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美青海有太多的梦想值得你用一生去计划,哪怕只能实现仅有过的一次造访。有人说,你到青海不能错过“天使的一滴眼泪”青海湖,更不能错失与佛教圣地——塔尔寺的缘分。雪域高原,孕育出博大精深、独具特色的藏传佛教文化。
塔尔寺是我国藏传佛教格鲁派的六大寺院之一,又是喇嘛教创始人宗喀巴大师的诞生地,历来为信众所向往。历史上曾有六任达赖喇嘛和三任班禅大师在此驻锡过,因而倍受历代中央王朝的重视。每年举行的佛事活动“四大法会”,更是热闹非凡,游人如潮。
塔尔寺至今已有600多年历史,是由许多宫殿、经堂、佛塔寺组成的一个气势宏伟、和谐完美,并具有藏汉艺术风格的古建筑群。整座寺依山叠砌、蜿蜒起伏、错落有致、气势磅礴,寺内古树参天,佛塔林立,景色壮丽非凡。
寺院殿宇相连,白塔林立,不仅造型独特,富于创造性,而且细部装饰也达到了高超的艺术水准。殿内佛像造型生动优美,超然神圣。栩栩如生的酥油花,绚丽多彩的壁画和色彩绚烂的堆绣被誉为“塔尔寺艺术三绝”,寺内还珍藏了许多佛教典籍和历史、文学、哲学、医药、立法等方面的学术专著,不愧是一座藏传佛教文化艺术的宝库。
塔尔寺的由来,还得从藏传佛教格鲁派(黄教,俗称喇嘛教)创始人宗喀巴说起。宗喀巴诞生在当地一个藏族牧民家庭,幼时聪慧过人,未经老师指点,只是和寺中小僧人一起玩耍,就学会了拼读藏文字母。七岁受沙弥戒,苦读十年。之后,他遍访名师,足迹遍布前后藏各大寺院。二十四岁即获“四明博士”学位,三十一岁写出旷世之作《般若金珠蔓论》,终成为藏传佛教格鲁派的一代宗师,一世达赖根顿珠巴和一世班禅克珠杰均为其弟子。
藏教在藏区人民心中的崇高地位早有耳闻,那是他们主要的信仰及精神寄托所在。无论在去可可西里的路上,还是在塔尔寺内,数以百计的磕长头的人,带着对圣地、圣灵的向往,以自己的身躯为工具,不畏风寒日烈、不计时长日短,敬献着自己的每一份虔诚。据说,信徒们一生的修行中,一般至少要磕十万次,壮年人通常需要花费数月,年长者则要几年甚至更长时间才能完成,因此,藏族人对信仰的追求在很多人看来总是感到神秘莫测。当你听说藏民们千里迢迢地用自己渺小的身躯,一步一个“五体投地”地去朝拜他们的神灵;当你了解到藏民们将自己一生绝大部分劳动成果贡献给寺院,而自己却过着清平的生活时,你会觉得不可思议,但是从塔尔寺的所见所闻中,或许能从中得到答案。
走近塔尔寺,有感于人们对佛的恭敬和虔诚,愈发感悟到“大美青海”的另一重魅力,另一种高度。

八宝如意塔
(拍摄时间:2009年7月30日18:22分)
祈寿殿——顾名思义,就是祈祷了可以增加寿命的地方,据说达赖也来这里祈祷过。
大金瓦殿——位于塔尔寺正中,是塔尔寺最主要最古老的建筑。步入大殿,迎面便是
12.5米高的大银塔,是宗喀巴大师的诞生地,塔上缠裹着各方信众送来的数不清的白色哈达。晃动的灯影里,是喇嘛们低声传来的诵经声,那高高供着的35尊镏金的铜佛像,在无声中指点着另一种江山。

塔尔寺因塔得名,故而处处有塔。





转经筒—转经是藏民族生命中的组成部分,每转动一次,相当于诵读了一次经文。转经筒里面装满了经书或经文。转经筒上面印有六字真言:梵文读音为:嗡嘛呢吧咪吽:他们口中诵咒,手转经轮,心想佛训。人们常常绕着寺院周围的转经廊,一圈又一圈地转经,人们深信,转经会减轻所有的痛苦与不幸,可解脱轮回之苦。

寺庙顶端的塔林,也似乎在翘首遥望蓝天。

酥油花馆——酥油花馆里展示了用酥油作原料制作的各种酥油花艺术(因馆内不允许拍照,故只能用文字说明.)
寺前广场

八宝如意塔——八个塔是为纪念佛祖释迦牟尼一生之中的八大功德而建造的。塔身白灰抹面,底座青砖砌成,腰部装饰有经文,每个塔身南面还有一个佛龛,里面藏有梵文。

金色的塔顶,如同一件艺术品。

壁画馆——壁画是藏传佛教艺术品之一,是塔尔寺内最常见的、最富有特色的一种艺术形式,多用石质矿物颜料,色泽绚丽,经久不变。
显宗学院——是塔尔寺最早的一所学府,主要学习佛学显宗理论,认为显宗是佛教的根本。
参观堆绣馆——“堆绣”是在布幔上用各色布块(绸缎)粘贴、堆砌的大小佛像和周围点缀的花卉图案。它是塔尔寺独有的一种地方民族手工艺品。堆绣题材是以表现佛的各种活动为主,也有人物、山水、花卉、鸟兽等,依据佛经故事情节制作,配以各色衬景,造型生动、立体感强,做工由许多绝妙之处,故塔尔寺把堆绣佛像视为珍贵文物,加以保存。

时轮经院
参观酥油花馆

步入塔尔寺,数次遇见磕长头朝圣的信徒,我们的目光常常被他们的虔诚吸引过去。他们或穿民族服饰,或着普通衣衫,一丝不苟地进行着顶礼膜拜仪式,五体投地式的礼拜此起彼伏。我们被深深震撼了,为他们的虔诚,为他们的执著。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