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我这个在北京生活了几十年的人来说,颐和园永远是心中最美的公园。小时候家住东城,离颐和园太远,好多年都去不了一次,那时交通不便,去一趟颐和园就像出一趟远门儿。后来,家搬到了海淀,去颐和园那就是说走就走的事,尤其是这几年买了公园年票,更是随心所欲,想去就去。说句实话,不管来多少趟颐和园,永远也看不全,永远也看不烦。毕竟,颐和园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皇家园林,气魄非凡,无与伦比。
外地游客到颐和园受时间限制,都是奔着佛香阁、长廊、十七孔桥等著名建筑来的,因此,在这些地方总是人头攒动、拥挤不堪。其实,在颐和园四季变幻无穷的迷人景致中,还有许多不被游人关注且多姿多彩的画面,今天就先从昆明湖上的“姊妹桥”说起吧。

绣漪桥

玉带桥
“绣漪桥”和“玉带桥”是昆明湖上的一对姊妹桥。绣漪桥位于昆明湖的东南,靠近南如意门,是昆明湖的出水口和长河的起点,而玉带桥则在昆明湖的西北,坐落在西堤上,是昆明湖的进水口。因两桥造型相同,只是绣漪桥较玉带桥略小,故称之为“姊妹桥”。
说起绣漪桥,可能连一些北京人都未必能叫得出它的名字。这座桥是连接东堤与西堤、长河与昆明湖的水陆交通要道,素有昆明湖第一桥之称。它是当年帝后们从长河水路来颐和园进入昆明湖必经的“大门”桥,清代帝后来颐和园时,经常从西直门外倚虹堂或乐善园(今北京动物园)上船,经长河从绣漪桥下进入昆明湖。
据史料记载:“乾隆二十四年(1759)御制绣漪桥诗:进舫长河过广源(闸名),石桥饮练锁溪园。风漪春水文章丽,神绣应成天女孙。”从这段文字可以知道,绣漪桥在乾隆二十四年就已建成使用。
绣漪桥的设计和建造都十分讲究,桥形精美华丽,桥正中的栏杆上镌刻着乾隆皇帝手书的“绣漪桥”匾。绣漪桥两面乾隆御笔所题的对联:其一(南面)螺黛一丸银盆浮碧岫;鳞纹千叠壁月漾金波。其二(北面)路入阆风云霞空际涌;地临蓬岛宫阙水边明。
绣漪桥不仅体态秀美,而且为满足行船的要求,在造型上采用高拱形单孔桥,形似罗锅,北京人习惯称它为“罗锅桥”。登上古桥向南北两边望去,美妙的景色是在平地上绝对无法比拟的。
再说玉带桥,常去颐和园的人对它都十分熟悉。全国各地有许多桥梁名曰“玉带桥”,其中以颐和园的玉带桥最为著名,它也是西堤六桥中最令人喜爱的一座,建于清乾隆年间,是当年乾隆从昆明湖乘船到玉泉山的通道。据说乾隆皇帝每次去西山必从此桥下经过,不仅因为这座桥交通方便,还因为它造型玲珑秀美。现在,桥头还留有乾隆皇帝的御题,东面是:螺黛一痕平铺明月镜,虹光百尺横映水晶帘。西面是:地到瀛洲星河天上近,景分蓬岛宫阙水边多。
玉带桥拱高而薄,形若玉带,弧形的线条十分流畅。整座桥用玉石琢成,配有精制白石栏板,显得格外富丽堂皇。半圆的桥洞与水中的倒影构成一轮透明的圆月,四周桥栏望柱倒影参差,在绸缎般的水面上浮动荡漾,景象十分动人,是颐和园里著名的建筑物之一。
绣漪桥和玉带桥这对姐妹,给静静的昆明湖增添了一种温柔的秀美。在颐和园里永远有拍不完的风景,它是摄影爱好者的福地,一年四季,朝朝夕夕,只要你来了,就不会让你失望。

春天的绣漪桥

夏日的绣漪桥

初春的玉带桥

初夏的绣漪桥

颐和园南如意码头

皇家御道航线

远观绣漪桥

一步一景,颐和园的美不是一般风景所能超越的。令人惊叹的是,如此气魄的皇家园林门票只有30元(淡季20元),比起那些价格不菲的一般景区简直太超值了,就这点讲,北京人多幸福啊!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