以祛心之疾矣;左右手以攀其足,所以治其腰矣。”南宋陈元靓所编的《事林广记·修真秘旨》中将该养生功法定名为“吕真人安乐法”且其文已歌诀化:“昂首仰托顺三焦;左肝右肺如射雕;东脾单托兼西胃;五劳回顾七伤调;鳝鱼摆尾通心气;两手搬脚定于腰;大小朝天安五脏;漱津咽纳指双挑。”明代《道藏·灵剑子引导子午记》中的“导引诀”,其文字与陈元靓大致相同:“仰托一度理三焦;左肝右肺如射雕;东肝单托西通肾;五劳回顾七伤调;游鱼摆尾通心脏;手攀双足理于腰;次鸣天鼓三十六;两手掩耳后头敲。”清末周述官编印的《少林真本增演易筋洗髓内功图说》中,绘有动作图像,其歌诀为:“两手托天理三焦,左右开弓似射雕;调理脾胃须单举,五劳七伤往后瞧;摇头摆尾去心火,背后七颠百病消;攒拳怒目增气力,两手攀足固肾腰。”今人周稔丰著的《气功导引养生》所收录的立八段锦,其动作名称为:“两手托天理三焦;左右开弓似射雕;调理脾胃臂单举;五劳七伤往后瞧;摇头摆尾去心火;两手攀足固肾腰;攒拳怒目增气力;背后七颠百病消。”这个歌诀今天流传的较广。

        立八段锦的歌诀有不同的版本,第一式名也有不同的叫法:“仰掌上举”“昂首仰托”或“仰托”“两手托天”。流传最广的是“两手托天”,而这也是《少林真本增演易筋洗髓内功图说》中“少林立八段锦图说”中的叫法,后来国家体委推广的健身气功八段锦也沿用了这个名称。

         从不同版本的口诀看,虽然名称不同,但对它的健身作用都说的基本相同:“顺三焦”或者“理三焦”。“顺”者,和顺、理顺也;“理”者,调理也。也就是练习这个动作有“和顺、调理三焦”的作用。

          那么,什么是“三焦”呢?它与人体健康有何关系?

          三焦,是中医脏象学说中的一个特有名称,是上焦、中焦、下焦的合称。广义的“三焦说”,将人体划分为上、中、下三个区域,如《东医宝鉴·内景篇·三焦腑》提出:“头至心为上焦,心至脐为中焦,脐至足为下焦。”狭义的“三焦说”,将胸腹部划分为上、中、下三个区域,如《灵枢·营卫生会》说:“上焦出于胃上口,并咽以上,贯膈而布胸中”;“中焦亦并胃中,出上焦之后”;“下焦者,别回肠,注于膀胱而渗入焉”。原文大体指出了膈上为上焦,胃部为中焦,胃以下为下焦。《难经·三十一难》说:“上焦者,在心下,下膈,在胃上口”;“中焦者,在胃中脘,不上不下”;“下焦者,当膀胱上口”。以膈作为上、中两焦的分界处,以胃下口作为中、下两焦的分界处。对上、中、下三焦的部位划分已较明确:膈上胸中为上焦,膈下脐上腹部为中焦,脐下腹部为下焦。虽然说法有差别,但中医脏象学说认为,三焦是“六腑”中一腑,是独立存在于人体内的,属脏腑中最大的腑,又称外腑、孤脏。  

         三焦的主要生理功能是“通行元气、通行水液和运行水谷”。

         通行元气即元气通过三焦而输布到五脏六腑,充沛于全身,以激发、推动各个脏腑组织的功能活动,所以说,三焦是元气运行的通道。三焦通行元气之说,首见于《难经》。如三十一难说:“三焦者,水谷之道路,气之所终始也。”三十八难说:“所以腑有六者,谓三焦也,有原气之别使,主持诸气。”六十六难说:“三焦者,原气之别使也,主通行三气,经历五脏六腑。”原文明确地说明三焦是人体元气(原气)升降出入的道路,人体元气是通过三焦而到达五脏六腑和全身各处的。

         元气,为人体最根本的气,是生命活动的原动力。元气根于肾,通过三焦别入十二经脉而达于五脏六腑,故称三焦为元气之别使。《中藏经·论三焦虚实寒热生死逆顺脉证之法》对三焦通行元气的生理作用作了更为具体地描述:“三焦者,人之三元之气也,号曰中清之府,总领五脏六腑、营卫、经络、内外、左右、上下之气也。三焦通,则内外左右上下皆通也,其于周身灌体,和内调外,营左养右,导上宣下,莫大于此也。”因为三焦通行元气于全身,是人体之气升降出入的通道,亦是气化的场所,故称三焦有主持诸气,总司全身气机和气化的功能。如果元气虚弱,三焦通道运行不畅或衰退,就会导致全身或某此部位的气虚现象。

          疏通水道即指三焦能“通调水道”,具有调控体内整个水液代谢过程,在水液代谢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三焦在水液代谢过程中的协调平衡作用,称之为“三焦气化”。《素问·金匮真言论》称三焦为六腑之一,《素问·五藏别论》称三焦为传化之府,其具有传化水谷的功能。《素问·六节藏象论》说:“三焦……仓廪之本,营之居也,名曰器,能化糟粕,转味而入出者也。”指出三焦具有对水谷的精微变化为营气,以及传化糟粕的作用。《难经》明确提出三焦的运行水谷作用,如三十一难说:“三焦者,水谷之道路,气之所终始也。上焦者,在心下,下膈,在胃上口,主内而不出。……中焦者,在胃中脘,不上不下,主腐熟水谷。……下焦者,当膀胱上口,主分别清浊,主出而不内。”水谷在人体运行道路及气之所终始,包括饮食物的消化、精微物质的吸收、糟粕的排泄全部过程,用“三焦者,水谷之道路”来概括。并根据上、中、下三焦所处部位不同,对水谷运行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也就不同,而有上焦主纳,中焦主腐熟,下焦主分别清浊、主出的具体描述。这是以三焦运行水谷来概括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及排泄的功能。

         运行水谷即指三焦具有运行水谷,协助输布精微,排泄废物的作用。三焦为人体水液运行的主要通道,这在《内经》中有多处论述,如《素问·灵兰秘典论》说:“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灵枢·本输》说:“三焦者,中渎之腑,水道出焉,属膀胱,是孤之腑也。”说明三焦是人体管理水液的器官,有疏通水道,运行水液的作用。

          人体水液代谢是一个复杂的生理过程,是多个脏腑的一系列生理功能的综合作用。如《素问·经脉别论》说:“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水液代谢虽由胃、脾、肺、肾、肠、膀胱等脏腑共同协作而完成,但人体水液的升降出入,周身环流,则必须以三焦为通道才能实现。因此,三焦水道的通利与否,不仅影响到水液运行的迟速,而且也必然影响到有关脏腑对水液的输布与排泄功能。也可以说,三焦运行水液,是对脾、肺、肾等脏腑主管水液代谢作用的综合概括。如果三焦水道不利,则脾、肺、肾等脏腑调节水液的功能将难以实现,引起水液代谢的失常,水液输布与排泄障碍,产生痰饮、水肿等病变。正如《类经·藏象类》所说:“上焦不治,则水泛高原;中焦不治,则水留中脘;下焦不治,则水乱二便。”

         那么,少林弟子对“三焦”的认识又如何呢?

         在《少林真本增演易筋洗髓内功图说》中,“两手托天”一式绘有图像,为一僧人身子正立、双手掌心向上托举之形象,却没有动作解说,但在该书中“正身图说”一卷里有“双手托塔”一式图像与“两手托天”相似,其动作解说为:“此势将两手向上托去,两掌朝上,两掌背下对两肩窝,掌上如托塔负重之势,计气毕,将两掌随左右肩角顺下作下势。”在该书里“韦陀劲十二势图说”里有“韦陀献杵第三势”,其图像也酷像“两手托天”之图像,“韦陀献杵第三势”的练习歌诀为:“掌托天门目上观,脚尖著地立身端;力周腿胁浑如植,咬紧牙关不放宽;舌可生津将腭抵,鼻能调息觉心安;两拳缓缓收回处,用力还将挟重看。”而在少林俗家弟子释延恒所著《少林八段锦》中对“两手托天”一式是这样解说的:“自然站立,两手自然下垂,两掌心贴两大腿外侧;两脚平开,与肩同宽;含胸收腹,腰脊放松;头正平视,口齿轻闭,舌抵上腭;宁神调息,气沉丹田。双手由体两侧至体前缓缓提起至头顶时,双掌外翻,掌心向上,用力向上托举,足跟亦随双手的提举而提起。托举至最高处时,略停片刻,然后双手朝两侧缓缓外撑下落,至两臂与肩平时两掌心向外,略停片刻,然后转掌心朝下,沿体侧缓缓落至两大腿外侧,还原;下落时足跟亦随双手的下落而下落。如此反复九次。做此动作时要注意呼吸和意念的配合。呼吸时采用腹式逆呼吸,具体操作是,吸气时提肛、收腹、隔肌上升,呼气时隔肌下降、松腹、松肛。动作练习时起吸落呼,开吸合呼,蓄吸发呼,在至头顶最高处时,采用非呼非吸的闭气胎息法。关于意念,按照“行功存想要诀”要求去做。”

          关于“行功存想要诀”,笔者查了《少林真本增演易筋洗髓内功图说》一书,里面是这样表述的:“黄庭上应泥丸宫,鹊桥尾闾窍玲珑。牙叩齿关舌抵腭,唇包口合喉漏空。龙行虎奔眼耳送,通关灌顶意相从。脏腑筋络随势走,关节孔窍气使通。吸浊呼清回环转,上升下降顷刻逢。九转丹成身入定,精足神完气盈充。若有若无归圆觉,虚灵活泼满苍穹。夹脊双关容易上,重楼气海皆崆峒。绛官腰肾随能透,天柱玉枕讵难冲。神庭出入须仔细,脐下丹田是化工。水火发生任督处,坎离交关头顶中。意至气至针谁度,达摩心传造化功。”

          从这些少林八段锦典籍中对“两手托天理三焦”这个动作的解说可以看出来,少林僧人所理解的“三焦”应该是广义的“三焦说”,即将人体划看做上、中、下三个区域。

          从中医脏象学对“三焦”的认识可以得知,少林站式八段锦中“两手托天”一式的练习,其重要保健作用是调理人体“通行元气、通行水液和运行水谷”。坚持练习,有”加餐、健步、长气、增神、发体、壮力、添液、生精、明目、达聪、开胃、醒脾、强筋、坚骨“的好处。结合一些具体练功实践看,严格按照要求仅仅单练“两手托天”这一式就可以预防和减缓头痛、头晕、眼疲劳、颈椎病、肩周炎、腰椎间盘突出、胸闷、腹胀、食积、肺气肿、便秘、痔疮、前列腺炎、尿频、四肢麻木、四肢僵直、手脚冰凉、乏力、嗜睡、失眠等不良症状,并且可以使人体元气畅通,从而收到良好的养生效果。。

         那么,少林立八段锦中“两手托天”一式的健身原理是什么?也就是它为什么有这样的健身作用呢?

这与它的动作、呼吸及行功时的存想密切相关。

         从动作来看,这一式是一个全身运动的动作,做“两手托天”,上至头,下至脚,中包括胸腹,托举升降,开合伸展,身体各个部位虽幅度不同,关节、眼珠、胸腹等却都活动到了,自然会产生调理身体的效果。

另外是它的呼吸。

         古代的修道之士非常重视呼吸,认为它对长生有重要作用。有多重要?道教丹道经典《丘祖秘传大丹直指》中说:“气是添年药,心为使气神。 能知神气祖,便是得仙人。”“盖呼吸所从起者也,呼为父母元气,吸为天地正气。令气合形,神合气,则命在我矣。凡人不知收藏呼吸之地,强闭出入,与死静者无异。又或任其出入,则元气随呼气而出,反为天地所夺。 是以有抽添之说,使气之呼吸至于根蒂。吸自外而内,呼之亦入内,吸刚来于子宫玉洞,呼则直上昆仑巅顶,呼吸旋为一气,成为胎息。虽然,一气如何至此?盖呼吸久,但觉有一吸至于内,久之而并不觉气急,犹子在母腹时,即为胎息也。但凡人只知吸之在内,不知呼之亦在内,知之则可夺天地之正气矣,而后方谓之“添年药””

        《少林真本增演易筋洗髓内功图说》中有“气为官骸使说”篇,里面讲:“修养必先运气者,盖以气为精神枢纽,并为一身枢纽耳。精之在身,如水之在地。精之发源于天河,注于脏腑,达于肢体,如水之发源于昆仑,散于沟渎,会于河海。身之有神,是运气化精之主宰。而气则如二气之流行于四时,分散于四方,下降上腾,清升浊降。阳之积而成日,阴之凝而成月。日月营运,一寒一暑,能使形形色色,化生无穷,始而复终,终而复始,生机遂以不绝。人若知导引诸法,虽起居饮食,偶失时节,一为吸浊呼清,俾轻浮重凝,而血脉筋络通达无滞,则窍窍玲珑,节节流通,亦能使寒热瘟疫化为乌有。至功力已到,搬运渐熟,呼吸顷刻,上至天庭,下堕海底,中及四肢,三焦谐畅,百体调和,纵有微恙,登时即除,安能为殃?譬之阳极阴极之时,郁而积为烈风迅雷,阴云淫雨,雪雹酷日之灾。一经二气营运,分阴分阳,终无天昏地惨,天崩地裂之变,久仍归于阴阳平而四时和也。天地之气,岂自开辟,即失其常哉。亦由人心不古,呼吸达天,天人相应,积而生变,所以上古天时与晚近不同。皇初人寿与后世不同,坟典所在,不尽荒谬妄诞也。人能运气生精,使精生神,则五脏六腑十二经络,以及四肢百体,毫毛皮肤,皆有光天化日气象,无嶂翳昏迷境界,不亦羲皇上人哉?!”

          从现代生理学角度来看,呼吸是人的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对呼吸的调整有助于身体健康。科学家们研究发现:人的肺细胞平展面积有两个足球那么大,但大多数人在一生中只使用了其中三分之一的能力。美国健康学家的一项最新调查显示:不论在发达国家,还是在发展中国家,城市人口中至少有一半以上的人呼吸方式不正确。很多人的呼吸太短促,往往在吸入的新鲜空气尚未深入肺叶下端时,便匆匆地呼气了,这样等于没有吸收到新鲜空气中的有益成分。坐办公室的人,由于坐姿的局促和固定,通常是浅短、急促的呼吸,每次的换气量非常小,所以造成在正常的呼吸频率下,依然通气不足,体内的二氧化碳累积;加上长时间用脑工作,机体的耗氧量很大,进而造成脑部缺氧。于是白领们经常出现头晕、乏力、嗜睡等办公室综合征。

         “两手托天”这个动作采用腹式逆呼吸法。这种方法能够增加膈肌的活动范围,而膈肌的运动直接影响肺的通气量。研究证明:膈肌每下降一厘米,肺通气量可增加250至300毫升。坚持腹式逆呼吸,可以大大增加膈肌活动范围。它有三个好处:第一、扩大肺活量,改善心肺功能。能使胸廓得到最大限度的扩张,使肺下部的肺泡得以伸缩,让更多的氧气进入肺部,改善心肺功能。第二、减少肺部感染,尤其是降低患肺炎的可能。第三、可以改善腹部脏器的功能。它能改善脾胃功能,有利于舒肝利胆,促进胆汁分泌。腹式呼吸可以通过降腹压而降血压,对高血压病人很有好处。第四、安神益智。因此,腹式呼吸法对于肺功能的改善大有好处,是老年性肺气肿及其他肺通气障碍的重要康复手段之一。

       “两手托天”这个动作行功时的存想亦有重要作用。从“行功存想要诀”的内容看,这个动作比一般的气功导引动作(包括印度的瑜伽动作)的养生等级等级要高的原因,主要在它的行功存想。它的行功存想涉及的丹道术语有的是经脉,有的是穴位,主要有“督脉”“任脉”“泥丸”“尾闾”“夹脊双关”“重楼气海”“天柱”“玉枕”“神庭”“丹田”等。这些在道教丹道经典《丘祖秘传大丹直指》也有论述:“夫背后尾闾、夹脊、玉枕,谓之三关,属督脉,为阳;前面上丹田、中丹田、下丹田,谓之三田,属任脉,为阴。此阴阳升降之路,自后督脉上来,即属子,自前面任脉下去,即属午,子午抽添,所谓周天火候是也。”因此,“两手托天”这个动作的行功存想路线实际上同丹道修炼中的“子午周天功”相似。坚持练习,可以打通督、任二脉,使元气沿督脉、任脉循环,这样就“三焦谐畅,百体调和,纵有微恙,登时即除”自然百病难生了。传统中医理论也认为,肾脏是人的生命力之源,人体“气血不通”会导致许多疾病发生。著名典籍《难经》说:“脐下肾间动气者,人之生命也,十二经之根本也,故名曰原。三焦者,原气之别使也,主通行二气,经历于五脏六腑。”“邪在六腑,则阳脉不和;阳脉不和,则气留之;气留之,则阳脉盛矣。邪在五脏,则阴脉不和;阴脉不和,则血留之;血留之,则阴脉盛矣。”因此,练习“两手托天” 时,存想督、任二脉之穴位,打通元气通道,使元气沿督脉、任脉循环,这正是练习“两手托天”这个动作有延年益寿之效的重要原因。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