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无声的世界 有相的众生

(2016-02-01 10:26:57)
标签:

慈溪

民国人物画家

沈咏泉

观海卫画家

师桥沈氏

分类: 溪上文史

无声的世界 有相的众生

——记民国聋哑画家沈咏泉

胡迪军

 

    “无声之诗” 被用来形容绘画的最高境界,而对民国画家沈咏泉而言,则更为贴切,因为他的世界从来都是寂静无声的——他是一位聋哑人。

沈咏泉先生生于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离世,慈溪观城(今慈溪市观海卫镇)人。他生活在一个纷乱的时代,身后又历经政权鼎革、沧桑巨变,以致于在他离世六十七年后的今天,这位天赋异禀的聋哑画家已经成为了遥远的传说,有关他生平的记载寥寥,且多有出入。本文试从其传世作品着手,结合其亲属、弟子的回忆,去发掘有关他的点滴史料,并阐述其艺术风格及绘画成就。

 

 

一、生平与籍贯

 

有关沈咏泉先生生平的文字记载极为稀缺,且颇多出入。

洪可尧先生编写的《四明书画家传》(宁波出版社20058月第一版)137页记载:“沈咏泉,清光绪至民国初(约18751928年后),慈溪人,字永蟾,又字亚子。曾在沪上跟随海上诸名人学画,擅长人物,风格属海派。”

童银舫老师的《慈溪书画家》(大众文艺出版社201112月第一版)105页记载:“沈咏泉(18941948),字永蟾,又字亚子,慈溪县观海卫人。聋哑人。曾在杭州武林门拜师学画,后回东门四房老家居住,以卖画为生,擅长人物、山水画。《四明书画家传》称其“曾在沪上跟随海上诸名人学画,擅长人物,风格属海派。”

而据《师桥沈氏宗谱》记载:“沈咏泉,谱名孝溈,字咏蟾,又字亚之。观城东门外四房弄人,师桥沈氏第廿五世。清光绪二十年甲午(1894年)生,民国三十七年戊子(1948年)卒。曾在杭州武林门拜师学画,后回东门四房老家居住,以卖画为生。”

除此之外,我未能找到有关他生平的更多文字记载。

 

经过多方查询,到目前为止,我共收集到沈咏泉作品计23件。作品上大多写有题记,部分有着明确的纪年和创作地点,这可以帮助我们从侧面了解他的生平,以下我将落款题记与印鉴按照时间顺序加以序列(部分作品未署时间,我根据风格特征归入一定的时间段):

 http://s14/mw690/002NbeeGgy6Z1zCeeap0d&690有相的众生" TITLE="无声的世界 有相的众生" />

1、约二十世纪一〇年代末《采菊东篱》条屏

款识:亚之沈咏泉写

钤印:慈谿亚之  清时有味

 

2、约二十世纪一〇年代末《和靖放鹤》条屏

款识:咏泉沈孝溈画

钤印:清时有味

 

31922年《富贵寿考》手卷

载德仁兄先生属,壬戌春月下濣,慈谿亚之沈咏泉画

钤印:慈谿亚之  清时有味  闲来写幅丹青卖,不使人间造孽之

 

41924年《牛郎织女》扇面

款识:丁卯夏日以应哲绶仁兄属,哑之沈咏泉写于虎林

钤印:亚之  咏泉

 

51926年《吉庆图》中堂

丙寅冬葭月上浣,仿新罗山人法,慈谿哑之沈咏泉画于武林客次

钤印:咏泉 沈溈

 

61929年《风尘三侠》条屏

己巳立夏后三日,仿新罗山人法,荣昆仁兄先生属,哑之沈咏泉写 

钤印:慈谿亚之  清时有味

 

71930年《赤壁夜游》扇面

款识:庚午秋日以应镜秋先生属,哑之沈咏泉写于武林

钤印:咏泉

 

81931年《赤壁夜游》四条屏之一

款识:咏泉沈鋆然作

钤印:鋆然

91931年《济公伏虎》四条屏之二

款识:咏泉沈溈写

钤印:沈溈

101931年《桃源问津》四条屏之三

款识:咏泉写

钤印:咏泉

111931年《和靖放鹤》四条屏之四

款识:辛未秋月下浣,仿新罗山人法,维贤先生属,哑之沈咏泉画于武林

钤印:亚之 咏泉

 

121932年《花鸟》扇面

款识:壬申春日以应嘉峰大和尚属,哑之沈咏泉写于珠海

钤印:哑之  咏泉

 

131932年《无量寿佛》团扇

款识:壬申春月下浣,拟新罗山人笔意,嘉峰大和尚政之,哑之沈咏泉画于珠海

钤印:哑之  咏泉

 

141933 《桃源问津》中堂

款识:癸酉秋菊月上浣,拟新罗山人法,哑之沈咏泉画于武林客次 

钤印:哑之  沈永泉  行仁义事存忠孝心

 

151935年《竹林七贤》中堂

乙亥秋九月上浣,仿新罗山人法,咏青仁兄先生雅属,哑之沈咏泉画于海珠

钤印:哑之  咏泉(曾见相同两件,疑非真迹)

 

161937年《东坡赋鼠》条屏之一

款识:丁丑夏月下浣,仿华秋岳本,秉枬仁兄先生雅属,哑之沈咏泉画

钤印:哑之  沈永泉

 

171937年《右军爱鹅》条屏之二

款识:咏泉沈溈写

钤印:沈溈

 

18、约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初《西施浣纱》

款识:苎萝山下是侬家,若耶溪畔喜浣纱;处处峰青兼水秀,满怀春色问莺花。

哑之沈咏泉写

钤印:哑之  咏泉

 

191945年《加官晋爵》中堂

款识:乙酉春月上浣拟新罗山人笔意,慈谿哑之沈咏泉画于珠海

钤印:哑之  沈永泉

 

201946年《三星图》中堂

款识:丙戌冬葭月上浣,慈谿亚之沈咏泉画于珠海

钤印:哑之  沈永泉  门下牛马走

 

21、约二十世纪四十年代《韩康卖药》中堂

款识:仿戴静庵绵密甜净之笔,云良仁兄先生雅正,慈谿沈咏泉画于珠海

钤印:哑之  沈永泉  仁者寿

 

221947年《富贵寿考》中堂

款识:丁亥春月下浣,仿新罗山人笔,礼钦先生雅正,慈谿沈咏泉写于珠海

钤印:哑之  咏泉

 

231947年沈咏泉《四季长春》中堂

丁亥春二月下浣,拟新罗山人笔意,慈谿沈咏泉画于珠海

钤印:哑之  沈永泉  仁者寿

 

上表中所署创作地点有四种,即“虎林”“武林”“珠海”“海珠”,杭州雅称“武林”,因境内有虎跑,又称“虎林”,“珠海”则指慈溪观城,观城俗称“观海卫”,又称“珠海卫”,而无称“海珠”者,凡署“海珠”者,所见多为伪本

从上表可见,从1924年到1933年的沈咏泉作品基本完成于杭州,其中有两件画于1932年春节的扇面小品,也很可能是完成于回家过年期间。从1935年到1947年基本上都完成于观城。

而且,他在杭州完成的作品大多写有上款,这些作品应该是客户订制的。所以,我推测从他二十多岁开始直到四十多岁,有近二十年时间是在杭州以卖画为生。四十多岁后回观城老家,一直到他五十五岁去世,基本上居住在观城。

从这些作品上看,没有一件完成于上海,我曾向其侄子沈祥家先生、女儿沈翠凤女士问询,均说他未去过上海,所以《四明书画家传》称其“曾在沪上跟随海上诸名人学画”这点值得商榷,故不能认定其为海派画家,只能说“风格属海派”。

 

慈溪民间称聋哑人为“哑子”,沈咏泉先生生性达观,并不讳言自己的生理缺陷,而取其谐音为号,1924年以前自号“亚之”,1924年以后改为“哑之”。根据画上的署名和印鉴,他的名字有多种,有“沈孝溈”,有“沈溈”,还有“沈鋆然”,他的表字“咏蟾”从未在他的作品里出现,他最通行的名字是“沈詠泉”,印章中也写成“沈永泉”。

故而关于沈咏泉先生的名号,应该是:通行名沈咏泉,谱名沈孝溈,或写成沈溈,又名沈鋆然,字咏蟾,号“亚之”,又号“哑之”。

根据《师桥沈氏宗谱》记载,沈咏泉的父亲沈家麟,字仰全,号璿舲,廪贡生。所谓“廪贡生”者,即廪生,清代在府、州、县的秀才中挑选出成绩优异者,由政府给以经济补助,每年发廪银四两。名额非常有限,按规定府学四十人,州学三十人,县学二十人。经岁、科两试名列一等前列者,才能取得廪生资格,可见,沈家麟先生的科举成绩应该是相当优秀的。

沈家麟先生育有二子:咏泉,敬泉,沈咏泉为长子,可知他并非出生于一个绘画世家,而是出生在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学富五车的沈家麟先生希望他的长子能继承他的衣钵,以读书获取功名,但当他的儿子日渐长大,沈家麟先生却发现他没有听觉,不会讲话,他的失望可想而知。好在沈家麟先生并没有放弃,他教沈咏泉读书识字,自幼给以良好的文化教育,加上沈咏泉聪颖好学,所以积累了较高的文化素养。

幼年的文化教育对沈咏泉一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他常常用写字来与人交谈,这使他能更深入地与他人沟通与交流,这也为他后来成为职业画家创造了条件。同时沈家麟先生也发现他有绘画的天赋,于是把他送到杭州拜师学画,希望他能学得赖以谋生的一技之长。应该说,沈咏泉后来的成就皆源自于他父亲沈家麟先生的刻意培养。

作为聋哑人,与人交流比正常人不易,而沈咏泉先生凭着自己的聪颖与刻苦,最终学有所成,终生以卖画为生,虽未能富足,却也能籍此养活一家人。沈咏泉先生育有二子一女,二子今皆已过世,女儿沈翠凤现生活在成都。

当时,人们的生活水平普遍比较贫穷,而画又非生活必需品,所以要卖画必须去上海、杭州、宁波等大城市才有市场,而沈咏泉先生选择去杭州卖画,估计是因为他在那里学过画的关系。他从二十多岁开始,有近二十年时间寄居于杭州卖画。他在杭州的这段生活,我未能找到相关的文献记载,但从大量他画于杭州的作品来看,这是他的一段高产期,也是技法臻于成熟的一个时期。一方面杭州画家众多,竞争激烈;另一方面,高手如云,也有利于交流与吸收。

大概在1937年,沈咏泉先生回到家乡观城生活,从卖画的角度看,这是极为不利的,我以为很可能是因为抗日战争全面爆发而导致社会动荡,卖画的生意也大受影响,加上父母年迈,子女渐长。据朱宗慈先生介绍,当时观城也多次受到日机轰炸,沈咏泉先生被迫离开杭州回到家人身边。此后,他一直在老家卖画为生,直到去世。

据其女沈翠凤女士介绍,1948年,沈咏泉先生死于脖颈上的恶疮,享年55岁,病因我估计可能是恶性淋巴瘤,从其1947年春节所作《富贵寿考图》来看,画笔已经颇为颓败,这个病可能持续了较长时间。

沈咏泉的弟弟为沈敬泉,谱名孝治,字增蟾。生于清光绪廿九年癸卯(1903年),比沈咏泉小九岁。后在上海蔡同德药店工作,即沈祥家先生的父亲。

   http://s5/mw690/002NbeeGgy6Z1zL6Wske4&690有相的众生" TITLE="无声的世界 有相的众生" />

http://s15/mw690/002NbeeGgy6Z1zLASiq7e&690有相的众生" TITLE="无声的世界 有相的众生" />

 沈咏泉先生的故居在观海卫镇东门四房弄内,其祖上自师桥迁来观城后落脚于此。今年十月,我在莫非兄的指引下找到了沈咏泉先生的故宅。沈家故宅原有前后两进,现前进房屋已拆建,唯后进房屋与墙门尚存(图1、图2),墙门较为低矮,房舍也极其普通。据沈祥家先生叙述,当年他们与伯伯沈咏泉一家均生活在这里。民国年间,画家的收入非常有限,故而沈咏泉一家当时的生活过得比较拮据,沈咏泉作品中,凡是署有“画于珠海”的作品,基本上都是在这里完成的。

 

 

二、风格与师承

 

沈咏泉先生擅长人物画,从目前所收集到的作品看,除1932年春所画的一件花鸟扇面外,其余皆为小写意人物画。他的绘画生涯开始于民国初年,直到他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去世,作画三十余年,画风也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臻于成熟。为了便于区分各阶段的风格,我将其作品划分为三个阶段:早期、中期、晚期。

下文将结合其传世作品来分析其画风的演变:



 

1、早期作品:

沈咏泉先生有纪年的最早作品当属1922年画的绫本《富贵寿考》卷,时沈咏泉29岁,技法已经相当熟练,而在全部作品中,有两件作品创作时间可能更早,即《和靖放鹤》条屏和《采菊东篱》条屏,均未署时间,从签名方式看,“沈咏泉”的“泉”字颈部拉得较长,与《富贵寿考》卷的签名一致,当同属于早期作品,这两件条屏均为原装老裱,裱式相同,我以为很可能是同一堂四条屏中的两件。这两件作品技法比《富贵寿考》卷稚嫩,人物神态尚显呆板,当完成于《富贵寿考》卷之前,为其二十多岁时的作品。

完成于1922年的《富贵寿考》绫本手卷,上面的人物神态生动,表现手法已较为老到,特别是人物的眼神与视线的朝向设计得极为巧妙。虽然在手法上还稍显拘谨,整体结构稍显松散,但造型准确,刻画细致,基本功已经相当扎实。

1924年画于杭州的《牛郎织女》扇面线质比之前的作品遒劲,但人物形象塑造上尚稍显单薄。

http://s1/mw690/002NbeeGgy6Z1yVJGI800&690有相的众生" TITLE="无声的世界 有相的众生" />

沈咏泉是一位早熟的画家,即便在他的早期作品中,我们依然能看到他的造型准确,用笔肯定,刻画细致入微,勾线中规中矩,唯手法尚略显稚嫩和拘谨。所以,我把他1924年的作品划为早期作品,这是他三十一岁以前的作品,技法尚不成熟,因其早年学画于杭州,所以画风受到华喦、费丹旭这两位旅居杭州多年的人物画家的影响,很明显,他受到了杭州地域画风的影响。

华喦(16821756),字德嵩,更字秋岳,号新罗山人等,老年自喻“飘篷者”,福建上杭人,后寓杭州。工画人物、山水、花鸟、草虫,脱去时习,力追古法,清代杰出绘画大家。(图3

费丹旭(18021850)字子苕,号晓楼,别号环溪生等,晚号偶翁,浙江乌程(今浙江省湖州市吴兴区)人,清代杰出画家。其肖像画独具一格,工写照,亦作花卉山水,如镜取影,尤精仕女,秀润素淡,潇洒自然,格调柔弱,用笔流利,轻灵洒脱,有“费派”之称。一生卖画于上海、杭州、苏州一带,寓杭州最久。(图4

这两位画家都曾长久地寓居杭州,故而他们的画风对清代的杭州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沈咏泉作品中很多题有“仿新罗山人法”“拟新罗山人笔意”“仿华秋岳本”,即是他学华喦的明证。

沈咏泉作品中仕女的开脸,与费丹旭的仕女画法有明显的继承关系。至于他具体是向哪位画家拜师学艺的,目前尚无确证,他的亲属也不知其详,可能并非名家。

沈咏泉早期、中期作品中人物瞳孔偏下眼睑,人物开脸略有任伯年的影响,与寓居杭州的萧山籍画家孙诒作品颇为近似。

孙诒(18471935),字芑轩,浙江萧山人。得任熊指点。后与海派画家任薰、任伯年等交往密切,画风受诸名家影响。孙诒善作人物、花鸟,也作山水。人物技法上承陈老莲,下接任渭长,山水继承宋元传统,又取沈周、戴进之法,格调清新。

所以我推测,沈咏泉的师父可能是孙诒,但猜测毕竟是猜测,还需更多文献资料的佐证。

   

http://s12/mw690/002NbeeGgy6Z1zMyk6D3b&690有相的众生" TITLE="无声的世界 有相的众生" />




2、中期作品:

1926年作于杭州的《吉庆图》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手法熟练大气,线条从容流畅,画风近于海派的任伯年,创作这件作品时,沈咏泉33岁,技法已经成熟。

这件作品可以视为带有明显海派风格的作品,无论从题材还是技法,都与任伯年颇为接近,尤其是钉头鼠尾描的运用,与任伯年神似,唯侍女的开脸还保持费丹旭的画法。1929年的《风尘三侠》条屏,依然取法任伯年。这段时间中,沈咏泉在锐意学习任伯年的人物画法。

任伯年(18401896)名颐,字伯年,浙江萧山人,晚清时期著名画家,海派绘画的代表人物。他的画用笔用墨,丰富多变,构图新巧,创造了一种清新流畅的独特风格。任伯年的主要成就是在于人物画和花鸟画方面,往往寥寥数笔,便能把人物整个神态表现出来,着墨不多而意境深远。其线条简练沉着,遒劲潇洒。任伯年还精于写像,是一位肖像画家。(图5



http://s4/mw690/002NbeeGgy6Z1zLDWzFa3&690有相的众生" TITLE="无声的世界 有相的众生" />

任伯年是海派人物画家中的翘楚,这时虽然离任伯年去世已经三十年了,但由于上海是当时石印技术的中心,大量海派画谱在全国广为流传,尤其对于离上海不远的杭州,海派风的人物画依然广受杭州人的喜爱,所以,寓居杭州卖画的沈咏泉也深受任伯年的影响。

这是沈咏泉作品的高产期,随着大量作品的绘制,他的线条也因熟练而变得遒劲,开始使用破锋加枯笔的手法绘制衣纹,手法潇洒,线条富有弹性,技法越来越高超。

1933年画于杭州的《桃源问津图》突然手法一变,以钱慧安的画风出现。钱慧安是海派的另一位人物画高手。

钱慧安 (18331911),上海宝山 (今上海浦东)人。字吉生,号清溪樵子、退一老人,又号双管楼主。少时从民间画师学写真,早岁摹仇英、唐寅、陈洪绶,继学费丹旭、改琦、上官周等,更心追手摹《晚笑堂画传》,融会诸家之法。钱慧安为海派代表画家之一。工人物、仕女,细笔干墨,笔意遒劲,神态闲雅,其调介于老莲、十洲之间。晚年用笔益趋劲峭。从学者甚众,有沈心海、曹华、徐小仓、曹钟秀等人。(图6

http://s11/mw690/002NbeeGgy6Z1yXKoem9a&690有相的众生" TITLE="无声的世界 有相的众生" />

沈咏泉在这之后的作品中吸收了钱慧安的画法,特别是人物的脸部处理,直到他晚年,他所画的天官脸部依然是钱派的手法。

1926年到1937年前后沈咏泉寓居杭州这段时间的作品,我将其划为中期作品。这十余年时间里,是他创作上的鼎盛时期,作品多,水平高。

他广泛吸纳海派任伯年、钱慧安各路风格,融汇诸家之长,技法熟练,刻画精到,逐渐形成了他线条圆劲、设色淡雅、严谨精密的个人风格,尤其在衣纹的处理上开始使用枯笔和战笔,率意而潇洒。虽然他当时的影响尚不太大,但就艺术水平而言,已经超越了任伯年弟子倪田和钱慧安弟子沈心海。

 

http://s14/mw690/002NbeeGgy6Z1yXJniZbd&690有相的众生" TITLE="无声的世界 有相的众生" />

3、晚期作品:

1937年后,沈咏泉先生回到家乡观城生活,直到1948年去世。我把他这段时间的作品划为他的晚期作品。

晚期作品中,他开始将西洋绘画的塑造法应用于人物脸部,使人物脸部有了较强的立体感,甚至在眼珠上画出了高光点,同时,他应该也学习了西方的人体结构解剖学,所以人物形象更加真实生动,画法更为洒脱,敷色更为淡雅,衣纹线条更为苍劲枯淡,渐入化境。

慈溪博物馆所藏《加官晋爵图》是一件精品,作于1945年,画面上五位人物栩栩如生,有中年天官、青年侍女、少年童子,每人的年龄特征表现得精准到位,神态的安排,目光的流盼,皆能出神入化。尤其童子的头发上的高光,很好地表现了头发的质感,这应该是他熟练掌握西洋画法的结果。

我就沈咏泉先生是否学过素描的问题,征询过朱宗慈老师,朱老师告诉我,沈先生不但会画素描,而且画得相当好。我问朱老师,在当年西画并不普及的时代,沈先生的素描从哪里学来的呢?朱老师说应该是自学而成。

沈咏泉先生曾为其父母画过炭精肖像画(俗称煤照),原作尚保存在沈家(图7),从这几幅肖像画来看,造型准确、光影层次丰富,沈咏泉先生确实熟练掌握了西洋素描的画法。

http://s12/mw690/002NbeeGgy6Z1zMkUbh5b&690有相的众生" TITLE="无声的世界 有相的众生" />

民国时期的美术史中最大的变化,就是西风东渐,西洋画逐渐被大多数中国画家所掌握,徐悲鸿先生甚至提出了要以西洋画来改造中国画的论点。在这个大潮流下,画传统人物画的沈咏泉先生也与时俱进,以自己超卓的悟性,自学了西洋画,并运用到了自己的作品中。

1947年所作的《四季长春》中堂,是沈家的家藏作品,也是我目前所见沈咏泉先生最晚的一件作品,作品中,象征四季的仙人中的两位,目光直视画外,与观赏者的目光相对接,从而达到与观者的互动。

    沈咏泉先生的晚期作品,已经由技入道,日渐炉火纯青,可惜天不假年,未能臻于化境,而于次年(1948年)溘然长逝,令人扼腕长叹!

http://s10/mw690/002NbeeGgy6Z1z7kmHn09&690有相的众生" TITLE="无声的世界 有相的众生" />

http://s4/mw690/002NbeeGgy6Z1z7Rrb543&690有相的众生" TITLE="无声的世界 有相的众生" />



 

 

三、成就与影响

 

沈咏泉先生的绘画生涯主要在民国时期,这个时期,正是中西绘画激烈碰撞、融合的时期,绘画呈现出极其多元的状态,而沈咏泉先生则选择了恪守传统,画的是传统人物画。

“海派”是指晚清时期活动于上海并一定程度地表现了市民审美趣味和民族精神的职业画家群,其中的人物画家有费丹旭、任熊、任薰、吴友如、黄山寿、任伯年、虚谷、钱慧安、倪田、沈心海等人。至民国初年,引领人物画潮流的主要是任伯年和钱慧安两派,从沈咏泉先生的绘画风格看,这两家他都有所学习,但他更近于任伯年的画风。

  但是与任伯年的人物画相比,还是有许多不同之处:

第一,他的作品比任伯年严谨细致,人物造型更为准确,他的作品中绝少应酬之作,每一件都很认真完整。

第二,任伯年用线较为刚劲,逞才使气,锋芒毕露,而沈咏泉的线条较为柔美,连绵流畅,如春蚕吐丝,柔中蕴刚,晚年使用破锋枯笔,线质更为苍劲。

第三,任伯年取法陈洪绶,人物造型多古拙,而沈咏泉的人物取法费丹旭,造型颇为秀美,尤其在仕女形象的刻画上与任伯年完全不同,往往能顾盼生姿,楚楚动人。

第四、任伯年作品设色多为重彩,而沈咏泉设色淡雅,甚至中年以后的作品中,儿童、青年女子的脸部不施颜色,以显其白净。

第五、任伯年擅画人物肖像画,而在沈咏泉作品中我尚未见到类似的肖像画作品;任伯年人物画画路比较广泛,工笔、小写意、大写意皆能,而沈咏泉的画路则相对比较单一,基本以小写意为主。

可知,沈咏泉先生并不是亦步亦趋的模仿者,而是一位有创造性的画家,他虽然受海派画风影响,但能另辟蹊径,有其独特的绘画语言,有其独特的个人风格。

沈咏泉先生还是一位善于学习的画家,他能与时俱进,不断吸收新的营养,并应用到自己的作品中,所以,他的作品一直处在变化与进步之中,并能将西洋画法与传统人物画相融合。

同时,他也参考了当时的一些石印画谱如《马骀画谱》《诗中画》等,他作于四十年代初的《韩康卖药》即参考了马涛编绘的《诗中画》,但比画谱中更为丰富生动。

http://s3/mw690/002NbeeGgy6Z1yZ1i6u22&690有相的众生" TITLE="无声的世界 有相的众生" />

http://s3/mw690/002NbeeGgy6Z1zQ9Lma72&690有相的众生" TITLE="无声的世界 有相的众生" />

沈咏泉先生的人物画,往往以历史人物故事和吉祥如意的通俗题材为主,雅俗共赏。但我们并不能因为题材通俗而认为其格调不高。

关于题材的问题,过去的美术史往往苛责海派画家的作品太世俗化,事实上,这是当时社会发展的大势所趋,并不受个人意志所改变。晚清直至民国,随着新兴市民阶层的兴起,书画艺术不再被贵族士大夫所垄断,富裕的市民往往会请画家画一些他们所喜闻乐见的题材,而画家们也会迎合市民阶层的审美需求,从任伯年、吴昌硕、赵之谦、钱慧安直到齐白石、徐悲鸿等画家都不能免俗。所以,我们不能以题材来苛责沈咏泉先生。

总体而言,沈咏泉先生的作品早年谨细,中年繁密,晚年精妙。他所作的人物造型古朴,形象生动,富有性格;线条虚实相生,徐疾有序,既富有节奏,又能表现质感。他的用笔老辣,墨色干湿浓淡变化有序,设色淡雅,格调清新。其高超的画艺,在当时的人物画坛鲜有其匹。但因为他是一位以卖画为生的职业画家,社会地位不高,故而声名不显,身后更为寂寥。

今年80岁的油画家朱宗慈先生年幼时与沈咏泉先生比邻而居。1942年,7岁的朱宗慈向沈咏泉先生拜师学艺,成为沈先生的关门弟子。时至今日,朱先生回忆起先师沈咏泉先生,依然心存感激。

他回忆,沈咏泉先生身材不高,清癯而儒雅,为人和善,待人彬彬有礼。因为耳聋,他听不到世间的种种恶念,所以他的内心非常纯净善良。他虽然口不能言,但他会以亲身的示范来教当时年幼的朱宗慈学画,因为受沈先生的启蒙,朱宗慈先生走上了绘画道路。

朱宗慈先生1955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今中国美术学院)油画系,1960年毕业并留校任教。文革期间下放到家乡绘制大型宣传画,1991年赴芬兰进修,1993年后为中欧艺术文化交流作书籍插图。1997年获欧洲中国艺术大赛优秀奖,1999年被美国亚太艺术研究院授予“20世纪杰出艺术贡献”勋章。

沈祥家先生年幼时见过伯父作画,他说他伯父作画极其专注。老子云:“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正因为耳聋,从而屏蔽了外界的干扰,所以沈咏泉先生作画时,全神贯注,心无旁骛,他的全部精神都贯注于纸笔之间。绘画于他而言,不仅是一项谋生的手艺,更是他全部的精神寄托,在他的画中,我们看到的是一个个或妩媚、或端庄、或诙谐、或威严的众生相,神极造化,妙夺自然。只有在作画时,他才能逃离战乱的时代,逃离俗世的羁绊,从容地睥睨万物,为众生造像,只有在这个时候,他才会感觉他不再是一位残疾人,而是一位造物者!

沈咏泉先生没有留下遗像,所留下的是他的作品,而作品是画家生命中最真实、最灿烂的记录,当一切浮名褪去,我们甚至遗忘了有关他的一切时,作品就是他留给世人最后的形象。沈咏泉先生以其敏锐的观察、熟练的笔法,将其全部的才华和智慧注入了他的作品中,他以其神来之笔,将世间众生展现笔下,从他的作品中,我们看不到这位聋哑画家坎坷而艰辛的一生,看不到他曾经受到的歧视和挫折,在他挥洒自如的画中,我们看到的是他从容而自信的人格,是他丰富而敏锐的心灵,是他高超而谨严的技法,这时,他与他的作品已经融为了一体!

谨以此文,纪念这位身残志坚、才华卓异的聋哑画家!

 

(感谢沈咏泉先生之女儿沈翠凤女士、侄子沈祥家先生、侄孙女沈力波女士、学生朱宗慈先生提供沈咏泉先生生平信息与资料,感谢慈溪博物馆厉祖浩馆长、收藏家孙仲山先生、钱国本先生、翁小杭先生、任永江先生提供藏品图片,感谢王孙荣兄、罗建立兄、莫非兄给予的帮助!)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