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笔耕老叟
笔耕老叟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853
  • 关注人气:4,154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包公何来“嫂娘”

(2013-08-23 06:36:57)
标签:

包公何来“嫂娘”

文化

 包公何来“嫂娘”

 

戏剧《赤桑镇》中,包公有位“嫂娘”,对之有抚养之恩。然而包公秉公执法,杀了“嫂娘”的独子、自己的亲侄包勉。包公不徇私枉法,大义凛然,对“嫂娘”有情有义,感动了无数观众。许多观众想知道历史是否如此?

历史上的包公既无“嫂娘”,又无侄儿包勉,更未父母早亡。包公名拯,字希仁,庐州合肥人。事父母至孝,虽考中进士,却辞官不做,在家侍奉父母。父母去世后,他按制守丧三年后,里中父老多次相劝,才出来做官。

包公有子,名包繶(),曾任潭州通判,早丧,妻崔氏二十一岁守寡。五年后,崔氏儿子也夭折,她孑然一身。包公夫妇不忍心崔氏继续守寡,劝她改嫁。崔氏坚决不同意,认为公爹是天下名公,成为他的儿媳,心愿足矣!母亲也逼迫崔氏改嫁,她也誓死不从。崔氏在包家事公婆至孝;包公夫妇也待之如亲生。包公夫妇在京城或外地为官,崔氏在包公原籍操持家业。

包公至晚年,一直认为自己无子孙,所以曾对皇上说:“臣年七十(大概说法,其实六十一、二、),且无子,非邀福者。”

包公有一媵(yìng 古代称姬妾婢女),犯错,被逐回外地父母家。不意媵已怀孕,以后生下一子,知道包公性情耿介,不敢告知。崔氏得知,庆幸包家有后,无比高兴,立刻暗中派人送钱物给媵之母,让其细心照顾。以后孩子稍大,崔氏将其接回包家,亲自抚养,替公婆担负起重任,取名包綖(yán)。

包綖五岁时,包公去世,不久包公妻董氏也去世。崔氏对忠良之后包綖更加尽心尽力,“鞠爱之若己出”。 崔氏不但对小叔包綖寒暖病痛照顾入微,而且注重教育,聘请良师授之学业。崔氏时常讲包公之事,让包綖以父亲为榜样。

崔氏为了包綖前途,费尽心思,她把丧夫丧子的悲痛,化为对包綖的怜爱。她常说“有小郎,如儿子。其门户待我而立。”她敬佩公公人品、英名,为包家抚养后人,无怨无悔。包綖在崔氏呵护下长大,名义是嫂,实际如娘,称为 “嫂娘”。 包綖长大,崔氏又为他“择娶良妇”,娶潞国公文彦博的小女儿为妻。文氏无愧“良妇”,不以父亲荣耀自居,待人和善有礼,喜济困,不吝啬,为人称道,亦无愧包家好儿媳。她早慕崔氏贤名,亦事嫂如娘。

后来,包綖携妻外地做官,怕“嫂娘”孤单寂寞,便选族子包永年,过继给“嫂娘”为子。

包公不但居官清正,而且孝顺出名,以身作则,带出好家风,孝义闻于远近。贤惠崔氏为保持包公家风,抚养包公后代,也受到人们称赞。说书人把她的事移植到清官包公身上,使他的形象更加完美,适应人们的清官审美取向,到处开场演说,流传下来;至清代,写书人将之写入小说《七侠五义》,又被改变成戏剧。小说和戏剧的强大宣传功能,包公有“嫂娘”,成了定案,几至家喻户晓。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